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旅游資源開發(fā)

時間:2022-07-24 05:06:42

導語:騎樓旅游資源開發(f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騎樓旅游資源開發(fā)

騎樓建筑承載著海口的歷史,見證了海口的發(fā)展。本文通過從文化遺產的角度分析其文化特質,進行騎樓的開發(fā)與保護,希望對其的旅游開發(fā)能有所借鑒意義。

它是西方敞廊式建筑與中國南方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商住樓房建筑形式,這種建筑適應南方潮濕多雨,夏季陽光強烈的天氣和商業(yè)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zhèn)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筑形式。騎樓最先于英國傳往印度,與當地建筑結合,以后傳至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兩廣、福建和海南等地。

旅游一詞古已有之,是人們?yōu)閷で缶裆系挠淇旄惺芏M行的社交活動。從最早的自然景觀游覽到社會景觀感悟以及現在的文化遺產旅游,人們逐漸將視線從鬼斧神工的自然唯美,轉向因人類活動而產生的社會景觀美,而如今逐步傾向于文化歷史的殘缺美,對于現在層出不窮的文化遺址旅游我想就是這樣的一個表現吧。

歷經磨難而開始踏上坦途的人類社會,其實是建立在支離破碎的歷史記憶和具象遺跡基礎之上的。這一點,我們從世界性的文化巡游過程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華夏的圓明園廢墟、埃及的盧克索神廟以及置放在法國羅浮宮內的斷臂維納斯……太多現實的歷史圖景在無聲地向我們吟唱,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璀璨文化流傳至今的,往往是這一種殘缺之美,雖是“文明的碎片”,但卻承載著太多的歷史跌宕,卻是一個城市的印記和符號,也是人們感情的寄托。正因如此,那些幾近忘卻的文化遺產,在保護的前提下慢慢得到有效利用而向旅游產品轉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產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文化遺產資源逐步向旅游產品轉化,將文化遺產開發(fā)為旅游產品已經成為當前旅游開發(fā)的新趨勢,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如麗江古城的開發(fā)不僅完整的保留了文化遺產的歷史性,也很好的開發(fā)了文化遺產的商業(yè)性,借此吸引了無數游客前去。隨著海南省國際旅游島的開發(fā)建設,各種旅游產品也在不斷增多。

在這大背景下,文化遺產——騎樓的旅游開發(fā),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騎樓”在《辭海》中的解釋是:“南方多雨炎熱地區(qū)鄰街樓房的一種建筑形式,將下層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蔽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這是一種順應近代南方經濟繁榮需求而出現的商業(yè)建筑。

海口最早的騎樓建于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天津條約》簽訂以后,英法在海口設立領事館,隨后建有大量洋行、商廈、教堂、醫(yī)院建筑,到20世紀30年代,已發(fā)展至現在的規(guī)模。

這些建筑風格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筑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裝飾風格。建筑風格豐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建筑歷史和旅游開發(fā)價值。

對于海口騎樓文化遺產的開發(fā),我想首先要看見它本身帶有的歷史性:一者,像騎樓這樣的文化遺產是有別于兵馬俑,莫高窟,樂山大佛等具有長時間的時代遺留物,或是宗教文化建筑。騎樓只是西方古代建筑與中國南方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筑形式近代商業(yè)建筑。在現如今繁華的商廈帝國社會里,騎樓的存在有時就略顯破落。騎樓的歷史文化也許不及其他古跡,但是騎樓卻顯現了一個時代人們的智慧精華、情感歸宿,我們應該看見她的商業(yè)性及她的審美價值。

二者,文物價值、遺產價值、文化價值并不等同于旅游價值,這是需要引起開發(fā)者注意的問題。對于海口的旅游大部分的旅客更關注的海南島的陽光,沙灘,海水,往往忽略了一些歷史的痕跡。而當某方面價值突出的文化遺產被開發(fā)出來,公之于眾、示之于人時,它的價值并未轉化成旅游價值,游客有時并不買賬。因此,許多地方歷史雖然非常悠久,文化積淀也非常豐厚,但是真正能夠被發(fā)掘出來并能夠被青睞的東西卻非常有限,那么如何更好地向人們展現當時的歷史文化就變成一個重要的話題了。

再者,對于騎樓的情感歸宿是不可替代的。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淀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曾有十三個國家在這里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還有露天戲臺和社區(qū)活動空間合二為一的宗廟空間;室外隨處可見的土地爺祭拜點;“老爸茶”的獨特風俗,以及當時衣錦還鄉(xiāng)的華僑富商為家鄉(xiāng)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這些都形象地記錄了海口市由無到有,發(fā)展成為一個繁榮的沿海大都市的歷史,也體現了海口城市區(qū)位與東南亞一體的熱帶地方特色。而如今這些建筑仍然發(fā)揮著海口市舊城老街的主要商業(yè)功能,也有人們居住在這樣的商業(yè)騎樓里。人們對她寄托的情感不僅僅限于她的商業(yè)功能,還有葉落歸根的歸宿感,以及勞動與智慧結晶的成就感。

舊時的騎樓是洋行、茶樓、旅館、貨棧、戲院的聚集地。在那個年代,相當之繁華,街上甚至還有寺廟;而現在巷子仍有傳統(tǒng)的裁縫店、各類平民服裝鞋店、茶樓、小食店,一家家生意興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的“解放電影院”,仍以毛筆楷體寫著宣傳板招攬顧客,其實在騎樓這樣的環(huán)境里常常會埋藏著百年老字號。雖然文化是歷史積淀的產物,但是他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演進的,城市的文化只有把握住文化的時代性,才能夠把握住當前社會的文化脈搏,因此,騎樓也需要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南洋街上擁有的歷史記憶,又要延續(xù)舊時南洋街的繁榮昌盛,充滿魅力的展現海南人民滄桑而又美麗的百年風土人情文化。

首先我想對于騎樓的商業(yè)價值,依然是可以很好的保留。騎樓原本就是商住兩用的建筑,外有特色的歐式刻畫。現如今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有像騎樓這樣有大面積的歐式商業(yè)氣息的建筑群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其次,騎樓的文化底蘊需要大家共同保護。例如坐落在得勝沙的“冼夫人廟”、瓊劇戲院等,就連此街區(qū)埋存的名人軼事、社會風尚和民間風俗等人文資源,我想都是海口騎樓文化豐富內涵的體現。對于“冼夫人廟”的留存,如同鬧市中的一片凈土,無論作為當地民眾的精神寄托,還是作為島外旅客的旅游地點,她都身兼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如,將那些民俗經過收集,通過舉辦展覽或以騎樓博物館的形式,對其進行宣傳保護,展現海門作為百年商埠的歷史故事,從而擴大海口騎樓的影響,致力于將其打造成海口標志。

當然,我想這其中交通成為騎樓發(fā)展的一大瓶頸。由于早些年,建筑的缺陷以及對城市規(guī)劃的有限知識,道路相對比較狹窄,這也成為人們騎樓開發(fā)的一大難題。筆者認為,可以局部多點,將大片騎樓劃分為各具特色的步行街。騎樓的街道分布本身就有不同行業(yè)的劃分,大可借用早些的自然劃分,將人們常去的購物區(qū)建設成為海口大型步行街。北京有王府井,廣州有上下九,海口也應該有自己的商業(yè)街,作為城市的老中心,她也可為旅客增加一道新的風景線。

海口騎樓街區(qū)是中西建筑藝術相結合的曠世奇葩,對海口騎樓老街的保護和旅游開發(fā)是全社會,各行業(yè)協(xié)力合作的大事。希望能通過科學規(guī)劃,借鑒成功的改造經驗,抓住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機遇,進行綜合開發(fā),將其建設城一個具有海口地域特色的南洋騎樓城,創(chuàng)造一個精美優(yōu)雅,交通便捷,高檔舒適的文化旅游區(qū)。也希望騎樓旅游開發(fā)不再是如何將歷史遺跡如何轉化為旅游產品并再次商業(yè)化的問題,而是將其變成一種文化的延續(xù),一個城市的永恒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