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7-23 09:44:00
導語:企業文化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和合”文化“和而不同”人力資源管理
摘要:當代經濟發展對企業人力資源的依賴性愈來愈強,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已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認識,成為現代企業改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
基于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所強調的是企業全體員工的自身修養,并通過協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團隊之間、個人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利益關系,培養全體員工的企業凝聚力,從而增強企業競爭的整體實力。“和合”思想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價值觀、管理體系凝聚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我們的公司不是在制造產品,而是在制造人;有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產品;優秀的產品是由優秀的人做出來的,因此,造產品之前必須先造人,而人的行為又取決于觀念和思想,有什么樣的思想、精神、情感,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思想模式,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模式,因此,造人又必須從價值觀和意識入手。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文化資源,為企業造就優秀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原則、理論。
1“和合”文化的內涵
1•1“和合”文化的歷史內涵界定“和合”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將彼此不同的兩個事物互稱為“他”,所謂“以他平他”就是用與此事物不同的彼事物與此事物取得平衡協調,這樣才能“生物”,才有生機,才能發展。所謂“以同裨同”就是將同一事物、因素、成分的簡單重復、相加,這當然會導致“盡乃棄矣”,即千篇一律的悲劇。只有將金、木、水、火、土等各種有差異的事物相互融合,才能產生千姿百態的新事物。由此可見,“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異性、矛盾多樣性的統一。《管子》中也對和合概念進行過表述,“畜之以道,養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把民眾的和合作為民眾道德的直接體現,認為學習和合,就是學習道德,民眾只要能夠和合,就能產生“莫之能傷”,即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傷害的巨大力量。“和合”思想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那里得到最好的解讀與完善。他們把“和合”這一思想作為一條重要的倫理原則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在他們的思想中卻始終貫穿著這一思想,無論是他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們所倡導的為政之道,還是他們所極力推崇的禮儀制度,都反映出儒家學者對“和合”思想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可以說,“和合”思想貫穿于儒家思想的各個方面,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合”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內容和核心精神。分而論之,“和”,主要是指異質因素、事物的共處;“合”,主要是指異質因素、事物的融會貫通。這方面儒家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指在承認不同事物之間矛盾、差異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于一個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過程中,吸取各個事物的優長而克其短,使之達到最佳組合,由此促進新事物的產生,推動事物的發展。具體說來,“和合”是多元異質因素的共存,“和合”的過程是諸多異質因素的沖突融合,“和合”的結果是新質事物的產生和發展。
1•2“和合”文化是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相容的最佳意境“和合”是處理事物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一種思想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種“和合”文化。這種“和合”文化是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的底蘊。首先,就人自身的“和合”來看,心,是人類最敏感的平衡器;心的和諧,才是真正的“和合”。儒家一向把個人的自我身心和諧作為一種高尚的追求,講究由內而外的自我修養,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要在于自我修身。修養的核心在于“仁—禮”。內在的修養要通過外在“仁”的踐行才能表達為行為的合理性,才能達到內外和諧統一的仁人理想。為仁,要求個體“克己復禮”,即約束自己的言行,遵守社會禮儀,以友善、恭敬的態度對待家人和其他社會成員。“為仁”的途徑有二:一是“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即廣泛學習文化典籍,用禮儀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偏離正道了;二是自我修行,達到“克(好勝)、伐(自夸)、怨(怨恨)、欲(貪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的目標。當自身的道德修養達到一定水平,則可以去教化他人,從而還可以達到提高他人道德修養水平的目的。儒家在強調以“仁”作為學習標準的同時,更注重反思。“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只有學思結合,同時注重自身的反省,才會達到內外的和諧統一,提高自己品德修養。
“自省”的高級境界是“慎獨”。“慎獨”是指不要在暗地里做不道德的事,也不要在細小的事上違背道德。在獨處無人注意的情況下,自覺按一定的政治、道德準則思考行動,不做壞事。如果說自省是通過外在規范約束個體行為的話,慎獨則是依靠主體的道德自覺性來達到修身的目的。此外,強調知行合一,表里和諧,也是儒家個體修身思想的重要特征。孔子說過“聽其言而觀其行”,荀子也有“學至于行而止矣”、“力行近乎仁”之說。它們都強調道德實踐的重要性,強調道德學問不是外在的知識,而道德學問必須與道德實踐相結合,同自身為人處世相結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和諧統一,才是真正的學問。其次,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合”來看,在儒家“和合”思想海洋中,“仁者愛人”是“和合”的道德原則,“忠恕之道”是“和合”的具體途徑,“和而不同”是“和合”的存在形態,三者從不同的方面詮釋了基于“和合”文化的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仁者愛人”是儒家從家庭親情中引申并闡發的人生智慧。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告訴我們: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處事要謹慎并且講求誠信,廣泛地熱愛周圍的人。親情之愛孕育著對他人的愛心,愛人之心就是愛親之心的外延與擴張。一個人一旦離開了親情之愛,“仁者愛人”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仁者愛人”是構建“和合”社會的道德原則,它帶領著我們進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人際關系之中。“忠恕之道”有兩種表述:一種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種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講究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于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義務與責任,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影響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較高層次的道德要求。它要求我們在處理與他人關系時要充分考慮對方的合法與正當權益,準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而不應“逾矩”或推脫責任;即使無法達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必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仁愛”、“忠孝”進一步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規范,并構成“仁、義、禮、智、信”作為人的行為“五常”。其中除了上述的“仁”之外,“義”,是立世的根本,所謂“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義高于生命”;“信”是人與人關系中最至高無上的,孔子認為在國家管理的三件大事中,“足兵”、“足食”都可以去掉,唯有“信”不能去掉,“民無信而不立”。至于“禮”,就是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有以這樣的綱常為人與人的行為準則,才能達到“家天下”的“和合”境地。
2以“和合”文化構筑企業管理文化的“自我、他我、群我”的“和合”內核
2•1基于“和合”文化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思想對我們加強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引申出我們為人處事的一個根本態度或原則,即求“和”而不求“同”。就實際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具體應用而言,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對上不能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見,使管理決策更完善,對下能容納和聽取不同意見,與持不同意見的人和睦相處,相互切磋。所謂同而不和,則是對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見,對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見只能贊成不能反對,排斥不同意見和有不同意見的人。顯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導致真正的和諧,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確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這一點,是衡量一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敗的重要標準。當代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貴在人和。人不和則心不齊,心不齊則事難成。一個組織、一個企業,它內部和諧融洽,同心協力,上下一致,就可以形成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種團隊精神和無形的巨大力量,企業對外與社會公眾、與顧客和諧相處,就能“和氣生財”,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競爭力。“人和為貴”的思想反映了管理文化的本質,也是企業文化建設所要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在現代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這就要求企業要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力,這就更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融洽的人際關系,也就是說要達到“和合”的境界。“和而不同”的思想對當代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產生巨大的積極能動作用。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種“粘合劑”,可以把廣大員工緊緊地粘合、團結在一起。“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于企業創業和發展的過程中,講求員工彼此之間了解磨合、最后形成共識;但一經形成,它又反過來指導與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另一方面,“和而不同”可以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產生新思想、新理念甚至是新創造。
2•2基于“和合”文化的企業個體自我的修煉汲取“和合”文化修身思想,提高企業人員的素質。儒家“和合”思想的核心是關于人的修煉,并以此來提升人的素質,用儒家的術語來說就是“修身、明德”。在《論語》中這方面的思想有這樣一些告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關于修身明德的記載有:《大學》開篇就點明其中心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另外還有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由此可見,儒家“和合”思想十分重視人的素質的提升,“上到天子,下到庶人”都需要以修身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從而提升自身的素質。儒家“和合”思想對個體精神的關注對于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無疑是有其價值的。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能自制,后可以置人;能治人,然后能為之用”,將自我修為放在第一步,同時不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企業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因素。首先,“修己”的價值觀體現了個人管理目標。對員工而言,“修己”意味著自覺提高自身的技術和素質,主動地加強學習和自我完善,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對管理者而言,“修己”的意義更大,不僅要自身素質過硬還要管理和領導一支團隊。《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領導者,應當在能力、品德、作風上率先垂范正如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其次,“安人”的價值觀體現了組織管理目標,使個人在“修己”基礎上通過推己及人實現對團隊和整個企業的管理。企業家所面對的不是單純的“機器人”,而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社會人”企業家還要善于把管理主體和管理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可能地滿足企業員工的期望,并把這種期望變成具體的目標,把個人價值的實現同企業的共同目標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上下同欲者勝”,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推動企業向前發展。企業的管理是一個大團隊的管理,運用適當的激勵措施,使管理者在實現自我管理的同時要讓他人得到提升,這樣的團隊才能在對內合作與對外競爭中發揮最大效益。
2•3基于“和合”文化的企業人力資源的團隊管理管理的使命就是使大家能夠從事共同的工作。而要做到這一點的途徑就是“和合”,它可以使企業成員間通過彼此的理解和溝通,實現同心同德,同力合作。這是一種互為目的、互相勉勵而走向新生的關系,也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的表現。其實,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決策就是一種博弈活動。如果在競爭中,一方老想著要如何吃掉對方,我勝他敗,那么這就是管理運籌學上的零和博弈。可是你老想著如何要吃掉對方,而對方也決不讓步,他也在思考如何吃掉你,這樣往往會導致兩敗俱傷,甚至使第三者漁翁得利。對管理運籌學上的“囚徒困境”的博弈論研究表明,最好的博弈選擇是合作。但是合作可以基于幾種不同的考慮:其一是完全從情感出發,總是希望維持現狀,這就有可能導致一味遷就,反被對方利用;其二是從利益出發,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時也肯定對方的利益,雙方通過溝通了解各自所需,尋求建立合作的具體途徑,這樣才能達到共贏。因此,“合作是建立在合作者雙方相互需求的基礎上,是雙方能力和資源的一種互補。”這種企業管理決策實質上就是“和合”文化的具體體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事實上,“和合”文化可視為一切社會交往的首要原則。儒家“尚和”的精神更是深入企業家們的骨髓,把儒家的“和合”思想具體應用到了企業經管理之中,努力創建家庭式的氛圍,重視對員工進行“團隊精神”的教育,培養他們對企業的責任心、忠誠心和榮譽感,樹立員工與企業共存共榮的意識,把個人的奮斗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聯系在一起,將企業建設成為互愛互助、團結一致的團體。孟子有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只要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人際關系就能達到和合。具體應用于企業管理中,首先就是要處理好員工之間、員工與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員工之間要建立起一種互愛互助的關系,上下級之間要建立起一種互愛互敬的關系,“君使禮,臣事君以忠”,臣屬的盡忠是對使之以禮的君主的回報。“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可見,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合的關鍵在于管理者。因此,管理者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要避免“過”與“不及”兩種極端性錯誤,做到剛柔適中,合于“度”。正如孔子指出:“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則不剛不柔,剛柔相適也。”“猛”和“寬”都是兩個極端,取其寬猛相濟這個“中介”,即“和合”,才是最佳的管理方法。企業就好比是一個大家庭,為了避免家庭內部的不和,每個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家庭內部的和諧。企業成為家庭的延伸,企業家應注重培養員工對企業的這種家庭式情感,企業最主要的使命是培養它同雇員之間的關系,在公司創造一種家庭式情感,即經理人員和所有雇員同甘苦、共命運的情感。這方面的典范是日本,日本企業內部管理制度非常嚴格,但日本企業家深諳剛柔相濟的道理。他們在嚴格執行管理制度的同時,又最大限度地尊重員工、善待員工、關心體貼員工的生活。如記住員工的生日,關心他們的婚喪嫁娶,促進他們成長和人格完善。這種撫慰不僅針對員工本人,有時還惠及員工的家屬,使家屬也感受到企業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此外,日本大企業普遍實行內部福利制,讓員工享受盡可能多的福利和服務,使其感受到企業家庭所給予的溫情和照顧。在日本員工看來,企業不僅是靠勞動領取工資的場所,還是滿足自己各種需要的溫暖大家庭。企業和員工結成的不僅僅是利益共同體,還是情感共同體。
在這種家庭式氛圍的環繞下,在親屬式團結感的感召下,日本企業還通過一定的文化儀式來強化培養員工的“團隊意識”。如定期舉辦員工慶功會、節日集會、運動會、忘年會、野餐會和外出旅游等活動,以增強接觸交往,融洽感情。著名豐田集團祖孫三代都是把“人和”作為企業管理的座右銘;日立公司將“和”視為企業的首要精神;而在這方面體現最典型的要數松下公司,它確立的松下七大精神之中就明確含有“和親一致精神”。其總裁松下幸之助在《松下成功經營之道》中多次強調“和親一致”精神,他指出:“松下電器的前途必定維系在全體人員步調一致的精神上。”“團結一致精神,已作為本公司信條。縱使群才齊集之所,缺此精神,亦為烏合之眾,而無任何力量。”儒家“和合”思想的出發點正是通過人與自身的和合,通過實現人與他人的和合,最終落腳點是人與社會的和合。在這個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人”這一核心的主導因素,一切“和合”目標的達成只有通過人的主觀努力才能最終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楊伯峻譯注:《論語》[M].臺北:中華書局,1980•
[2]梁思明•梁思明譯注:《大學•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3]梁思明•梁思明譯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王家驊•儒家思想與日本的現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5]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許是樣,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6]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楊文士,張雁•管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 上一篇:學院數學普及協會工作報告
- 下一篇:街道黨總支創先爭優實施方案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