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信息資源整合推動旅游文化發展

時間:2022-05-15 04:04:00

導語:旅游信息資源整合推動旅游文化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信息資源整合推動旅游文化發展

一、山西發展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山西省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非常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3000年之久,因此有著“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的美名。作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祥地,山西的旅游資源更具有獨特性和人文性。晉商作為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最為鼎盛,稱雄中國商界500年之久,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云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是中國公元5至6世紀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五臺山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國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的傳承地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平遙古城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我國首次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并取得成功的古縣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建筑風格和歷史成就。另外,山西大約有3000多年的制醋歷史,在古代“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山西人更酷愛食醋,被稱作“老醯兒”,民間有“無醋不成味”的說法。出產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的汾酒是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名酒。跑馬神泉和古井泉水被當地人稱為“神泉”。山西獨具特色的晉商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大院文化、古城文化、根祖文化等構成了山西旅游的靈魂。我省皇城相府景區的“迎圣駕”表演,再現了康熙皇帝駕臨皇城相府并閱覽陳廷敬主編的《康熙字典》的情景,從2001年開始成為常態演出,為皇城相府的旅游注入了濃厚的文化色彩,深受游客的喜歡。諸如此類的還有北京的大觀園、云南的麗江古城、浙江的西塘、常州的中華恐龍園、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等,都是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范例。我省應充分發揮文化大省的優勢,賦予旅游以文化的內涵,把發展旅游文化作為旅游業的重要突破口,促進旅游與文化的融合。

二、山西旅游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據2011年統計年鑒,我省2010年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21.39%,五臺山等十大文化景區、晉商文化節等帶著文化和旅游雙標簽的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推進。但山西旅游文化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資源依賴型”的思路仍在旅游業中占主導地位

長期以來,我省由于區位、交通、綜合實力等方面的限制,旅游業的發展養成了依賴資源的慣性,同時對文化資源的科學保護和持續利用缺乏足夠的重視,常出現為追求市場經濟效益而濫用、歪曲文化資源。近幾年隨著游客對文化需求的增加,“資源依賴型”思路終將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缺乏競爭力。無論是旅游業的提質增效,還是構建民族文化強省,都切實地提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下,以知識和創意為核心構成的旅游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市場拓展型”發展模式的轉變,是我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經濟持續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資源缺乏整體規劃和布局

當前,文化企業的體制改革還在推進過程中,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中介組織發育不良等問題。文化產品和旅游產品各搞一套,缺乏統一策劃和監控。現有的網絡信息資源孤立、分散、更新不及時,可利用價值不高,難以實現共享,信息資源壁壘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另外,各個地區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經濟發展規劃各自為政,地方保護和條塊分割等體制性障礙突出,缺乏必要溝通和關聯。各地往往自成一體,沒有從整體上考慮各個區域資源的特色定位,難以形成整體優勢。最終的結果是導致重復建設、特色資源開發停留在較低水平,不能真正體現文化資源在旅游經濟中的價值。

(三)旅游文化深度挖掘不夠

當前我省在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視不可移動資源而輕視其他類型資源的問題。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不夠、利用民間工藝、歷史文物、節慶活動等元素進行產品創新的能力不足。很多有著厚重歷史背景的重要景觀和文物,只是被導游三言兩語輕描淡寫地帶過,甚至對同一個景點不同導游講不同的故事,這樣一來根本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通過信息資源各要素的整合推動山西旅游文化的發展

資源整合是依據一定的需要,對各個相對獨立的資源系統中的數據對象、功能結構及其互動關系進行融合、類聚,重新組合為一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資源體系。信息資源整合既包括信息內容、信息技術、信息人員、信息設備的整合,也包括信息管理過程的整合。旅游業是至少包含了“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產業集群,旅游文化的形成、包裝、傳播已多多少少滲透在旅游業的各要素中。本文認為,山西旅游文化可以借助旅游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得到健康發展。通過信息資源的整合,全面開發旅游文化的內容、人才、技術等資源,充分服務于旅游產業。

(一)深度挖掘整合旅游文化的信息內容

不管是景點還是紀念物,附著的旅游文化越豐富多彩,越有價值。而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以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的。研究不夠或不深入會極大制約開發利用的深度。因此,需要加強相關信息的學術研究。一方面,要系統地研究各個景區、景點、甚至歷史上曾經有過后來被破壞了的重要景觀的起源和演變過程。例如,平遙景區要想全面深刻地讓游客領略到它的歷史魅力,就非常有必要組織專家、學者去研究平遙城的起源、發展、變化過程,以及明清時代原有的一些重要建筑。另一方面,要研究重點景觀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比如,晉祠作為一座雕刻、繪畫、塑像、楹聯、匾額俱全的古代殿堂,要想讓游客充分領悟其多方面的價值,首先需要專家、學者對殿堂的建筑風格特點和各種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然后才能借助導游講解或景觀介紹讀物傳達給游客。學術研究的成果以各種類型的出版物發行后,相關組織部門對這些信息內容整合,應用到有形旅游產品中。這樣,景區內大到樓、閣、殿、堂,小到碑、碣、題、刻,都附有了細致透徹的說明,旅游文化的內涵便會自然而然地滲透到旅游實體中。

(二)提高導游人員的文化素質

一般游客并不會去閱讀純學術的文獻,而是通過景點介紹和導游講解來領悟旅游景物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在一些人文旅游景點更是如此。所以,在做基礎研究的同時,還應注重編寫有一定文化含量的導游詞和雅俗共賞的讀物。一方面滿足了自助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為導游人員提供了高質量的講解范本。同時,要提高導游人員的文化和業務素質。首先,要把好導游人員的“入伍”關,選拔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員從業。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導游人員的業務培訓,在拓寬導游人員相關知識面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加深他們對景點、景物歷史文化內涵的了解和把握,不斷提高導游人員的講解水平,使山西旅游景觀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導游人員高水平的講解傳達給游客。

(三)依靠信息技術宣傳旅游文化

美國普洛格調查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約93%的網民在進行出游規劃時訪問過有關的旅游網站。因此,旅游文化的大發展同樣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而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強旅游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和行業協會為主體的信息平臺,如旅游政務網、旅游資訊網、旅游商務網,通過整合形成旅游數字集群,從而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保障旅游文化的健康高效傳播。另外,全省各地方的文化資源都應實現統一信息規范、統一檢索入口,避免數字鴻溝。

(四)規范旅游文化資源的管理過程

文化產業和旅游經濟要實現高度的互動發展,需要兩者的管理和運行體制實現有效對接,在整體規劃、布局、調控、確立方面保證有基本相同的發展目標和實施步驟。政府及主管部門的政策供給和主動作為,是增進兩者高度互動的關鍵因素和制度保障。只有構建企業健康成長的體制和機制環境,使旅游文化形成一個產業鏈,推動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才能突破現有產業分割現狀,讓旅游文化真正推動旅游經濟的高度發展。2010年12月13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現有資源來推動山西旅游文化乃至旅游經濟的大發展,已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