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濟南泉城特色風貌帶特色營造
時間:2022-05-08 03:19:00
導語:深究濟南泉城特色風貌帶特色營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泉城特色風貌帶是一條最能體現濟南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城市景觀帶。然而隨著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風貌帶的特色正在逐漸消失,本文通過對風貌帶特色的現狀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風貌帶特色營造的定位,重點對風貌帶特色營造進行研究。
泉城特色風貌帶位于濟南中部,南至千佛山一帶,北至黃河,西至順河高架路和生產路,東至歷山路。在風貌帶中云集了山、泉、湖、河、城等最能體現濟南風貌的特色元素;同時,泉水文化等地域文化更為風貌帶增添了文化氣息。然而,近年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使風貌帶的特色越來越模糊,有的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在泉城特色風貌帶內對特色進行營造,使泉城特色風貌帶恢復在人們記憶中的“泉城意象”,是我們在泉城特色風貌帶特色營造研究中著力探討的問題。
1.泉城特色風貌帶概況
1.1風貌帶發展的歷史沿革
濟南古城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先后經歷了歷下古城、齊州州城和濟南府城三個階段。整個古城南依群山,北面黃河,城中匯集了黑虎泉、趵突泉、珍珠泉、大明湖等名勝,形成了山、泉、湖、河、城的城市模式。同時在空間序列上依次展開,構成了千佛山到黃河之間一條極富特色的城市風貌帶。
1.2風貌帶的特色構成
1)“山、泉、湖、河”融為一體的自然風貌特色
泉城特色風貌帶擁有獨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南部的千佛山背依東岳,層巒疊嶂;中部以大明湖為中心,護城河像一條項鏈將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串聯起來,而珍珠泉群又位于古城中央,與城東南隅與西南隅的趵突與黑虎二泉呈三泉鼎立之勢;北部的小清河恬靜安逸,而黃河卻又氣勢磅礴,一動一靜,各有風韻。
2)不同時代的城市風貌
泉城特色風貌帶內匯集了各個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和建筑群,每一座建筑都書寫著一段城市的歷史,體現著不同時期的城市特色;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風貌帶也越來越體現出現代城市的風貌特色。
3)獨具特色的泉水文化
泉水串流于民居與街巷之間,形成獨具特色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生活場景,這是幾千年來泉水文化的最真實寫照。
4)風景優美的景觀視廊
濟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山與湖遙相呼應,站在大明湖北岸向南望,連綿的群山映襯在湖中央,形成“佛山倒影”的奇觀;登上千佛山北望,萬里平原上九座山拔地而起,黃河穿流其中,形成“齊煙九點”的勝景;中部的大明湖與南部的千佛山、英雄山呈三角形布局,而珍珠泉、趵突泉和黑虎泉又呈一個小三角形居于其中;千佛山路和青年東路將古城與千佛山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形成最佳的觀山視線。
1.3風貌帶特色的現狀問題
1)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風貌帶內的水系受到生活和生產污水的侵害,南部的千佛山山體用地遭到侵蝕,大氣環境也日漸惡化,一年中可以遠眺“齊煙九點”、“佛山倒影”的天數屈指可數。
2)泉水文化的遺失
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使泉城居民的生活與泉水的關系卻越來越疏遠,泉水已經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而忽視對泉渠、泉眼的保護,導致泉水出現斷流,泉眼、泉渠被掩埋。
3)建筑空間環境的不和諧
高層建筑的布局不合理,“插花”式的建設嚴重破壞了古城原有的天際線,也阻斷了風貌帶內的景觀視廊;大體量、大尺度的現代建筑打破了老城的傳統機理,古城危在旦夕。
2.泉城特色風貌帶特色營造定位
2.1風貌帶特色營造的指導思想
泉城特色風貌帶要充分利用山體、泉水、河流、建筑物及構筑物等特色要素,營造不同的地域景觀,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片區;保護和延續城市歷史文化,將適度發展與保護相結合,使風貌帶更具有歷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品味;在創造新的人工景觀過程中,要注意與傳統旅游資源的結合,營造出具有泉城特色的風貌帶旅游環境。
2.2風貌帶定位
1)山水藍帶
通過保護和利用自然山水,整合風貌帶空間形態,建立完整的景觀生態格局,形成“山、泉、湖、河、城”共生的生態格局模式與景觀特色。
2)文化金帶
風貌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重塑多元文化,突出并延續城市文脈,提升風貌帶的文化品位,同時以此來帶動風貌帶內商業、娛樂、休閑等功能的長足發展,真正打造一條以文化特色為主,兼具特色商業、特色娛樂、特色休閑等特色功能的金色風貌帶。
3)旅游綠帶
泉城特色風貌帶具有區域性旅游中心區功能,是整個山東省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低碳的、環保的、可持續的旅游產業,打造一條具有濃郁特色的旅游綠帶。
3.泉城特色風貌帶特色營造
3.1風貌帶的空間構架
1)山水城市的生態構架
規劃形成山—水—城一體的整體空間格局,明確千佛山與風貌帶內生態系統的相互滲透關系,通過河流、泉水串聯起風貌帶內的公共空間和開放綠地,形成風貌帶的整體生態格局。
2)悠久歷史的文化構架
深入發掘能體現泉水文化的元素和符號,通過不同泉群所體現的不同風格,營造不同層次的泉水聚落空間,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特色空間。
3)三大特色區的空間構架
將風貌帶分為三大特色片區:南部千佛山名勝區是俯視泉城和風貌帶全貌、遠眺“齊煙九點”的制高點。中部泉城特色標志區規劃以“泉水”為主題,恢復“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市民生活特色,形成融“泉、湖、河、城”于一體的園林式城市標志區。北部的北湖市民文化區規劃開辟北湖,與大明湖遙相呼應,集中商業服務、文體休閑等城市功能,突出和完善風貌帶獨特的空間格局。
3.2特色景觀組織
1)景觀秩序
規劃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風貌帶景觀秩序。對風貌帶內的北湖公園、小清河公園、體育公園、大明湖公園、環城公園、泉城公園以及北湖市民文化廣場、南門廣場、泉城廣場進行景觀設計和改造,通過對清河北路、歷黃路、黑虎泉北路、黑虎泉西路、趵突泉北路、趵突泉南路、青年東路和千佛山路的景觀化處理,將景觀點、景觀面有機的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景觀系統。
2)城市色彩
創造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山水城市”風貌,“藍天、碧水、青山”總體構想是風貌帶的彩色寫照,“黑、白、灰”是建筑的基色調。通過在淡雅明快的大色調基礎上運用現代建筑材料,創造出富有時代感的建筑色彩。
3)天際線
對風貌帶內幾條重要視線通廊范圍內的超高建筑進行拆除和改造,恢復古城平緩的輪廓,將山的輪廓組織到城市空間的天際輪廓中,形成風貌帶特色天際線。
3.3風貌街區保護規劃
1)芙蓉街歷史街區
芙蓉街歷史街區位于老城的中心,是濟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泉文化的載體。在特色營造的過程中要保持傳統街巷和建筑的整體格局,整治被掩埋的泉渠、泉眼,在王府池子、百花洲等周圍營造宜人的濱水開敞空間,對有特色的院落和民宅依據房屋質量進行小規模填充式的改造,逐步恢復“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生活場景。
2)解放閣片區
該片區位于老城的東南隅,在歷史上是城隍廟和迎祥宮所在地,與護城河隔路相望。西側的天地壇街是古城的南北軸線,中部的舜井街為古城南門正對的重要街道,西側為舜祠,片區的整體風貌極具濟南地方特色。在特色營造過程中要維持傳統空間格局,保護原有的街巷肌理,對解放閣、浙閩會館、金家大院、舜園等特色建筑進行維護,同時借鑒上海豫園新天地、南京夫子廟等文化商業區改造的成功經驗,將片區營造成為集商業、旅游、文化娛樂、辦公為一體的綜合特色片區,延續老城傳統風貌。
參考文獻:
[1]張潤武,等.圖說濟南老建筑(近代卷)[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
[2]齊康.城市環境規劃設計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8。
- 上一篇:小議企業文化宣傳中結合傳統文化踐行科學發展觀
- 下一篇:透析河南新農村環保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