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技術內生化與途徑

時間:2022-10-30 04:59:00

導語:企業技術內生化與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技術內生化與途徑

一、我國大型企業技術內生化的原則與標志

(一)大型企業技術內生化要遵循的原則。

(1)符合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原則。當前情況下,要求我國的大型企業既要注重技術內生化,還應注意在技術的選擇、開發與應用上,要兼顧國家利益、社會穩定和產業持續發展,而不能只顧企業的商業利益。美國許多涉及國家安全和有重大商業價值的內生技術開發都是由大型企業承擔的,如1982年美國在無線電和電視通訊設備、制藥、半導體、照相設備方面技術創新統計中,有一半以上是由大型企業完成的。

(2)經濟可行性原則。盡管我國大型企業在實現技術內生化方面具有許多優勢,但是,在轉向內生技術開發進程中,應結合現有技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主導技術的國際發展趨勢,充分考慮到遠中近期技術變化與市場需求特征,在科研經費、科研人員的投入以及技術戰略選擇上,量力而行,尤其要與自身的資金調配和籌資能力相適應,以免大量的研究與開發(R&D)投入給企業資金運行造成困難,引起中下游生產和營銷資金的不足。

(3)塑造核心技術能力原則。大型企業不僅是規模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更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巨人”。技術內生化是打造和催生大型企業核心技術能力的系統機制和孵化器,國外大型企業如福特、西門子、豐田、諾基亞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我國大型企業盡管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引進、改造以及自主研發,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也相當大,但總體上,企業和產業核心技術數量和競爭力仍然有限,尤其是未能形成有效的技術內生機制。因此,大型企業要結合企業自身技術積累以及區域優勢資源,以塑造核心技術能力為突破口,重新審視和集聚全社會范圍內的有利于技術內生化的一切資源,加快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科研攻關,確立大型企業在國內外競爭中的技術領先地位。

(4)技術內生化戰略與企業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原則。我國大型企業因為受到各種因素制約,并未實現外生技術的有效吸收與創新,長久以來的一些技術瓶頸也未能得到根本克服,大型企業一直在走外延式增長的路子。這就要求我國的大型企業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在制定全新的面向國際市場的發展戰略中,應將技術內生化戰略與企業自身的發展規模和增長模式有機地銜接起來,尤其要明確技術內生化在企業發展不同時期的程度與比重,這樣才能保持基于外部投入形成的大型企業獲得持續注入的內生技術的支撐,實現我國大型企業的內生型增長。美國企業在19世紀組建之初主要通過采購歐洲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但很快就實現了企業規模與技術內生化的有機結合,并在20世紀中后期,大型企業基本實現了依靠內生技術擴展的競爭局面。如貝爾實驗室(AT&T)在1947年開發出的晶體管技術,德克薩斯儀器公司在1959年開發出的集成電路、1988年的量子隧道三極管,科學數據公司和施樂公司在60年代末形成的第3代電子計算機制造技術等。

(二)大型企業技術內生化的標志性成果。

1.企業在R&D活動中獲得的原創性發現及相應的知識產權;企業在技術改造或更新等二次開發中擁有的衍生性創新成果,并獲得相應的自主知識產權,這兩方面成果的應用鞏固或加強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技術能力,進而確立了在市場中的技術和產品的領先地位。

2.圍繞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開發,形成了適應技術內生的技術、組織、機構、科研隊伍及經費等保障和供給機制,具備了持續的自主開發或更新技術的能力。

3.內生技術在企業商業化、產業化開發中具有現實與潛在的巨大商業價值,尤其是具有替代外來技術并能更好地與本地資源或企業生產要素相結合的技術,由此為企業帶來更多更大的利潤。

4.內生技術具有在同類行業技術中的領先優勢和擴散價值,能夠對所在區域資源的有效開發和整體競爭力水平提高產生直接而又深遠的經濟社會影響。

二、大型企業技術內生化的路徑分析

總結國外大型企業技術內生化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大型企業技術內生化的條件與能力,我國大型企業技術內生化的路徑有如下兩種主要模式:

(一)引進技術的二次或多次開發,獲得創新型經濟效益。

從技術生成規律看,我國許多大型企業的核心技術或設備都屬于“嵌入式”的外生型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圍繞引進技術和設備不斷進行適用性開發和技術人才的培養,逐漸地與所在區域資源相融合、互動,最終實現了引進技術和設備的二次開發和升級,即實現了消化、吸收和創新的內生化轉變,([韓]金麟洙:《從模仿到創新—韓國技術學習的動力》,新華出版社,1998年8月,第95-216頁)大型企業由此確立區域技術領先優勢,并獲得技術創新帶來的持續地經濟效益的增長。

這種內生化技術路徑的實現應注意如下問題:

1.引入的技術或設備在二次開發的每個階段都要有相當的科技人員和配套資金支持,這是必要前提和保證;

2.在中間試驗階段,最好要求技術發明者的繼續參與或緊密配合,以及時改正技術或工藝設計的缺陷,這種合作雙方可以在技術交易中經過協商來確定;

3.對引進的已相對成熟的生產技術,引入者必須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即縮短技術差,為下一步技術創新做好準備;

4.將引入技術或設備與現有技術和生產能力有機重組,實現技術資源的整合;

5.技術內生化是包括市場開發在內的系列創新活動,是包括從技術源頭到實現產品市場效益的過程;

6.技術內生化是一個對引進技術進行多次、持續開發的過程,包括二次開發技術在區域擴散中的再次開發和多次創新。

這樣,經過一系列技術和經濟的整合,在大型企業和所在區域內,就會形成二次或多次開發基礎上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內生系統,為企業和區域獲得創新型經濟效益提供強力的技術支撐。

(二)原創性發明與自主R&D技術成果,實現企業和區域技術資源強勢結合,互動發展。

大型企業以自主R&D能力為依托,整合社會R&D資源,通過宏觀政策導引和加大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不斷完善企業的技術中試和生產設備更新改造,實現基于企業原創性發明或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商業化、產業化名牌產品的開發,并實現企業和區域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發展的機制與局面,可以認為是實現了技術內生化。通過自主R&D實現的技術內生化會產生知識和技術的外溢效果,給企業和所在區域的投入帶來非線性增長的價值回報,對形成以該技術為核心的新產業鏈和企業群族,具有決定性影響。

大型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1.多方籌措R&D資金,尤其是提高R&D資金投入的有效性,形成企業內部科學的R&D投入——產出機制和靈活有效的R&D聯合體,夯實內生技術知識基礎;

2.注重R&D人才開發和激勵,建立以促進企業技術內生化為目標的人才內生機制。首先,大型企業要激發內部人才潛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其次,建立科學的企業人才培訓和職務升遷制度,激勵技術研發和管理人員不斷攻克內生技術堡壘;再次,積極引進急、特、專人才,靈活有效地借助企業外部的R&D人才資源,提高企業內生技術效率;

3.積極促進內生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開發,塑造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品牌”商品和市場占有率,形成自主R&D技術—產品開發—經濟效益互動互棲的良性機制,這是技術內生化的實現標志,也是企業自主持續創新的最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