旅游企業的危機意識論文

時間:2022-09-17 11:26:00

導語:旅游企業的危機意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企業的危機意識論文

[摘要]旅游業歷來都是十分敏感的行業,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自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游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勢頭十分強勁。雖然近年來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突發危機事件,對我國的旅游企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是,在旅游業總體保持繁榮的大背景下,這些突發危機事件所造成的一定時間內部分地區的旅游業局部衰退現象被淡化了。同時,由于我國旅游企業產生與發展的時間較短,其管理模式與經營理念對相對滯后。一面對著極好的發展形勢,企業經營管理者容易盲目樂觀,從而造成危機觀念十分淡漠。缺乏危機意識的個人,也將隨時面臨各種困難。缺乏危機意識的企業,也將隨時面臨著經營的各種困境。旅游企業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就已經決定了其面臨危機的可能性比其他企業會更高,因此,旅游企業一定要注重培養自身的危機意識,并切實重視危機管理,危機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產生于20世紀的80年代至90年代,其依據就是組織生命周期理論。這一理論的觀點是,任何一個組織或企業的成長,都要經歷以下各個階段:一是創業階段,二是聚合階段,三是規范化階段,四是成熟階段,五是再發展或衰退階段。組織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中,其組織結構、組織關系與管理方式等,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并且各個階段都會面臨多種危機與管理問題,這就要求組織管理者采取積極有效的變革措施,從而解決面臨的各種危機,從而維護與促進組織的健康發展。而危機管理的重點在于預防危機,也就是在危機不可避免地將要發生時,能夠從容地應對,并將損失降低到最低。所以,開展危機管理的目標,就是化危機為機遇,讓企業從容不迫地越過陷阱,邁入發展的新階段。尤其是隨著當今全球多種危機的不斷出現,加強旅游企業的危機管理研究顯得十分迫切。然而,目前我國在旅游企業危機管理方面的研究還相當滯后,存在大量需要進行深入思考與探討之處。本文圍繞旅游企業危機管理這一課題,介紹了危機管理的基本理論,分析了當前我國旅游企業面臨的主要危機,并提出了旅游企業應對危機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旅游企業危機管理策略

當前,因為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夠成熟,加上多種難以抗拒的因素,導致任何組織與企業,不管其規模性質與類型怎樣,隨時都有可能會遇到各種突如其來的危機,而危機所造成的后果不但會損害到企業短時期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會產生多種連鎖反應,特別是可能會波及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可見,強化危機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課題。旅游企業因為其經營環境所具有的綜合性、依托性、敏感性與關聯性,使其更為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面對隨時會出現的各種類型的危機,并對已經出現的危機及時加以處理,就已成為旅游企業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危機管理基本理論介紹

什么是危機與危機管理,危機依據字面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從組織管理的層面看,危機主要是指在任何組織系統與子系統只中,由于外部環境或內部條件的轉變而造成的對組織系統總體目標及其利益所構建的一種極為緊張的狀態。這種難以確定的重要事件,很有可能對組織和相關成員、產品服務、資產與聲譽等造成重大損害。危機管理則是對那些在事前無法預料到會在何時發生,但是假如發生又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害的各類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危機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產生于20世紀的80年代至90年代,其依據就是組織生命周期理論。這一理論的觀點是,任何一個組織或企業的成長,都要經歷以下各個階段:一是創業階段,二是聚合階段,三是規范化階段,四是成熟階段,五是再發展或衰退階段。所以,開展危機管理的目標,就是化危機為機遇,讓企業從容不迫地越過陷阱,邁入發展的新階段。

二、當前我國旅游企業面臨的主要危機

1.產品及價格危機

目前,我國的旅游企業普遍規模小,對于產品的開發、營銷和推廣等所下的功夫少,而且投資不力,常常會出現一家企業開發、眾多企業搭車的現象,導致旅游產品的質量標準化程度偏低、產品往往重復利用,甚至壓價競爭,導致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進而造成產品質量低劣,使旅游產業危機四伏。價格危機主要源自于旅游企業的內部與外部兩大方面。外部一般是因為政府調整,出現新的競爭對手和低價策略的使用等等;內部則主要是受到本身條件、實力與規模等限制,造成產品的價格居高不下。同時,在定價策略上也會低估競爭對手的能力,或是高估客戶的接受能力等等。以上種種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價格策略的失誤,從而導致產品滯銷、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近年來,因為一部分旅游企業者用低標準和低價格惡意壓價,造成旅游行業面臨嚴重的價格危機。

2.信譽及人才危機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飛速發展,旅游投訴事件也在一路攀升,一些黑社或超范圍經營,或非法、變相轉讓許可證,或采用零團費與負團費欺詐客戶,或使用虛假廣告,或出現黑車、野導、回扣等現象,導致旅游企業信譽危機嚴重,其影響殃及到整個旅游行業。而人才危機主要是因為某種原因,掌握企業核心客源與商業秘密的人員及外聯、營銷等方面的企業骨干突然離職,為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造成困難。

3.財務危機

根據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主要指標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及流動負債率。我國的旅游企業由于傾向于投資景點、景區、賓館、酒店等硬件設施,這一部分的資金較多,導致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所占總資產的比例很高,因為一般都認為旅游企業的流動比率為1.5時,而速動比率為1時,也就具備了償還短期負債的能力。一旦比率過高,那就表示企業的流動資金停滯,就會影響到資金利用的效果。流動負債率能夠反映出一個企業依賴短期債權人的程度高低,這一比率越高,就說明企業對短期資金的依賴程度越強,企業償債的流動性壓力就越大,風險也就越大。所以,為保持資本結構的安全穩定,這一比率不能過高,而是要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

4.重大危機

“9•11事件”、“國際恐怖主義襲擊”、“世界金融風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會對我國旅游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比如,2003年發生的“非典”,就給我國旅游企業造成了旅游收入的重大損失。因此,旅游企業要認真應對突發危機。

三、旅游企業應對危機的主要策略

1.切實樹立危機意識

旅游企業要著力培養與強化管理人員和員工的危機意識,營造一種危機教育的氛圍。在旅游企業的危機教育中,不但應注重單純技術層面上的強化,更要不斷強化危機處理之前的心理建設,從而提高旅游從業人員承受各種危機、處理各種危機的能力,從而建立起面對危機的必勝信念。在服務的態度上,要做到以客戶為中心,充分考慮、全面滿足客戶的安全、健康與舒適等各類需要。總之,要通過危機意識教育,使員工深切地了解到本人前途與企業的命運緊密配合、息息相關。

2.及時建設危機預警系統

如何做到在危機來臨時保持不被動,僅僅有危機意識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建立起危機預警系統。有了良好的危機預警系統,就能及時捕捉企業即將面臨危機的各種征兆,從而提前為各類危機提供切實有效的應對之策。建設危機預警系統,主要應扎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組建企業的危機管理組織。二是要建立起危機預警機制,并明確危機的級別。三是明確危機處理程序與實施細則。

3.注重實施危機公關措施

因為危機情況的出現具有突發性、不可預測性及緊迫性,所以,盡管事先已嚴格制定出危機應變的方案,但是由于不可預知危機的具體存在,任何的事先防范措施都難以做到萬無一失。有效的危機應對措施,能幫助旅游企業盡快從危機之中擺脫出來。所以,凡是有損于企業社會形象的工作都不能開展;當企業具體利益和維護社會形象發生矛盾時,應當毫不猶豫地放棄具體利益。只要旅游企業能因勢利導,積極地趨利避害,并把握好危機公關的各過程與步驟,加強輿論引導,就能順利渡過難關。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些危機事件處理得當,還是一個很好地為企業改善品牌形象與提高品牌美譽度的良會。

4.引導旅游者改變固有行為模式

旅行者的生活方式和旅游行為模式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危機的嚴重影響。在危機之后,危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仍然會長期潛伏在旅游者的心中,并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深入研究危機事件之后旅游者行為模式的發展變化,有助于及時而合理的設計與推出新型旅游產品,從而滿足人們的需求。從目前來看,安全順暢的旅游行程、文明有序的旅游安排,將成為人們在選擇旅游項目活動時的首要要求。旅游企業應當順應危機之后旅游者所可能出現的行為模式,積極引導旅游者實現行為模式的變化,從而更加有利于達成旅游者的旅行愿望、旅行信心恢復及旅游目的的全面實現。

5.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

我國旅游企業長期存在著“小、亂、差”等情況,表現在旅游產品十分單一,內部管理較為落后,企業規模偏小、競爭能力不夠強。針對這一狀況,旅游企業一定要著力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一方面,要通過兼并、聯合等各種方式,從而實現集團化發展,要積極運用跨行業經營與跨地區經營的方法來分散風險。同時,要積極實施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從而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與股權的多元化,以實現風險共擔。另一方面,旅游企業要加大新產品建設與結構升級的步伐,要依據人們心理需求的變化,逐步推出度假旅、生態旅、自助旅、自駕游等新型旅游產品,使旅客能真正游得滿意。公務員之家

6.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

現代信息技術可謂是日新月異,但是,我國大量的旅游企業還對各類技術的應用不夠充分。因此,旅游企業應當積極嘗試運用網絡開展網上查詢與預訂,并積極在企業內部實施網絡化管理,從而提高對于各種突發事件的防范能力與反應速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旅游企業危機主要與天災、人禍、財務、事故等多個方面有關。鑒于旅游業屬于綜合性產業,和外部環境緊密聯系,其發展受到了各種外部因素的極大制約,而那些外部因素常常是旅游業自身所難以預料與控制的。一旦發生負面事件,對于旅游企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不但表現在事件發生的全過程之中,而且還有可能因為負面事件所引起的各種恐慌及流言,導致其在市場中不斷擴散,進而對旅游企業產生持久的不利影響,從而導致游客對于旅游業的負面認知,進而對旅游企業的安全、吸引力、舒適度等,甚至企業聲譽等造成很大的損害,造成旅游者的數量不斷減少、旅游支出大大減少,旅游經濟出現持續衰退,并有可能讓旅游產業活動的經營發生倒退。可見,我們應當深入分析造成旅游企業危機的各種原因,有針對性地建立預防危機體系。旅游企業在實施危機管理中,不但要強調憂患意識,而且要建立起危機預警系統,從而有效避免危機的發生,或讓危機的損失盡量減少到最小程度。同時,還應實施積極的危機公關,重新樹立旅游業的良好社會形象,并認真研究危機之后旅游者行為模式有可能出現的新變化,從而設計出更新的旅游產品,更好地滿足人們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黃瑾.論旅游危機管理機制的建立[J].社會科學家,2003,(4).

[2]孫春華.淺談旅游業的脆弱性及其規避途徑[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5).

[3]楊興柱,陸林.旅游危機管理初步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6).

[4]江東權.試論我國旅游企業的危機意識和風險管理[J].經濟師,2004,(9).

[5]杜宗斌.我國旅游企業的危機管理問題探討[J].企業經濟,2005,(2).

[6]侯國林.旅游危機:類型、影響機制與管理模式[J].南開管理評論,2005,(1).

[7]陳玲.淺談旅游企業危機管理系統建立的必要性及措施[J].商業經濟文薈,2006,(2).

[8]張雙才,王玉成.旅游企業危機管理初探[J].商場現代化.

[9]李享.旅游調查研究的方法與實踐[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

[10]詹寧斯.旅游研究方法[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1]彭德成.對我國旅游規劃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0,(3).

[12]魏小安等.中國旅游業需要什么樣的旅游規劃:由當前旅游規劃熱引發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