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鄉村旅游管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2 02:19:00

導語:逆城市化鄉村旅游管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逆城市化鄉村旅游管理研究論文

摘要:對旅游影響的研究從地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三重視角入手,得出旅游影響是互為條件的復合體系的論斷。旅游影響的作用機理體現在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雙重角色,由旅游開發引發的鄉村旅游地城市化包括適度城市化、過度城市化和滯后城市化三種類型,旅游消費觀念的變化、文化生態的異質性、政策效應和開發成本的經濟性、鄉村經濟發展的自覺需要是產生城市化問題的四重動力。針對鄉村旅游引發的城市化問題,提出合理規劃、營造特色、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完善旅游產業要素體系、建構統一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平臺等應對措施。以引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影響;鄉村旅游地;城市化;調控對策

一、引言

鄉村城市化亦稱鄉村城鎮化,體現的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并向城鎮性質的居民點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或在鄉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漸增長的過程。鄉村城市化是一個復合的動力系統,工業化是城市化初始階段的主導推力,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結構轉型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的“雙重轉型”的不斷推進。鄉村城市化已經與市場化和國際化取向的改革緊密相關,超越了工業化的范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探索和優化鄉村城市化的動力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重要命題。旅游開發是近些年來鄉村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依托,深入分析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旅游影響機制及動力系統,科學審視鄉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應及程度界定,進而提出相應的調控對策,不僅對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同時對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控城市化動力機制,科學推進鄉村城市化進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旅游影響研究述略及效應評析

旅游活動對地區的影響研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議題,旅游從本質上講是旅游行為的空間移動,這一動態的移動過程帶來的影響層面主要涉及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三個方面,這也解釋了現有相關成果的研究視角源于地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三個學科的原因。從地理學的視角來看,旅游本身由三個主要成分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聯系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旅游通道。其中,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其中的主體,Smith(1978)認為不同類型的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規律;Doxey(1976)對目的地居民的態度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憤怒指數”。而旅游影響機制的效應研究,則以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論為代表,他認為旅游者數量、類型和發展歷史是影響旅游目的地不同發展階段的決定因素,從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響,進而奠定了地理學視角的旅游影響研究的基本基調,即從旅游地主客關系的角度探討旅游活動對旅游目的地的影響,輔之以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理論闡釋,形成了日趨復雜的研究框架。這種傾向性對國內的相關研究產生了極強的示范效應和導向作用。1980年代以來,國內旅游地理學界關于旅游影響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旅游者以及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的分析方面,且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針對某一類型的案例地開展實證研究。

1963年,人類學學者努涅斯(Nunez)發表題為《一個墨西哥山村開展周末旅游帶來的影響》的論文,標志著人類學學者開始關注旅游研究,并于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全面興起。人類學視角的研究重點主要從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會三個不同視角進行深入探究,認為旅游過程是旅游者與東道主進行文化接觸和碰撞的過程,其中包含著不同文化、亞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社會學的視角則主要從社會系統的整體角度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和現象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英國社會學家洱瑞(Urry,1990)提出,旅游社會學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旅游現象和非旅游現象(即日常實踐和‘正常社會’)的對比研究,來揭示本來不易為人發覺的‘正常社會’的問題和矛盾。”這是建構旅游社會學的基礎素材之一,通過二三十年的持續關注,學術界對旅游社會學涉及的論題主要包括:旅游活動過程的特征、接待地社會壓力的成因、旅游業發展對接待地社會的影響、旅游與風情民俗資源的關系及相互影響、旅游者群體及其與接待地關系、旅游的現代化和原始化以及旅游者群體、個體和旅游系統等等。

從旅游影響的三重學科剖面(圖1)的研究態勢上可以看出,旅游影響的空間概念體現在居民和旅游者對目的地旅游現象形成的空間感知和心理體驗。旅游經營帶來了目的地商業化和城市化現象的加劇,這顯然給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結構帶來了深度變革;在本地文化與旅游者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機制耦合中,文化的交鋒與碰撞、目的地文化的本真性特點與外來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難以化解的矛盾,這種交織的過程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進行不斷地調整與修正。

三、鄉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旅游影響機制

(一)旅游影響視角下的鄉村城市化動力機制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人口和經濟活動逐步向城鎮地區轉移和集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18世紀中葉英國產業革命以來,工業化的興起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表現了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趨勢加快,各類城市形態不斷出現并得以豐富和完善。從本質上講,城市化體現了城市和鄉村的雙重視角,鄉村地區的城市化處于城市化的末端,是城市化進程的基礎層次。

鄉村城市化的傳統模式是農村社區、鄉鎮企業、農民家庭或個人等民間力量發動的一種由市場力量推動形成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模式。推動城市化過程所需的動力的產生機制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機制的各種經濟關系、組織制度等是一個綜合體系。無論是學術界早期提出的二元城市化動力機制,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發展機制等,鄉村城市化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發生機理,都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由農村經濟利益主體在響應產業非農化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和組織來促成的。鄉村城市化的路徑一般從鄉村工業開始,通過發展鄉村工業,讓農民直接享受到工業、非農化的利益,進而逐步實現城鎮化。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化始終是鄉村城市化的基本準則,農業、農村、農民是鄉村城市化的利益相關者。

鄉村城市化的動力機制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八重動力(圖2)。其中,宏觀層次主要體現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中觀層次的動力集中體現在農村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各個層面的政策與制度措施的推動。微觀層次的動力相對復雜,可以概況為三個方面,即農民對生活質量需求的變化、農村地區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的加快,以及旅游影響帶來的促動。這一動力體系在市場機制和城鄉互動的交互作用下,鄉村地區在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經濟結構、聚落結構以及制度結構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即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明顯加大,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非農人口比重增加,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人們聚居方式發生顯著變化,鄉村地區的社會關系面臨新一輪的重構等。

旅游影響對鄉村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主要體現在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上,旅游影響并非推動鄉村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但其潛在的作用顯然也不能低估,判定這種作用的程度,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理解:(1)鄉村產業結構形態決定著旅游對城市化的貢獻程度,依托旅游業發展地方經濟的鄉村地區,旅游影響顯然是推動城市化的主導動力;(2)旅游影響的作用機理應從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雙重視角加以解讀,以往的諸多研究多是從目的地的視角加以分析探討,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鄉村地作為客源輸出地,將會加速農民對旅游的認知,有助于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升。(3)旅游影響對鄉村地區而言,是一個復合的影響系統,將對旅游地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形成多元化的推動力,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效應是一個各種要素兼顧并能保持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而單純的工業化催生的城市化現象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簡而言之,旅游引發的城市化能夠對其他產業形成的城市化發揮補充、提高和優化的作用。

(二)旅游影響下的鄉村城市化動力構成

城鎮的發展基于兩種動力,一種是向心集聚的力量,另一種是離心擴散的力量。一般說來,城市發展的向心過程和離心過程貫穿于城市化的全過程,但是城市發展的初、中期以向心集聚的力量為主,中后期則以離心擴散的力量為主。自1990年代以來,城市化出現了新的趨勢,即多元城市化動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動力。在鄉村旅游開發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過程中,其中的形成機理愈發復雜,多元化和多層次性特點日趨明顯。

1旅游消費觀念的異化是鄉村城市化的基礎動力。旅游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國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轉變等因素休戚相關。閑暇時間、非必要性開支和旅游動力是產生旅游意愿的三個條件。旅游活動的初期形態多是以觀光游覽為主,之后開始向休閑、度假、體驗、健身等方向轉變。當城市旅游、知名景點景區成為旅游者旅游行為的普遍載體之后,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促使旅游者關注新的旅游形式,鄉村旅游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其獨特性優勢開始成為旅游業的新生力量,研究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問題不能忽視這一前提條件。

2文化生態的異質性是鄉村城市化的原發動力。旅游作為城市化的一種動力,既可以在城市化中后期發生作用,使城市經濟轉型或城市功能多元化,也可以作為城市化的原動力,使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使其發生質的飛躍[22J。旅游對鄉村城市化的初始動力是鄉村文化生態的異質性優勢。鄉村聚落景觀的獨特性、鄉村消費文化的生態性、鄉村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本真性等優勢已然成為吸引外來游客的重要引力,由之形成了旅游流的集聚,帶動了鄉村旅游目的地相關城市功能要素的聚集與完善。

3政策效應和開發成本是鄉村城市化的誘導動力。自1992年以來,國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特定的旅游主題。其中,1995年的“民俗風情游”、1998年的“華夏城鄉游”、2002年的“中國民間藝術游”、2006年的“中國鄉村游”、2007年的“中國和諧城鄉游”都對鄉村旅游的發展發揮了直接的推動作用,結合近一段時期“擴內需、保增長”的經濟發展要求,各地紛紛通過發放旅游消費券等形式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和推廣。在政策效應和市場機制的層層推進下,鄉村旅游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比較而言,鄉村旅游具有很強的開發優勢,在規劃要素、土地成本、勞動力、相關政策等方面容易獲得額外的“關照”,開發成本的經濟性也對鄉村城市化產生了積極作用。

4鄉村經濟文化發展需要是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鄉村城市化發展的動力因素中,旅游是推動城市化發展的特殊因素。鄉村地區為加快旅游開發而衍生出多種產業要素,這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創設了新環境,相比較于進城務工等異地轉移方式,鄉村旅游對剩余勞動力的安置既是一種高效的就地轉移,同時也是相對于農業生產周期的錯峰式轉移。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移的結果是,以旅游業為載體的城市化現象開始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將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管理的理念引入農村,有利于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促進鄉村的民主管理。同時,當傳統的以工業化為主導的城市化驅動模式面臨發展中的瓶頸時,旅游將成為鄉村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水平提升的優勢產業。

由旅游消費觀念的轉變、鄉村文化生態的特征、鄉村旅游的開發特點以及政策導向和基于鄉村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四方面共同構成了鄉村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基于旅游影響的鄉村城市

四、鄉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應及程度界定

鄉村旅游以各種類型的鄉村為背景,以能夠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為載體,以滿足旅游者觀光、休閑、度假、健身、學習等各種旅游需求為目的的旅游活動。鄉村性作為鄉村旅游吸引物的主要特性,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關鍵,也是研究旅游影響下鄉村城市化的前提條件。

(一)鄉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表現

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主要表現在因旅游開發而引起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轉變、農村居民點形式向城鎮居民點形式轉化以及由此引發的鄉村聚落生態變遷的動態過程。旅游開發給鄉村城市化帶來了三方面的變化,一是鄉村人口由原來分散的農村居民點逐步向不同程度上相對集中的各類城鎮集結,鄉村空間格局發生顯著改變。二是鄉村地區土地利用方式發生轉變,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轉變,旅游資源和項目的開發在吸引大量旅游者的同時,外來的定居人口也逐漸增多,城鎮化程度不斷得到加強。三是鄉村聚落景觀發生明顯變化,各種旅游接待設施的建造與完善,在優化旅游服務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鄉村景觀人工化、異域化、旅游地風格主題化和商業化等現象的加劇。

(二)鄉村城市化效應的程度界定

旅游業“食、住、行、游、購、娛”的六大產業要素,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同樣有明確的體現,這種消費網絡結構的形成是鄉村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根據鄉村旅游引發的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適度城市化、過度城市化和滯后城市化三種類型。適度城市化能有效促進鄉村地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和協調發展,過度城市化和滯后城市化都會對鄉村地區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對城市化程度的分析正是在這三種情況下尋求平衡。

(三)旅游開發引致的鄉村城市化效應表現

1適度城市化。適度城市化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鄉村地區的各類資源,加快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經濟發展發揮助推作用。其次,適度的游客規模可以加強鄉村社區的內外文化溝通,合理改善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態,對改進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觀念等有很大促進。第三,城市化促進了鄉村地區產業結構轉變,加快由傳統農業向非農業產業轉變,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第四,有效促進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地轉移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因進城務工等轉移類型引發的鄉村空心化等問題。

2滯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滯后的根源是對鄉村地區的“過度保護”,一些地方從節約投入的角度出發,認為鄉村地區的所有現象和行為都可以成為旅游活動的吸引物,“臟、亂、差”的旅游環境、缺乏專門治理的旅游接待設施等容易讓旅游者望而生畏,這顯然背離了鄉村旅游的開發初衷;城市化程度不足還會給鄉村居民帶來身份上的“優越感”,思想上的“固步自封”使其很難關注自身的文化素質和責任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愿意接近或者是純粹出于利益角度的粗放式旅游經營行為很難獲得旅游者的認可。同時,這種滯后效應使得鄉村旅游難以實現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農村地區社會分工不充分,農民就業環境很難得到改善,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就無從談起。

3過度城市化。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過度城市化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破壞鄉村地區的聚落結構和生態景觀

在經濟特征和自然環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鄉村存在著種種居住方式和形態特征。這些特征是鄉村地區聚落形態的特色和精華,而不少地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臆想旅游者的消費心理,新建或改建一些與當地鄉村聚落景觀差異很大的接待設施。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將古建筑推倒和盲目改建的現象,導致了個性化的“鄉村性”向同質化的“城市性”演變的現象。

(2)鄉村地區民俗文化舞臺化、娛樂化傾向加劇

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盡管是鄉村旅游開發的一大亮點,但事實情況是,不少地區一直缺乏科學的開發思路。鄉村旅游“急功近利”的開發套路使得許多旅游地盡可能地用舞臺化的形式、娛樂化的方式把當地文化呈現給游客,這種人為的文化表現形式使游客與當地社會隔離開來。這種做法積極的一面是使游客對鄉村居民和文化的探究壓力減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當地文化;消極的一面是讓旅游業蒙上了文化優越的色彩,表現的內容也多是鄉村文化的膚淺形式。

(3)商業化帶來了鄉村居民的邊緣化

根據巴特勒旅游地生命生命周期理論,鄉村旅游在進入發展階段后,政府政策的傾斜、游客量規模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從利益相關的角度看,政府、投資者、居民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三方利益主體。在這一博弈環境中,地方政府的初衷容易被市場化的運作路徑所左右,投資者由于資本話語權會始終保持較強的談判能力,鄉村居民多處于一種邊緣化境地。鄉村居民主體地位的模糊,產生了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商業化帶來了居住成本的增加,不少環境優美的鄉村地區,旅游開發之后的顯著變化是地價攀升或房價飛漲,鄉村居民往往無力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二是鄉村地區淳樸的文化氣息開始被外來文化所浸染,鄉村社區的文化和價值觀開始發生變異,傳統鄉村景觀與現代文化景觀不協調等問題日益凸顯。

(4)鄉村地區出現了逆城市化的傾向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過度發展的必然結果,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過于密集、環境惡化、地價房租昂貴、生活質量下降等引起人口向環境優美、地價房租便宜的郊區、衛星城等鄉村地遷移。鄉村旅游成為承接這種轉移“任務”的載體。鄉村居住環境的優勢、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加大了城市景觀對鄉村景觀的影響,這種“侵蝕行為”使得不少鄉村的“城市性”特點越來越明顯。

五、鄉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調控對策

(一)科學規劃開發區域。營造鄉村氛圍

鄉村旅游規劃與開發要樹立“區域——城市——鄉村社區——鄉村旅游地”的多元開發維度,從“資源——產品——市場”的互動層面來規劃開發區域。參與鄉村旅游規劃的人員應包括旅游地理、經濟管理、人文歷史等學科背景的專家構成,本著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指導思想編制旅游總體規劃或概念性規劃。在此基礎上,鄉村景觀資源應由景觀園林、建筑等專業人員來完成規劃的空間設計和景觀布局。鄉村旅游的景觀應從體驗的角度出發,通過個人體驗的作用使“景”與“觀”和諧統一,營造一種天然意趣、田園詩化的獨特鄉村氛圍。

(二)重塑鄉村文化形象。凸顯鄉村優勢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注意保護好“鄉村性”的優勢是避免過度城市化問題的前提。為此,首先要依托鄉村既有的空間布局對鄉村進行規劃和建設,防止破壞鄉村“原生態”特質的粗線條模式。其次,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護鄉土文化、鄉間民俗在旅游開發中的“神秘性”。城市化的旅游規劃往往是一類“公園化”、“廣場化”、“舞臺化”的模式。在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進程中,消除和避免這一現象的根本途徑是從鄉村旅游地的地脈和文脈出發,本著生態循環、文化保護、永續利用的指導方針,來開展鄉村旅游的規劃和設計。

在開發過程中,應從當地眾多的旅游景觀中發掘出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文化景觀并從中提煉出主題,以主題為基礎進行特色分區。通過對不同區域的非具象和抽象的規劃設計,用具象的形態生動地表達出特定的景觀形象。在鄉土建筑風貌的塑造中,建筑風格應結合當地鄉土建筑特色,避免不合理的異域文化侵蝕鄉村聚落景觀的原始風貌。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延伸旅游效應

鄉村地區在確立了旅游開發的主體地位之后,合理設計和調整產業結構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命題。首先,加快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的推廣。其次,科學調整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類型,地方政府要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設置“門檻”,強化基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準入制度。鄉村旅游是當地產業鏈條的主體,如摻雜其他工業元素,特別是污染嚴重、能耗高的工業項目很容易失去本真,從而產生“一損俱損”的局面。第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要求,合理推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建設,政府應把一些小城鎮按旅游集鎮的風貌進行控制,使其本身就成為旅游吸引物之一。同時,依托這些農村小城鎮發展旅游商貿流通業,如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旅游紀念品的生產與銷售等,使小城鎮成為承接鄉村旅游一體化發展的中轉站。公務員之家

(四)合理布局和完善旅游開發的產業要素

鄉村旅游開發的初期階段,重點突出三方面的功能特性,即居住功能、農業生產功能和旅游接待服務功能。旅游引發的鄉村城市化,其實質是旅游產業的城市化。旅游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除了產品體系服務功能外,還包括支撐體系服務功能,如游客的休息坐臥、游客安全保護、標識導引服務等。產業要素的完善應立足鄉村實際,例如針對游客住宿問題,鄉村社區應充分利用現有民宅,改善用電、用水及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建造一些農家客棧以滿足游客住宿之需。另外,鄉村旅游地的不斷發展會使其功能組成日趨多樣化,比如一些商務、會務活動可能進入旅游地,這些設施的空間布局與要素體系建設要進行科學論證、有序開發。

(五)建構鄉村旅游開發中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平臺

資本市場對鄉村旅游的興趣源于投資規模和產業政策兩方面的因素,資本的逐利行為往往會背離投資初期的要求,外來投資者鮮有詳細調研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的投資項目和旅游商品,多是模式化的套用和泛商品化經營,這種集中式的商業形態顯然不是對鄉村旅游的有益補充。此種情況下,政府應對旅游投資加強監管,可以成立旅游開發股份公司,股東包括地方各方利益主體,充分體現鄉村居民意志。統一規范鄉村地區的旅游投資行為旨在避免過度的商業化行為,使之能夠真正地為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服務。目前困擾鄉村旅游開發成效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力資源的匱乏。鄉村旅游的從業者應具備引導、培養和提高旅游者的審美情趣和品位的能力,為此,一要多方吸納專業人才,在“量”的基礎上注重“質”的提升;二要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符合現代旅游服務業的發展要求。三是強化責任意識,對游客負責、對保護鄉村資源負責、對鄉村社區負責的態度,促使他們真正成為鄉村旅游開發和發展中的主體力量。

六、結論和啟示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然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方針尚未得到科學的理解和貫徹。城市化戰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其效應不斷地被放大,鄉村旅游引發的城市化效應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使得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田野氣息濃郁的鄉村成為稀缺資源,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迎合旅游市場需求、擴大內需的重要載體。但如果放任鄉村被城市化左右,被滯后城市化或過度城市化吞噬的話,以鄉村為依托的鄉村旅游地將會越來越少,鄉村旅游的特色與優勢也將會逐漸衰退。因此,重視城市化帶給鄉村旅游地的影響,積極地進行監管和調控是鄉村旅游保持健康、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