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業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9-29 10:45:08

導語:旅游企業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企業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貴州省旅游業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給貴州省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旅游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客源市場格局的改變、游客旅游體驗方式的轉變以及貴州省文化旅游建設等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與旅游企業人才培養再次成為熱點問題。通過對已就業的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和旅游企業員工發放問卷調查與訪談,研究旅游企業對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現實期望,并針對這些現實期待,提出相應解決措施,以求能對貴州省高校培養旅游人才提供建議。

關鍵詞:旅游企業;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現實期待

目前貴州在推進旅游強省的偉大戰略,全省旅游企業度對本行業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會大大增加,特別那些高素質、具備相當技能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將會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學生呢?高校又如何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呢?

一、貴州旅游企業崗位人才匹配現狀

1.旅游企業工作人員的結構。相當一部分旅游企業往往要求年富力強的人員從業,年輕員工在其單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認為從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資本,這部分人員主要是旅游飯店服務人員、導游;當然也有部分企業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員時候比較看應聘者的實踐經驗,如景區管理人員、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業工作人員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別是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多,相當一部分工作人員還是初高中畢業生,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根據調研,當前貴州旅游企業工作人員當中高中級管理人員所占比例較低,大致是10%-15%,基層服務人員所占的比例高達85%—90%。2.旅游企業提供的崗位及薪酬。對旅游及相關企業提供的崗位進行透視,新進員工一般是餐廳服務員、客房部服務員、市場營銷、大廳服務員、導游員等,部分旅行社導游員還兼接待、票務、文員等基層崗位。除導游工資月基本工資300-500元外,其他基層人員的月工資水平貴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區不同工資略有不同。3.旅游企業工作人員的素質與能力。據調查,大多數旅游企業對新進員工的外在條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較講究。甚至部分企業在招聘時候將五官端正、身材勻稱、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條件明確列入應聘條件。除此外,絕大多數旅游企業將畢業生的道德素質列為首位,然后比較看重學生的為人處事和溝通協調能力,相當一部分企業對畢業生實操能力、外語等級、計算機等級、心理素質等比較講究。在同企業負責人的訪談中得知,企業在決定應聘者是否錄用的時候,往往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團隊精神、實操技能以及為人處事甚是關注。因而旅游企業的員工都是具備了一定的綜合技能。因此,具備綜合技能的學生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業對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現實期待

1.需具備一定的協調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經調研,旅游企業從多年已有的工作人員中發現,剛畢業的大學生比較欠缺協調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對旅游這個特殊行業,企業企業十分看重學生這些能力。然而我國大學生在校期間接觸人員幾乎都是老師家長,顯得比較單純,特別是當代大學生都是90后,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或“心肝寶貝”,其成長歷程普遍由父母設計,因而,大學生待人接物、與人溝通還存在諸多不足,有待進一步提升。旅游企業對于畢業生的表達能力,大學生協調溝通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就是要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然而高校往往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重視不夠,即使部分學校意識到這個問題,其相關課程設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恰恰又是企業非常看重的。幾乎很少有學校讓學生去獨自和社會上的人和事打交道,沒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沒有讓其多看、多問、多體悟。

2.需具備一定的領悟能力和自學能力。領悟力及自學能力是大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內核,也是旅游企業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同類型的職業需要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總體而言就是領悟力及自學能力。前述的調查數據只是非常籠統的說明,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旅游企業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我們的深度訪談結果則清晰地表明,旅游企業對畢業生的此項能力非常不滿意,其緣由主要在于畢業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領悟能力不足。他們所指的領悟力在一定程度即指學習重組能力,有時也指對問題系統化思維的洞察能力。具體而言,畢業生在與上下級溝通過程中,能不能清晰地明確工作任務的具體要求,能不能對工作任務的完成具有系統分析的能力,如果暫時還不具備這些能力的話,那么畢業生有沒有意愿與能力通過自學去逐步提升。3.需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經過調研,大多數旅游企業都在降低成本,不愿送學生去繼續學習,一是因為企業擔心旅游行業的人才流動,送人學習不會為自己企業帶來長久利益。二是很多企業節約成本,壓縮開支。因此,旅游企業希望學生能立馬上任,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然而企業文化、企業管理風格往往高校無法給學生提供,高校給學生提供的理論知識,泛泛而談,但缺乏企業的具體實踐教材。因此剛畢業的大學生實踐能力欠缺。很多旅游企業往往愿意接受在其他旅游企業工作過具備一定經歷的學生。這次調研中,用人單位最希望高校畢業生在學校學習就是經歷真正的實習,與問題解決能力一樣,實踐能力也是受訪者提及最多的一種能力需求。畢業生在校期間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個專門的實習,時間盡量長一點。實踐能力可能不是一兩個月就能體會出來的,我覺得至少半年。另外,不要為了實習而實習,盡量不要將相識的同學一窩蜂都分在一個部門,這樣會讓個體有依賴性,妨礙真正體驗社會,適應社會。

三、聚焦旅游企業現實期待的教改建議

1.注重職業軟素質的課程教導。根據對百里杜鵑、黃果樹、十里河灘等景區企業的調研來看,隨著旅游管理畢業生的增多,包括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忠誠度等在內的職業素質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唯學歷是尊”的現象在逐漸改變。如何提高學生的軟素質,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使其與企業的期待值相吻合。如果一個員工文化理論水平高,實踐技能強,但敬業意識差、忠誠度不高,這樣的話,旅游企業肯定不會接受。這就為高校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樣的課程重點就是要瞄準學生服務意識、敬業精神等軟素質提升進行展開。如果靠傳統的講授法和實訓,是無法提高學生的軟素質,軟素質的提高主要靠學生的教化能力,靠學生的潛移默化,需要學生從內心深處獲得共鳴,并下功夫。

2.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課程。在校期間開設職業規劃課,科學規劃學生的職業生涯,可以幫助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就業率。因此,在整個教學規劃中,幫助學生做好科學的職業規劃,為學生勝任底層到高層的工作崗位打基礎。學校定期或不定期請旅游企業各崗位的人士到學校來講課,這些人均由不同年齡和學歷構成,由其講授在其崗位上的樂趣及人生感悟,適當滲透一些企業文化,以改變學生的就業看法。學校開設名人講座、組織交流會和咨詢會,請旅游行業有權威的專家學者來進行講學,為學生的就業答疑解惑,讓學生和專家學者們正面交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當前旅游行業的現狀、發展前景、就業認識。進而引導學生在讀書期間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3.實踐實訓設計與安排。實訓課程是當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軟肋,根據現行是否在校劃分,一般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實習兩種模式,本科生一般是前3年在校內進行實訓(高職高專是前2年),學生在校最后一年才有機會安排出去實習。學校和企業要進一步合作,建立持久的合作模式。雙方可以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企業需要,制定教學改革模式和考核模式,結合當地實際推行“伴工伴讀”式教育。旅游旺季期間,將課堂搬至課外,進行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旅游淡季,再回到教師和校內實訓。這樣工讀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4.提高師資隊伍建設與水平。設置旅游管理專業的旅游高校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定位特點,通過制定機制,加大雙師型隊伍的建設,既要在數量上保持完美的比例,又要保證雙師型的老師的質量。學校要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待遇,又要為雙師型教師制定合理的授課計劃和任務實現目標,也要合理設置專兼的雙師型教師的課程。專兼職教師需要分開的課要分開,需要配合的就要配合完成。對于完成不好的或配合不好的給予一定的處罰。如果保障不力,師資隊伍建設就不會取得實質性進展。

5.改革傳統教學方法。高校通過制定政策,并提供制度作為保障,激勵教師將其教學過程設計與旅游企業的操作流程相結合,根據崗位的特點,設置與之相適應的教學任務,開設相應的課程。通過調研發現,貴州旅游管理專業教學中,很多課程現行的教學模式依然比較傳統,教師在唱獨角戲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樣教師會單向傳統信息,師生互動性不強,整個內容照本宣科,知識比較僵化。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在整個課程設計建設上,要突出旅游管理的實踐性特點,整個教學內容要建立以過程為導向的任務驅動,將旅游企業完整的操作過程為核心,并在過程中設計一定的工作任務要學生完成,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適應具體崗位的需要。

作者:張世兵 熊蘭 豐鳳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貴州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王紅芳.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如何適應市場需求[N].中國教育報,2007-07-30(5).

[2]李兆舉.旅游本科生為何高不成低不就[N].中國旅游報,2006-04-28(7).

[3]陳國成,范曉輝,趙靜雯.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就業情況調查與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93‐194.

[4]陳世偉,王玨.我國旅游企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探索[J].科技廣場,2008,(6):238‐240.

[5]李瑩.大學生就業行為與心態調研分析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10):179‐180.

[6]王海娟.淺析我國旅游企業的薪酬激勵制度[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S1):101‐102.

[7]王佩良.高校旅游專業人才素養與能力的內涵及培養途徑[J].文史博覽(理論),2008,(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