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開發及發展影響剖析論文
時間:2022-12-15 02:22:00
導語:民俗旅游開發及發展影響剖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從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開發模式、開發原則、開發重點等方面對我國民俗旅游的開發進行分析,對其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俗旅游;開發;模式;原則;重點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旅游學的理論一般把旅游資源分為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游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葬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構成我國民俗旅游開發的豐富資源,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游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占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科特迪瓦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斯根據西方游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游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游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游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山東省長山島“漁家文化”以及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游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五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五種模式:
2.1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繡中華、北京中華民族村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臺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于臺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云南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游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花很長時間、走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2.2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游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濱州市孫武公園也屬此類。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游客原本不能實現的愿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薈萃式共同的缺點。
以上兩種形式可以歸并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征,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游業從業人員。
2.3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游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游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游客有真實感,能自然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游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的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后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游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惟利是圖。
2.4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游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昆曲等各種各種類型的民俗文化藝術,游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2.5短期表現式
以上四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游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游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游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于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并非為了發展生態旅游業,故不會常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游行為)進而吸引游客前往貴州旅游。
3.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兩大原則
3.1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
旅游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的反映文化與真實的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后地區受到旅游者的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游資源特征。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也已出現,一些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游者求異求職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游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化定位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游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于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育,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3.2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游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對于民俗文化旅游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后者才是決策關鍵。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且具體位置予依托城市之間不宜超過1小時車程,與主要客源區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內且交通便利。
4.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重點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國范圍之內幾乎找不到一處相同的民俗文化。這就說明各個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為開發民俗旅游的豐富資源。填補我國的旅游空白區。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一是抓住宗教旅游。宗教活動是民俗活動,牽動著中外男女的視線,宗教活動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中國著名的佛山道觀以及各種廟會,吸引著千萬名旅游者的心,形成了“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格局。二是抓住田園式旅游。對于煩膩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來說,通過田園式旅游,來調節一下精神生活。田園式旅游把勞動、生活、科技、文化、知識融為一爐的最好的實踐與體驗,不僅極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公務員之家
5.民俗文化旅游開發不應作秀
現在不少旅游活動中的民俗開發,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社會與文化建設的推動造成的,而是來自另一方面的動力,即經濟因素,通過吸引眼球以招徠游客,從而拉動消費。
民俗文化不僅僅是用來出售的,它是民眾的有序的有文化傳統的生活規則。從本質上講,民俗不是做秀給人看,而是個體自我對生活傳統的熱愛和對群體生活的參與,體現的是人與社群的和諧關系。安居樂俗是和諧生活的前提,我們的民俗文化建設要以社區群體為中心,而不能一味的用于賺錢。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旅游開發要因地制宜,發掘特點,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異。應就地取材,深度挖掘當地的民俗資源,并展現當地的生活現實。這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如濰坊的國際風箏會辦的就不錯,體現了當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吸引了中外旅游者,擴大了濰坊的知名度,又增加了當地的財政收入。
- 上一篇:法律信仰阻卻之分析研究論文
- 下一篇:教育全球化下的我國課改研究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