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校旅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1-12 02:39:10
導語:高職學校旅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旅游管理專業推行工學交替的意義
(一)體現了旅游業的行業特點
對崗位相關的服務技巧和藝術所需要的環境是校內實踐條件難以還原和模擬的;而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僅靠課堂培養同樣是不夠的,它需要在真實的工作中反復錘煉才能提高。行業特點決定了酒店業的人才需要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培養。
(二)符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江蘇聯合職技院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專業培養目標:從事服務與管理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鍛煉和實際工作才能真正培養出來。工學交替模式正是人才培養通過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滾動循環培養模式。在這一循環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不斷深化、實踐能力得以加強,學生能夠逐漸適應市場,這體現了五年制高職持續學習、反復強化實踐的教學內涵。
(三)反映了職業教育社會性特點
職業教育是為人的終身教育服務的一類教育,因為人的學習是一個可持續性的發展過程。它直接面向行業企業,結合崗位要求,突出實踐性、技能性。工學交替重點體現學生在學校學習與企業工作的交替結合,學生不斷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在理論學習中升華技能知識。因此,工學交替是一種與社會行業企業緊密結合的最佳培養模式。
二、旅游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實施的現狀
目前的五年制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做法是安排學生最后一年到企業實習,這與工學交替應有的內涵并不一致,在實踐中也產生了諸多問題。
(一)多元主體共育教學機制不健全
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實習的企業大多是酒店等,由于旅游行業存在比較明顯的淡旺季需求差異,屬于不穩定性行業,因此旅游企業對學生的需求也存在不穩定性。當旅游旺季來臨,旅游企業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對于學校的實習生會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旅游淡季時,企業無需設置那么多的崗位,也就很難接受“工學交替”的學生了。另一方面,旅游企業都以盈利為首要目的,因此在接受學生“工學交替”的過程中,企業大多將學生看成是一種廉價勞動力,給他們的工作幾乎都是在餐飲客房等對技能要求不高的部門,企業并不關注學生是否學到了全面的技能。這就導致企業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無法達成一致,最終影響到工學交替的效果。同時,由于各旅游企業人才需求有限,造成學生實習較為分散,學校在對實習學生管理時也較為困難,尤其是在安全方面管理較有壓力。
(二)家長認識滯后
很多學生選擇旅游專業是因為成績不理想,并不是熱愛旅游專業,學生及其家長對旅游專業比較陌生,對旅游專業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就更不熟悉了。很多家長還認為服務行業是服侍人的行業,是沒有大作為的行業。同時,由于我國高職教育尤其是五年一貫制高職發展的時間和經驗都不足,“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中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三)學生角色轉變不適應
學生這一角色實際是學生從幼兒園開始扮演已經十幾年了,一直處于被關心和被呵護的位置并且完全習慣了這種角色扮演。當開始“工學交替”后,他們的角色身份發生了變化,對于在企業艱苦的工作他們沒有充分的、正確的認識,他們需要為客人服務,這種從被服務到服務人的角色變化讓很多學生思想上很難立即轉過彎來,并且這種強烈的反差會造成學生情感上的失落,企業中復雜的人際關系也讓學生難以適應。另外,還有一個學生不適應的重要原因體現在經濟上,學生在校期間沒有經濟來源,完全依靠父母,即使是貧困生,他們也可以通過助學金以及獎學金擺脫經濟壓力,而在企業實習期間,學生的經濟收益完全是自主創造的,這主要體現在工資和獎金上,如果不努力工作或者工作中有差錯,都會直接影響到經濟收益,這會在無形中給學生帶來壓力。
三、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依據學生認知規律,構建全程工學交替培養模式
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依據學生認知規律,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構建了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原則是: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循環遞進;通過企業認知、企業學習、企業體驗、企業實踐、企業頂崗五個階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在學生五年專業學習生活中,工學交替培養模式貫穿全程,充分發揮課堂與酒店兩個學習場所的作用,相互滲透,共同育人。見表1。
(二)依據教育教學要求,整體規劃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1.校內實訓基地具備生產性實訓要求。為滿足旅游專業學生生產性實訓要求,學校將旅游綜合實訓基地改造成具備對外經營資質的酒店,強化生產性實訓,按高星級酒店標準,添置設備用于教學。低年級的基本技能實訓也在校內酒店完成,如餐廳服務技能課程在餐廳進行。該餐廳與其他餐廳不存在差異,但不對外營業。學生在此學習,能感受酒店企業文化,貼近行業標準。到三、四年級,學生到校內酒店進行企業體驗和工作,無需到校外酒店就能實現工學交替,既保證了學生人身安全,又便于師生交流。2.校外實訓基地注重企業育人功能。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生在最后一年進行企業實習(今后會調整成半年)。校外實訓基地按照企業申報、學校考察、明確合作協議的工作步驟,綜合考慮酒店的企業文化、管理水平、地理位置、客源構成等因素,兼顧不同類型、風格的酒店。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校外實訓基地均為五星級酒店,以國際連鎖豪華酒店為主,輔以本土連鎖、單體酒店。不同的酒店經營方式可以讓學生體會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接觸不同的服務標準,為學生今后的職場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依據典型工作過程改革專業課程體系
酒店行業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須關注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課程體系,并構建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1.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設置和開發專業學習課程。課程的開發是為了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設置和開發課程過程中,要以學生能力為本位,根據企業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來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可設置為:餐飲服務管理、客房服務管理以及旅行社經營管理3門課程,總共15個課程能力標準。每個能力模塊的具體工作標準與工作流程,會有明確的闡述,而這些恰恰就是學生在工作崗位中必須掌握的技能知識。同時,課程開發、授課、技能考核鑒定等都要符合國家法定職業資格標準要求,并參考國際接待行業標準。2.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設置公共基礎課程。旅游管理專業的合格畢業生是高技能從業者,但首先是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職業學校應積極探索和構建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基礎課程體系。包括國家規定的文化基礎課程、思想政治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計算機信息課程、專業平臺課程、職業發展素質課程等,但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需有專業學情分析,要體現旅游管理專業特點,善于運用旅游專業案例。這樣才能通過課堂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四)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
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專業教師每年都到酒店頂崗實踐,然后將頂崗所學運用到教學中去。同時聘請酒店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定期為學生授課和實訓指導。兼職教師和校內教師一起進行專業建設,共同開發課程,落實頂崗實習工作,促成學校與企業的項目開發合作,共同培養專業師資,承擔實訓基地建設任務。學校與企業師資的相互融通,讓企業最新的管理理念和優秀文化同步進入學校課堂,保證了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
(五)依據綜合能力表現,實行多元發展性評價
高職教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將實踐技能學習成績納入評價體系。評價主體多元化,將學生、學習小組同伴、專業教師、企業指導老師、班主任和企業管理人員等全程工學交替利益相關者納入評價主體;評價形式多樣化,實行多元發展性評價,尤其是在企業工作期間,學習評定應體現學生工作能力的發展性成績;評價內容全面化,既包括理論內容也包括實踐內容,既包括學生在校所學知識也包括在企業獲得的能力。學生在企業習得的能力指在工作崗位上的技能水平、操作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對酒店企業文化的吸納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
四、實踐后的反思
筆者所在學校從2009級學生開始推行五年制旅游管理專業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實踐,人才培養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很多畢業生成為企業骨干,走上部門經理、業務主管等管理崗位。在全國、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連續多年獲得酒店服務項目金牌,專業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為今后專業建設的進一步深化打下了良好基礎。當然,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項目,筆者認為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在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
(一)應確定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地位
在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應明確學校的主導地位。在涉及工學交替課程計劃、學生管理等問題時,校企雙方應以學生學有所獲為目標,強調“全程”,而不僅僅是最后一年的實習。工學交替工作應由學校統籌協調安排,避免盲目適應企業要求、過度刪減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降低人才培養質量的行為,防止半工半讀成為“只工不讀”,勤工儉學成為“勤工即學”,使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漸入良性發展,走上健康軌道。
(二)加強工學交替的過程管理與跟蹤
在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必須完善學生在企業學習和實踐的管理保障制度。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期間,教師應隨時與學生交流互動,強調崗位紀律、實習場所安全、交通安全及學生的自我管理等。要求定期匯報學習收獲,分享不同企業、不同部門的先進經驗。
(三)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
在全程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有一個現象不可忽視,那就是隨著在企業實踐工作量增加后,部分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學生僅僅滿足完成某項具體工作,但缺乏總結和思考,需要教師進行動員和引導,提高學生全面的職業素養。
作者:潘俊單位: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上一篇:路橋公司工作計劃
- 下一篇:案例教學法公共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