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關聯性

時間:2022-01-14 02:37:00

導語:探索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的關聯性

一、問題的提出

比較優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世紀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以來,對比較優勢的討論就沒有間斷過。20世紀由赫克歇爾和俄林等人開創的要素稟賦理論,經過薩繆爾森等人的完善,取代了李嘉圖的模型成為比較優勢理論的現代形式,同時也成為現代西方國際貿易純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國際貿易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對比較優勢的適用性提出了質疑。

澳大利亞的PeterG.Warr(1994)認為,競爭優勢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公司,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關于一國怎樣進行資源優化配置。

比較優勢理論最適用于生產初級產品和標準化制成品的國家,而競爭優勢理論對于單個企業具有指導意義;在國家的層次上后者的適應性是有限的,但對于生產高度差異化和復雜制成品的工業化經濟來說,它有很強的適用性。競爭優勢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是不適應的,其政策涵義具有潛在的危險性。雖然他的看法有某些合理的成分,但他錯誤理解了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不管國家還是企業,兩者都是研究資源的有效配置。

洪銀興(1997)認為,依據比較優勢理論,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從長期來看可以獲得比較利益,但未必能保證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因為這種比較優勢的實現完全依靠價格競爭,缺乏壟斷優勢。因此,單純以要素稟賦結構來確定一國的貿易結構,就會掉進“比較利益的陷阱”。洪銀興完全把比較優勢理論看成了靜態的,其實它是動態的理論,也包括壟斷優勢。

張亞斌和周琛影(2002)認為,競爭優勢從屬于比較優勢,是比較優勢的高級部分;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是靜態的,而競爭優勢理論是其動態化的一個方面;發展競爭優勢應該在傳統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行。雖然他對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看法有些合理部分,但他把比較優勢理論看成靜態的,且沒有正確理解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葉長青和楊超(2003)認為,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是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于技術、環境等因素的深刻發展和變化,勞動力等資源優勢逐漸喪失,從而造成競爭優勢作用日益突出,而比較優勢作用明顯減弱。一個國家的興旺和發達越來越取決于它的競爭優勢而非比較優勢。擁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難以獲得長久的發展,它必須將其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即對產業進行結構升級,增加技術含量,努力把勞動力、資源等要素的比較優勢轉變成競爭優勢,從而保持本國繁榮和不斷發展。他們也把比較優勢理論視為靜態理論,而且沒有正確理解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林建紅和徐元康(2004)認為,隨著大量新貿易現象的不斷涌現,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出現不適應性。必須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進行重新認識。競爭優勢比比較優勢更適合國際貿易發展的實際,具有更強的指導性。這兩位作者與洪銀興犯了一樣的錯誤,都把比較優勢理論理解成靜態的,而且他們沒有正確認識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張江波(2004)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并不是相互對立的理論,而是從不同角度對國際分工和貿易的解釋和研究。比較優勢理論的動態化包含有競爭優勢理論的思想,競爭優勢的形成要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動態化的比較優勢對經濟現象仍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他對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關系的理解方向是正確的,但他還沒有很正確地理解兩者的關系。

比較優勢真的過時了嗎?競爭優勢真的可以取代比較優勢嗎?這兩者的關系的本質是什么?這些就是要探討的問題。

二、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理論回顧

(一)比較優勢理論

為了證明重商主義的錯誤,斯密提出了絕對利益說,為其主張的自由貿易找到了理論依據。貿易并不像他的前人所說,只對單方有利,而是一個非零和博弈,對參與國際貿易的各方都有利。他的這一理論為世界貿易奠定了基礎。斯密雖然證明了貿易對貿易雙方都有利,但前提是貿易國出口的產品要有絕對優勢。但如果一個國家連一種絕對優勢的產品都沒有,它還能參與貿易并得到貿易帶來的好處嗎?李嘉圖在提出經濟學最重要概念之一: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用比較利益說來回答這個問題。李嘉圖指出,即使一國不擁有任何絕對優勢,只要各國的勞動生產率有所不同,每一個國家都會有一種比較優勢,都能通過貿易獲得比較利益。所謂比較優勢就是更大的絕對優勢和更小的比較劣勢,換句話說,在所有產品上都占有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資源生產優勢相對更大的產品,而在每種產品上都處于劣勢的國家,應集中資源生產劣勢更小的產品。比較利益說從理論上證明了落后國家也能參與國際貿易并且得到利益,從而為世界范圍內更大規模開展國際貿易奠定了理論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都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

斯密和李嘉圖都認為生產成本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基礎和原因,不同的是前者強調是絕對成本而后者強調比較成本,但是這兩種理論都沒說明其中的原因。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瑞典學者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了解釋比較成本差異從而分工和貿易的要素稟賦理論。他們認為,要素稟賦差決定著要素價格差,后者又決定產品成本差。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產品成本差決定著產品價格差。因此,分工與貿易最終由要素稟賦差決定;而且一國應該出口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生產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產的商品,這樣的分工和貿易對各國都有利。

以上三種關于比較優勢的理論都是靜態的,沒有討論國際分工的動態變化及對其他經濟變量的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影響。1966年,雷蒙德?弗農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roductcycletheory,PCT)。在放松了傳統比較優勢理論沒有規模經濟的假設條件下,PCT理論把一種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依次為:新產品階段、產品成熟階段和產品標準化階段。PCT理論假定存在動態比較優勢,它決定于各國的要素稟賦結構。1981年伯拉沙根據新古典貿易理論提出外貿優勢轉移的假說,從而建立了階梯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預期各國進出口商品結構和比較優勢會隨著他們生產要素積累的狀況而迅速改變。階梯比較優勢理論仍然以赫-俄理論為基礎,但它強調了外貿結構的變化與某種生產要素快速積累之間的動態聯系。這種動態聯系為落后國家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進入更高發展階段提供了保證。這幾種理論可以證明,一國按比較優勢發展對外貿易不但不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而且能以最快的速度改善要素稟賦結構,從窮國成為富國。另外,在PCT理論里,比較優勢包括壟斷優勢,在該理論的第一階段,國內外其他廠商不能生產該商品,該廠商有競爭優勢所說的壟斷優勢,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有壟斷地位。

從比較優勢理論的動態發展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不是外生變量,而是經濟系統內生的,根本上取決于國內資源稟賦結構的變化。資源稟賦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在各種資源中,資本存量變化對一國要素稟賦的影響最大。資本存量的增加來自積累。積累取決于儲蓄傾向和經濟剩余的規模。儲蓄傾向由制度性因素決定,因此影響資本存量的關鍵是經濟剩余的規模。經濟剩余的規模則依賴于生產活動的績效和特點。如果經濟的產業和技術結構能夠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優勢,則其生產成本就較低,競爭能力就較強,創造的剩余就多,積累量也就越大。通過發揮比較優勢,能夠較快地實現資源結構升級,從而產業結構升級也就越快,最終通過壟斷優勢和成本優勢所表現出來的競爭優勢就可以實現。為了實現比較優勢,關鍵是要有一個能夠準確反映生產要素相對稀缺性的要素價格結構。

(二)競爭優勢理論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先后于1980年、1985年、1990年發表了《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三部著作,從企業、產業和國家三個層次,系統地論述了國家競爭優勢的培育和競爭戰略的運用。20世紀90年代以后,波特又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富有見地的論文,逐步完善了競爭優勢理論,并形成了他的新競爭經濟學體系。波特在《競爭戰略》中主要論述了產業的結構,以及產業間如何選擇最有力的競爭地位,并提出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三種戰略,即成本領先戰略、差別化戰略、目標集聚戰略。在《競爭優勢》中,波特認為競爭優勢在于兩個方面:成本領先優勢和壟斷優勢;波特還認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是價值鏈的不同。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波特提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行業的競爭優勢。國家的繁榮不是固有的,而是創造出來的,一國的競爭力高低取決于其產業發展和創新的能力高低。企業因為壓力和挑戰才能戰勝世界強手而獲得競爭優勢,它們得益于擁有國內實力雄厚的對手、勇于進取的供應商和要求苛刻的顧客。由此波特把決定一國競爭優勢的各個方面歸納為四類:即要素狀況、需求狀況、相關和支撐產業及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由于這個理論是從國際貿易與國際競爭角度提出來的,人們通常所說的競爭優勢理論,即指波特的“鉆石理論”。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行業的競爭優勢,也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優勢。他認為,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形成的關鍵在于能否使主導產業具有優勢,優勢產業的建立有賴于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效率的源泉在于企業是否具有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三、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關系的本質

在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里,他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行業的競爭優勢。國家的繁榮不是天生的,而是創造出來的,一國的競爭力高低取決于其產業發展和創新的能力高低。企業因為壓力和挑戰才能戰勝世界強手而獲得競爭優勢,它們得益于擁有國內實力雄厚的對手、勇于進取的供應商和要求苛刻的顧客。由此他把決定一國競爭優勢的各個方面歸納為四類:即要素狀況、需求狀況、相關和支撐產業及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鉆石的四面”與比較優勢究竟是什么關系?

(一)要素狀況與比較優勢

波特認為一國的要素稟賦在決定一國的競爭優勢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認為的更加復雜。他認為要素是動態的,因而可以被升級,被創造,以及被特定化。他的結論是,很少有要素是真正通過繼承取得的,要素方面選擇性的劣勢可以通過具有影響力的戰略和刺激性的發明來為一國產業的成功做貢獻。波特提出一種要素的分級系統,這種分級把要素分為基礎要素和高級要素,一般化要素和特定化要素。基礎要素不需要進行開發活動或僅需要相對來說比較少的簡單的社會和私人的投資。高級要素常常需要很大的持續不斷地投資。包括受過高水平教育的人員和現代化的電信通訊基礎設施。高級要素的供給對一國產業取得并保持成功的能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些要素在當地是稀缺的,在全球市場上也是難以獲得的。一般化要素可能被利用于廣泛的產業種類中,而特定化要素卻不能,特定化要素更有可能為持續的競爭優勢提供基礎,因為它們更顯稀缺,更難培養,更不易得到。在此基礎上波特認為,一國的產業在競爭中獲勝的要素因素并不是要素稟賦的初始狀態,而是一國不斷創造、改進和調動其生產要素的能力。因此,一國在國際競爭中要保持統治地位,這些國家必須從事要素創造,特別是開發其高級要素和特定化要素。斯密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他們眼中的要素稟賦就是勞動生產率的高低;赫-俄理論強調各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與資本的稟賦結構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比較優勢,但他們的要素稟賦結構是外生的和靜態的;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把要素稟賦結構作為內生變量,這與波特的要素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都是以要素稟賦結構為基礎。

(二)需求狀況與比較優勢

波特所指的需求狀況是某一產品的本國需求情況與別國相比的相對優(劣)勢。需求狀況在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優勢的一個方面是時間差,如果本國需求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本國企業也會起步較早,可以利用經驗曲線的效應建立起自己“一著先,步步先”的競爭優勢。由于各國需求情況不同而產生競爭優勢的另一方面是需求結構的規模差,各國由于消費偏好不同,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層次往往不同,甲國市場最暢銷的品種在乙國消費結構中可能只占次要地位,其生產也就相應地不為乙國廠商重視,這就給甲國廠商打入乙國提供了競爭優勢,因為甲國廠商可以憑借其國內的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向只有少量生產的乙國出口。需求狀況影響競爭優勢的第三方面是一國需求方式和偏好的國際流轉,一個國家對外交流越多,則其產品越容易在國外打開市場。但需求如何生成?需求結構為何會升級?波特并沒有回答這些問題,而比較優勢理論則回答了它們。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產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當時的要素稟賦結構的基礎上,這樣各種要素的收入就能達到最大化: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市場以最快速度不斷擴大,資本也從相對稀缺變為相對富裕,要素稟賦結構就不斷升級。另外,波特的需求狀況是以國內為基礎的,但無論國內需求的大小,一國只要按比較優勢去發展某一產業,就有可能在世界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因此,一國的需求狀況內生于它的比較優勢,它只有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它的需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增加,要素稟賦結構也會跟著升級。

(三)相關及支撐產業與比較優勢

波特所指的相關及支撐產業與比較優勢是某一企業所有相關產業及供應商的競爭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產業集群效應。任何行業要在國際市場上領先,必須要求其供貨商和其他相關產業也是世界一流的,與之相對應,很多國家的優勢產業往往表現為優勢產業群。以國內市場為基礎的供應商的投入會以幾種重要方式對下游產業產生優勢:其一,供應商可以給下游產業早期的、容易的、迅速的,有時是有利的對于最有效成本的接近;其二,以國內為基礎的供應商可以提供一種不斷發展中的協調優勢,供應商可以盡早獲得對下游公司需求的深入了解并相應地修改他們的產品計劃;其三,下游公司也可以調整它們的戰略計劃,利用供應商發明創新的優勢。但產業集群是如何形成的?波特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在他的理論里,產業集群是外生的。比較優勢理論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國之所以會出現某一產業集群,就是它按照它的比較優勢來發展這種產業,隨著這個產業的發展,為它服務的相關產業也發展起來。所以,產業集群內生于比較優勢。

(四)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

波特所指的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是資助或妨礙企業創造和保持競爭力的國內環境。國家環境對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的影響主要通過人才流向、企業戰略和組織形式三個方面。波特指出,沒有一個戰略是普遍適用的,戰略的適用性取決于某時某地某企業的有關工作的適應性和彈性。政府應為社會創造一種公平的競爭環境,激勵的競爭會迫使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以取得競爭優勢。說到底,波特認為要形成競爭優勢,就必須由市場來配置資源,否則競爭優勢難以形成。波特的這一觀點與比較優勢理論不謀而合,比較優勢理論是建立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企業根據市場信號進行決策,政府必須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性,防止市場價格扭曲。公務員之家

縱觀“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的四個面,競爭優勢其實只有兩個面,一面是要素稟賦結構,另一面是市場配置資源。而這兩個面正是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雖然競爭優勢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理論,它對于一國如何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競爭優勢真正的來源是比較優勢,它內生于比較優勢。因此,一國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必須按照比較優勢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