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路景觀構思研討
時間:2022-07-16 10:28:50
導語:旅游公路景觀構思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緒論
1.1.1旅游公路的概念。旅游公路的出現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但是,我們對旅游公路的定義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不同專業的人們對旅游公路的解釋也各不相同。
1.1.2旅游公路的功能。旅游公路的建設除了具有交通功能外,還應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那么,旅游公路的景觀建設更具有可研究價值,因為,旅游公路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先知性。
1.1.3旅游景觀建設。旅游景觀建設是以旅游為目的而進行的景觀建設,它包括公路景觀建設、互通區景觀建設以及風景區景觀建設。旅游景觀建設不是單一的自然景觀、空間景觀的建設,也不是簡單自然景觀的恢復,而是經人工修飾的、綜合景觀設計的,并隨著我們的意識的改變而改變[6]。
1.2研究的意義
柳老公路和鶴大公路(寧安段)作為鏡泊湖和鏡泊名鎮的出入口,景觀設計的提出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把柳老公路和鶴大公路的建設體現出鏡泊湖和鏡泊名鎮的地區特點,更要與環境相適應,使旅游公路與周圍自然、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所以,本文將對這兩條重要的旅游公路景觀進行規劃設計。在全面考慮其使用功能外,對兩條公路周圍植被和景觀進行調查研究,篩選出適合兩條道路保護環境和生態恢復的植物種類,并對鏡泊湖大橋的景觀進行了生態設計,對中央分隔帶和道路兩側的景觀進行生態和人文融合設計。
2公路景觀建設的植物選擇適應性研究
2.1研究路段的選擇
研究路段是由鶴大高速公路和柳老公路通往鏡泊湖山莊地區,鏡泊湖在自然保護區的中部,沿湖群山環抱,湖水清徹見底,風景優美宜人。為了比較準確、全面的了解環鏡泊湖帶旅游公路沿線和互通周邊地區植物種類,本文分別對柳老公路沿線和鶴大公路寧安段的2個互通周邊地區可以應用的植物資源的狀況、植物種類,進行調查和分析。
2.2調查方法
在環鏡泊湖地帶的兩條道路(柳老和鶴大公路)以及周邊調查區內選擇連續的樣地路段對植物資源進行調查、記錄植物品種、植物生長形勢、景觀效果,然后對比分析,篩選出適合環鏡泊湖旅游道路的植物種類。
2.3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環鏡泊湖地帶的柳老公路和鶴大公路(寧安段)沿線及周邊地區常用植物為50種或變種,分屬于26個科,35屬。其中薔薇科6種,分屬于5屬;木犀科5種,分屬于3屬;菊科5種,分屬于5屬;柏科2種,分屬于2屬;禾本科3種,分屬于3屬;豆科科2種為一個屬;槭樹科2種,分屬于2屬;楊柳科2種,分屬于2個屬;其它都為單種單屬(科)。
2.4結合當地人文特征、社會文化習慣及生態平衡性來選擇植物
2.4.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整個研究路段位于東經128°41′~129°28′和北緯43°45′~44°20′之間,寧安至杏山段路線于張廣才嶺、老爺嶺的牡丹江臺地經過,地形起伏不大,海拔高度在243~360m之間,屬于平原微丘地帶類型。地表植被平原區以旱田、水田等耕地為主,微丘區多被開墾成旱田,間或有少部分人工林、次生林。杏山至省界段為老爺嶺余脈,地形條件為山嶺重丘區。海拔高度在280~680m之間,地面相對高差為400m。地面主要植被為次生林。
2.4.2氣候。研究路段所處區域公路自然區劃為Ⅱ1區,即東北東部山地濕潤凍區。該區域屬大陸性北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極端最高氣溫為36.5℃,極端最低氣溫為-40.1℃;年平均降雨量為400~600mm,降雨期集中在6~8月份;最大積雪厚度為56cm,最大凍深為1.80m,地面穩定凍結日期為11月初,穩定解凍日期為翌年4月中旬。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南,冬季主導風向為南西至西北西,最大風速為22m/s。
3鏡泊湖沿線景觀設計研究
3.1鏡泊湖旅游公路線性設計
綜合考慮本研究路段在黑龍江省區域內公路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要求,結合近幾年的交通量預測結果,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公路等級的選用原則,根據鏡泊湖旅游發展規劃、交通需求、鏡泊湖旅游公路的性質及現有公路具體狀況,柳老公路鏡泊湖段采用一級公路標準,鶴大公路全部建成高速公路。
3.1.1設計速度、路基寬度確定。
3.1.1.1方案選定區域原有道路技術標準。結合現有公路技術狀況、旅游公路特點,以安全、經濟、環保為原則,選擇適宜的技術標準。考慮連接線工程位于鏡泊湖風景區內,應以充分利用舊路資源,節約投資、減少占地及對周邊環境影響為首要原則。方案利用原杏鏡公路部分路段至景區風情名鎮。原杏鏡公路段為設計速度60km/h、路基寬10m,路面寬8.5m的二級公路。其結構水泥混凝土路面厚22cm,基層為18cm6%水泥穩定砂礫+18cm5%水泥穩定砂礫。
3.1.1.2設計速度的選定。本項目綜合考慮整個路段的改造標準及本項目服務于旅游的需求等因素,柳老公路采用的設計速度為60km/h,鶴大公路采用的設計速度為80~120km/h。
3.1.2路線選擇。路線選擇的原則:a.考慮本項目的服務功能及在區域路網中的地位,路線布設應符合旅游區服務功能要求,符合鏡泊湖旅游區及沿線城鎮總體規劃。b.充分考慮與沿線旅游業發展相適應,滿足沿線重要旅游節點與本項目所建一級公路順暢銜接的需求。c.合理處置整體式路基、連接道路等工程,滿足沿線村鎮生產、生活需要,盡量合理利用舊路資源,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價。d.盡量少占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合理設置美化、綠化工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3.1.3路線走向。方案走向。方案利用杏山互通A匝道和原杏鏡公路部分路段進行改造:路線起點G201杏山互通立交A匝道,經東安村、太平村、梁家、褚家,在K7+000過褚家后舊路縱坡及平面線形差,在旅游旺季經常發生交通事故,故方案設計離開杏鏡舊路,全幅新線,于K8+895新建9*30簡支轉連續箱梁大橋跨越牡丹江,終于鏡泊小鎮鎮內外環路起點,方案全長11.2km。舊路利用率62.5%。
3.2鏡泊湖大橋景觀工程設計
3.2.1設計的意義。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造成沿線地貌和天然植被的破壞,導致部分水土流失。在施工中通過綠化、防護等措施可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在排水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水土保持方案。為了充分打造鏡泊湖風情名鎮,本論文不但考慮到中間帶的綠化,還在路基兩側各留了10米的綠化帶,提高公路綠化層次的差異,從高大喬木、小喬木、花灌木、色葉小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層次、高落差的綠化格局。邊坡采用種草、種花形式來美化公路。
3.2.2設計的原則。根據造林立地的原則,選擇適和的樹種,做到“樹”與“地”的充分統一。適地適樹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和經濟生態的原則在造林樹種選擇上的應用,使樹木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密切適應,使其完全發揮其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一是在區劃方面,盡量選用本地樹種,本地樹種是最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的,是大自然比拼后存留的樹種。若選用引進樹種,必須先在小區劃范圍內種植試驗,觀察在本地的生長發育情況,看其是否適應本地各種條件,是否能夠正常生長,以及能否對本地其他物種構成威脅。如果盲目引種,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二是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選用不同的樹種,土層深度,抗寒要求可否滿足。植被呈梯度分布:坡位的生態效應主要通過影響土壤屬性和土壤發育過程而產生的,土壤及其中的水分和養分形成一個由源到匯的生態梯度。季節變化性:在選擇植被時充分估計到季節性對于景觀的整體影響,同時考慮耐寒植被的選擇,保證一年四季公路兩側植被的色彩變化。
- 上一篇:接受美學背景下旅游翻譯
- 下一篇:酒店廚房信息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