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類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

時間:2022-07-06 09:28:19

導語:旅游類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類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旅游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推動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持續增長,然而旅游高等教育事業卻出現萎縮的跡象[1]。與此同時,中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卻面臨招生規模萎縮、人才流失率高以及職業道德危機頻繁等問題,難以滿足旅游業發展對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針對這一現象,學者們普遍認為應該注重教學實踐環節,培養本科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并提出“校企合作”、“聯合培養”、“雙師型”等多種旨在增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2,3,4,5]。文章將從教育的本質出發,對當前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極端實用主義的高校教育改革思路進行反思,深入分析人文素質教育對高校旅游人才培養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明確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旅游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就如何提高高校旅游人才培養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我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參考。

1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在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

1.1素質教育的起源及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糾正教育實踐中的“應試教育”傾向,教育部開始醞釀素質教育改革思路。到了90年代末期,黨和國家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方針,規定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6]。盡管素質教育的提法早已得到廣泛的認同,但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中出現了“重實踐輕觀念”的狹隘現象,導致素質教育改革呈現出“技能培訓”導向型低層次的極端實用主義傾向。

1.2當前素質教育的反思———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素質教育既包括知識與技術的教育,還包括了價值觀念與態度的教育,后者即為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旨在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7,8]。高等教育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場所,有別于職業培訓機構,不僅要求受教育者能夠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讓受教育者能夠通過接受教育而提高對知識的選擇、判斷以及發展能力,人文素質教育是達到這一教育目標的必要條件,這在文化沖突和思想碰撞激烈、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更具特殊的時代意義[8]。

2當前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問題

2.1人文素質教育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去人文化趨勢明顯

2.1.1課程設置中的去人文化現象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為了擴大生源,高校密切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和企業需求,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主要集中在管理學理論及技能方面,如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區規劃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旅游規劃與開發、市場營銷、餐飲管理等,而對人類學、社會學等和就業沒有直接關系的課程內容往往被排除在外。

2.1.2課程重構中的去人文化現象基于自身人文素質修養方面的局限,絕大多數高校旅游管理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一方面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以提高學生對教師工作質量的評價,往往無意識地成為實用主義的代言人,在講授內容的選擇上更多關注如何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注重教授學生有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而忽視旅游管理中的倫理價值觀,使講授內容表現出去人文化的特色。

2.1.3課程選修中的去人文化現象除了教師的能動性之外,學生在教學內容選擇中同樣具備一定的能動性,可以通過選修以及對教師授課內容的選擇性接受來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局部重構。然而,實踐表明,同學們在教學內容上則同樣秉持效率的原則,主要考慮該內容是否對以后就業有幫助,熱衷于選擇那些技術性較強的、和就業直接相關的內容,而對和就業沒有直接關系的人文社科類內容缺乏興趣。

2.2低人文素質引發的專業認同及職業道德危機

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去人文化直接導致了學生人文素質的低下,進而引發了旅游管理人才的對本專業的認同危機和職業道德危機。由于缺乏人文素質,學生及老師對旅游管理目標的認識存在片面性,缺乏對旅游活動引發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生態等方面知識的足夠關注,這種價值目標導向直接引發了旅游管理中“經濟利益至上”的管理哲學,引發管理中的道德危機,例如,三亞的宰客門、張家界世界遺產管理引發的黃牌警告等事件,制約著中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對旅游管理重要性的足夠認識,學生對本專業的價值認同度低,學習專業知識也只是為了以后找口飯吃,還有另外一些同學則通過轉專業、輔修等方式另謀出路。走向工作崗位后,這些同學也因為缺乏對專業價值的認同而出現轉行,引發了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流失。

3加強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3.1正視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的作用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首先要正視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把提升人文素質作為培養目標寫入培養計劃中,為培養計劃的制訂提供依據。尤其是在教育成果的考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考核的指標應該涵蓋學生人文的素質。

3.2圍繞人文素質提升目標增設人文素質類教學內容

改變以往效率主導性的培養計劃,圍繞人文素質的提升,增加旅游人類學、旅游社會學、旅游美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類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旅游產業屬性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認識以及對相關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以提升學生對旅游管理專業價值的認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使學校能夠為社會提供具有更高職業道德的旅游管理人才,并減少旅游管理行業人才流失。

3.3圍繞人文素質提升目標修正傳統培養模式

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盡量減少教師的教授內容,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同時結合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選修,引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產生的過程、適用范圍以及影響展開廣泛思考,增強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選擇和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