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生態旅游發展研討

時間:2022-05-23 08:49:00

導語:瑤族生態旅游發展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瑤族生態旅游發展研討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必將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0年,全國旅游業總收入1.57萬億元,占我國GDP3.95%。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將提高到2.3萬億元,年均增長率10%;旅游業增加值將占全國GDP的比重將提高到4.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然而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不生態”的現象,導致了旅游地的地形、植被、景觀和旅游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影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以可持續開發為理念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尤其是具有發展特殊性的少數民族地區。

一、生態旅游的涵義及必要性

(一)生態旅游的涵義

“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墨西哥生態學家謝貝洛斯拉•斯卡瑞在1983年以西班牙語的詞匯“Ecotourism”首先提出(Fennell,1999),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開的一次國際環境會議上被正式確認,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拉斯卡瑞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出于研修、欣賞和享受風景及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和文化特征(歷史遺存和現有特征)等目的到相對未開發過或未被污染過的自然區域去旅行”(Boo,1900,14頁)。我國學者也紛紛從不同角度進行定義,如明慶忠、李宏、武友德(2001)從生態學角度出發,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指導,以保護資源,特別是保護生態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促進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資源與環境的管理水平為基本特征,尋求旅游業發展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楊桂華(2004)從可持續性旅游和責任性旅游角度出發,提出“生態旅游是以可持續性發展為宗旨,以大自然為基礎,以生態美景觀為吸引物,同時實現為游客體驗、了解、認識、學習、欣賞、研究生態景觀而展開的旅游享受,對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和文化負責,保護生態旅游賴以開展的生態、社會及經濟環境的旅游活動?!惫P者認為,生態旅游是以大自然為基礎,以生態學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為理論指導,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資源為取向,強調生態可持續性,同時實現為游客體驗、度假、求知、欣賞、研究而展開的旅游享受,以提高游客生態環境倫理素質并切實為當地社區做出貢獻的旅游。

(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生態旅游必要性

1.發展生態旅游,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廣東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旅游資源還是人文旅游資源。但近年來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不生態”現象,全省多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當地有關部門違法占用,大搞開發區、度假區,開發房地產,使生態環境和風景名勝資源遭到人為開發建設的嚴重破壞。被譽為“廣東喀納斯”的廣東英德長湖景區的林木正遭受無序的砍伐破壞。長湖景區是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部分,林木資源為當地林場所有。在短期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林場對林木資源無序開發,直接造成動植物數量和種類的大幅減少,旅游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同時出現風景區內大量違章建設和不適當的開發,如白云山的某山莊違法占地達2萬多平方米,丹霞山不顧禁令大建大型開發區,西樵山的7個自然村居民住宅堆到半山腰,星湖景區處處可見休閑山莊療養院招待所,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廣東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粵北地區,森林、溫泉、植被資源相當豐富,僅乳源縣就有華南最大最美、唯一原始森林留存地———南嶺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最大野生紅豆杉主題公園———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等等。優美的生態環境自然會吸引大量游客觀光,超負荷游客量和傳統的以經濟效益為目標,忽視生態效益的旅游開發模式肯定不能滿足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廣東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必須走生態旅游道路:以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為主要旅游吸引物,達到觀賞和感受生態環境、普及生態知識、維護生態平衡的旅游目的。從而,有力保護粵北山區珍貴的旅游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確保當地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

2.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廣東省的旅游勢態良好,2010年全省旅游總收入3804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旅游外匯收入123億美元,增長速度均超過20%。主要以珠三角為中心的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好,僅廣州市的旅游總收入就達1254.61億元,同比增長26.21%,但相比之下擁有濃郁民族風情、良好生態環境和大量溫泉旅游資源的粵北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速度明顯落后于粵東等各地區。面對粵北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窘況,被稱為“無煙產業”的旅游業無疑是其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生態旅游更是民族地區維持生態環境和擺脫貧困的首選之路。首先,粵北民族地區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天然優勢。濃郁的民族風情、優越的自然環境形成的高品質的旅游產品,如自然生態之旅就有平地天險———廣東大峽谷、乳源溫泉、粵北西湖———南水湖、廣東最高峰———石坑崆等;人文生態之旅有千年古剎云門寺、必背瑤寨等。其次,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能容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開發生態旅游既是地方政府拉動經濟發展、培育地方產業的途徑,也是當地老百姓自主發展經濟的一種有效模式。

3.生態旅游能有效保護民族地區文化真實性旅游業的發展能促進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過程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雙向交流的過程。旅游不僅能使旅游者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還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接受新信息和新鮮事物。旅游過程中,外來旅游者會將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文化和習俗帶入旅游目的地,對當地的社會文化帶來影響,當地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都發生改變。一方面,文化古跡資源受到污染和破壞。除自然環境因素中大氣污染、山地災害、水體侵蝕、蟲蟻蛀蝕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外,更多是人為因素對文物古跡及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如開發建設中沒有保護好少數民族物質遺產;少數游客不遵守旅游區管理規定亂刻亂畫,致使旅游區的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遭到破壞。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服飾甚至建筑都受到外來游客文化的影響。在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開發過程中,由于包裝過度,很容易破壞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真實性和淳樸性。與傳統旅游模式不同的生態旅游則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模式,這些責任不僅是滿足旅游者在實際旅游中親身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更是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責任,完整保護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確保民俗文化資源的真實性,保證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現狀及旅游資源分析

乳源瑤族自治縣屬廣東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地處粵北山區,南嶺山脈南麓。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設置乳源縣,歷史悠久。因縣北有溶洞產鐘乳,洞中有源泉流出,故名乳源。1963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隸屬廣東省韶關市。

(一)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乳源縣總面積2299平方公里,境內風光秀麗,民風淳樸,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世界紅豆杉之鄉”。乳源瑤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游工作,按照大南嶺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定位,挖掘人文特色,加大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強力打造廣東省旅游強縣,2008年7月底通過省創強驗收,成為廣東省第十個旅游強縣。2010年,由國際旅游管理協會、中國國際品牌協會、中國縣域經濟協會主辦的“2010中國旅游精品國際推廣盛會”在首都北京國際飯店隆重舉行。乳源縣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旅游縣參加了此次盛會,憑著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生態旅游資源,濃郁的民族風情及獨特的旅游文化,經過各專家組評審團綜合評審,被授予“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游名縣”榮譽稱號并頒發牌匾。隨著乳源縣投資生態旅游的資金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加強,尤其是每年在珠三角、紅三角、港澳地區和武廣沿線城市舉辦形式多樣的旅游宣傳推介活動,乳源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旅游人數和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別是乳源縣被授予“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游名縣”榮譽稱號后,2010年旅游人數和收入分別為186.24萬人和116215.45萬元,同比增長32.22%和50.67%(見表1)。

(二)旅游資源分析

乳源縣的生態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1.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乳源縣全縣有山地2153042畝,植被森林資源豐富,是華南地區唯一擁有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的生態旅游強縣。同時,該縣的地質結構以石灰巖、砂巖、頁巖等沉積巖為主,最老的巖石大約有7億年的歷史。特殊的地質結構造就了乳源縣豐富多彩的峽谷巖穴、溫泉景觀等(見表2)。2.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乳源縣是必背瑤族的聚居地之一。瑤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東坪3個鎮。必背瑤寨是乳源民俗風情觀光的好去處。必背,原叫“鱉背”,位于乳源縣城東北約50公里的大瑤山腹地。必背瑤族屬過山族,是瑤族的一個分支,是旅居美國、泰國、法國、緬甸、老撾等地的瑤族發祥地。游覽必背瑤寨,可以欣賞迷人的瑤山風光,觀看歡快熱鬧的瑤族歌舞,領略古老的民族風俗,品嘗獨具風味的瑤家美食。必背瑤寨依山而建,有別致的樹皮房、竹房,尤其吊腳樓別具一格。瑤區除瑤語外,客家話也通用。瑤胞穿戴自己刺繡的彩色圖案服飾,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傳情示愛。他們熱情好客,用甘甜的瑤山茶、清香味美的竹筒飯和自制的瑤家水酒待客。歌謠是瑤族人民口頭文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幾逡魳?、舞蹈與民間歌謠一樣,起源于勞動與宗教?,F在,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已搬上舞臺,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民間保留的傳統體育項目有扳手腕、摔跤、氣功、上刀山、武術等。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至十五日為乳源過山瑤的“十月朝”節,又稱“十月社”,是乳源過山瑤慶豐收的傳統節日。乳源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除了千年瑤寨以外,有千年古剎云門寺。它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的“云門宗”發祥地,創建于五代后唐(公元923年),是全國重點寺院。還有被稱為古代“高速公路”的西京古道、東華寺遺址、雙峰寺遺址、瑤山情韻———黃龍景區等。

三、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根據筆者2010年至2011年的田野調查和與當地有關部門的訪談,認為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存在以下五方面的問題。

(一)對生態旅游的認識有待提高

生態旅游必須以生態保護作為前提,并注重普及保護自然環境和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知識。它是高層次的新型的旅游活動。對開發者及游客提出的要求很高。雖然我國對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但是對生態旅游的實踐研究才起步,開發者沒有足夠的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盲目開發和過度開發,導致我國很多生態旅游景點并沒有體現生態旅游的內涵。乳源縣雖然把發展生態旅游寫入了政府規劃綱要中,但由于交通不便,對外開放交流受到很多限制,缺乏發展生態旅游經濟的經驗。目前乳源縣生態旅游開發的重點仍局限于發揮其旅游功能并側重于追求經濟效益,對生態旅游在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啟發智慧、知識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認識不到位,發展生態旅游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不夠。對發展生態旅游與促進經濟、環境、社會的和諧認識不全面。

(二)生態旅游市場競爭激烈

廣東省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很多,如粵東南潮汕文化、海濱風光森林旅游區;粵西海濱風光、果林休閑森林旅游區;粵中休閑保健、綜合旅游觀光區等。上述地區都將生態旅游確定為優先發展的產業,并已取得一定的旅游經濟效益,但是也使生態旅游的競爭更加激烈。在生態旅游開發方面,面臨吸引投資和人才方面的競爭;在生態旅游經營方面,面臨游客市場份額的競爭。由于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目的地選擇增加,將導致生態旅游市場進一步細分,對乳源的生態旅游發展帶來了挑戰。由于乳源瑤族縣與連南瑤族自治縣和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同處粵北且都是瑤族同胞聚居地,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山同脈,水同源,人同俗”的同質性,在旅游產品開發上難免存在一定的同質性,勢必導致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因此,如何實現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差異化戰略,開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易被模仿的生態旅游產品,形成核心競爭力,是乳源縣生態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

(三)旅游產品結構單一

目前,乳源縣的生態旅游產品結構單一,以自然觀光產品為主。除了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綠洲———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廣東最高峰———石坑崆、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平地天險———廣東大峽谷等為壟斷性觀光產品外,像溫泉這樣的旅游產品很容易被模仿。部分旅游產品目標市場定位還不夠準確,特色還不夠鮮明,旅游產品對于民族歷史文化資源挖掘還不夠深入。乳源縣是世界過山瑤之鄉,古老的民族獨特文化以及過山瑤神秘的宗教、婚姻、節慶等信仰習俗對游客更有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模仿性。但是,目前除了必背瑤寨的民族歌舞晚會以及自然觀光游覽外,其他的民族文化資源還有待挖掘,比如乳源瑤繡產品的開發。雖然目前當地旅游部門已認識到過山瑤文化是乳源縣今后旅游發展的持久動力,但是仍然存在關注很少、投資力度不強的問題,大部分還是集中于觀光型產品的開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乳源縣的旅游產品吸引力。

(四)存在自然和文化生態脆弱區的問題

自然生態脆弱區通常是指那些抗干擾和生態恢復能力較弱的地區。這些地區通常是脆弱生態系統分布地區,或多種要素相互作用和轉換的地區。文化生態脆弱地區同樣具有兩方面的特征:系統自身的抗干擾和恢復能力弱;處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接地帶。乳源縣正是這樣一個自然與文化生態相對脆弱的地區。乳源縣地處粵北山區,水力資源、植被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縣水能可開發量為52.86萬千瓦,僅國家級的森林公園就有兩座,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動物有76科,196屬,275種,生態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以恢復。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當地是以瑤畬為主的少數民族交匯區,其傳統文化、生活習俗等都與廣東其他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明顯差別,而與相鄰的連南排瑤既有差異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處于較為脆弱的文化生態區。因此,乳源縣當地自然、文化生態的開發和保護的任務還很艱巨。

(五)旅游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乳源瑤族自治縣內旅游管理人才相對匱乏,具備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尤其是從事旅游規劃設計、旅游市場營銷、旅游企業經營管理的高級管理人才較少。管全縣旅游業的縣旅游局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正科級事業單位,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事業編制12名。其中局長1名,副局長3名,正副股長3名,內設人秘股、質量規范與管理股、資源與市場開發股三個職能股室。縣旅游質量監督管理所是直屬縣旅游局的正股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3名,其中所長1名;乳源瑤族自治縣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旅游管理處是歸縣旅游局管理的股級事業單位,事業編制3名,其中主任1名。同時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知識結構不夠完善,專業水平較低,講解技巧不夠嫻熟,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各類專業旅游人員缺乏,如導游、旅游酒店管理與營銷人才、國際化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滿足旅游發展需求。乳源的地接旅行社有3家,星級酒店只有2家。專業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全縣旅游業的良性發展。因此該縣在發展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必須將旅游人才的培養列入重要議程。

四、完善乳源縣生態旅游發展的對策與思考

根據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完善乳源縣生態旅游的發展應采取以下對策。

(一)提高開發者對生態旅游認識,實現旅游可持續性與國外相比,我國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時間較晚,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引入生態旅游理論,因此,許多旅游開發者對它的認識較淺,仍然受到傳統旅游開發的影響,盲目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乳源縣各級政府和旅游部門,要加強對開發者的生態旅游知識培訓,用科學的理念指導生態旅游發展和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開發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兼顧生態和旅游。生態旅游開發前,開發者要深入調查研究和全面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并在此基礎上,科學確立景點(區)接待量的上限和下限或門閩值,在技術和資金等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選擇有利時機介入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善待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保護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原有風格,盡可能減少對旅游資源的人為破壞。生態旅游開發后,要定時進行對生態旅游資源及其環境的審計,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跟蹤觀測與研究,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保持生態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生態旅游產品規劃,提升核心競爭力

生態旅游對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的作用已日益顯現,全國各地紛紛推出自己的生態旅游產品。乳源縣要實現在眾多生態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加強生態旅游產品規劃。首先,合理整合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打造以感受過山瑤民族文化和觀賞自然風光并重的旅游精品體系。進一步挖掘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加強民族古村落挖掘保護。對必背口村、必背大村、桂坑尾村等瑤族古村落進行規劃和保護工作,大力發展“瑤家樂”旅游項目,使其與必背瑤寨景區渾然一體,形成過山瑤民族風情旅游精品。其次,大力開發瑤族刺繡、手工藝品等民俗商品。瑤族刺繡多用于服飾上,如衣服、頭巾、腰帶、圍裙、小孩的帽子;還有掛包、傘袋等都繡有各式各樣的鮮艷奪目的圖案。它能夠真實反映出瑤族的歷史、經濟、家族、宗教、生活等。除了刺繡,還有雕刻、長鼓和花鼓制作、銀飾制作、竹編、線織、紙塑醒獅、棕編等手工藝品也是獨具特色。最后,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充分發揮乳源森林、水等自然資源豐富和污染少的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擴大香竽、巴西果、竹筍、有機稻等特色農業基地,加快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不僅帶動群眾增產增收,也有效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三)引導社區參與,促進生態旅游和諧發展

人和自然和諧發展是解決生態旅游脆弱區的重要途徑。生態旅游開發的對象不僅是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同時也包括這些資源所在的社區。社區的文化、生活、生產方式等人文景觀是生態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它與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成為互補資源。然而,許多旅游開發景區在帶給旅游投資商豐厚的經濟效益以及給政府帶來源源不斷的稅收的同時,忽略了當地社區的利益分配,社區生活水平甚至存在下降的問題。由于社區的利益被忽視,出現了開發商、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利益沖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態環境的保護難度。因此,乳源縣的生態旅游開發與保護需要積極引導當地社區的全方位參與。首先,一旦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開發,形成以經濟收益為基礎的激勵機制,他們就會主動保護自然資源、環境和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而提供更好的生態旅游服務,形成良好的循環系統。其次,當地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能有效減少居民對有關生態旅游項目的反感情緒和沖突行為,最終把生態旅游嵌入當地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系統之中,促進生態旅游的和諧發展。

(四)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生態旅游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多學科知識背景的旅游專業人才在開發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有關部門加強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首先,加強對旅游管理人才隊伍的培訓,不僅要他們做到與時俱進,提高自身修養,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水準,而且要學習相關旅游管理知識,熟悉和了解本地區的歷史、現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其次,引進和招聘高層次的人才,建立旅游專家庫。乳源縣應采取有力措施,用公開招聘的方法,引進旅游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如酒店經營管理專家、策劃人員、旅游景區規劃、開發及各類工程技術人員、高級銷售人員等。同時聘請旅游及相關學科的專家,定期對生態旅游業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咨詢,為當地生態旅游發展提供智力服務。最后,加強對旅游服務人員素質的培養。旅游服務人員的培養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旅游服務人員素質的高低往往會影響到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如地接導游擁有良好的素質,不僅能給游客精彩講解,讓游客了解本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民風,使游客獲取極大的滿足感,同時還能很好地引導游客保護生態環境,尊重當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保證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不被破壞,為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