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十二五中小企業發展思考

時間:2022-11-04 05:46:00

導語:內蒙古十二五中小企業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蒙古十二五中小企業發展思考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內蒙古中小企業的政策落實年。自2002年以來,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連續8年居于全國之首,其中中小企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十二五”時期是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攻堅階段,科學分析當前內蒙古中小企業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對于推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中小企業集群的相關理論基礎

學術界對中小企業集群概念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亞當·斯密從分工的角度認為,中小企業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質的中小企業以完成某種產品的生產聯合為目的而形成的群體。波特認為,中小企業集群是某一特定產業的中小企業和機構大量聚集于一定范圍而形成的穩定的、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集合體。一般來說,中小企業集群是指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特定領域內聯系密切的中小企業和相關的支撐機構在一定地域內集中所構成的中小企業群。這些中小企業群通過地理集中和產業組織優化,通過群體效應獲得經濟要素的競爭優勢。

二、內蒙古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現狀

隨著近幾年國家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內蒙古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迅速成長。截至“十一五”末,內蒙古共有中小企業149571戶,其中規模較大的中小企業數量為4620戶,占全部中小企業數量的3.1%;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數量為144951戶,占全部中小企業的96.9%。赤峰市擁有的中小企業數量最多,總共有23537戶,占全區中小企業數量的15.8%。鹿城包頭僅次于赤峰市,為19885戶,占全區中小企業數量的13.3%。隨后是呼倫貝爾市和呼和浩特市,中小企業數量分別為17809戶、17473戶,分別占全區中小企業數量的11.9%、11.7%。從從事中小企業的行業來看,從事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的中小企業有2052家,占比約1.37%;由于內蒙古很多城市都是資源密集型城市,因此從事采礦、制造業等第二產業的中小企業相對較多,約為23434戶,占全區中小企業數量的15.7%;其中從事服務業的中小企業數量最多,占全區中小企業數目超過80%。“十一五”末,中小企業為全區工業帶來收入2681.49億元,其中規模較大中小企業為工業帶來的收入約為1842.41億元,占全部收入的68.7%;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為工業帶來收入839.08億元,占全部收入的31.3%。由于勞動密集型特點,全區中小企業大約解決了150多萬人的就業問題。截至“十一五”末對GDP的貢獻超過65%,對稅收的貢獻超過70%。中小企業的發展,為農民工以及大學生就業開辟了更加廣闊的渠道,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內蒙古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困難

融資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區中小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一般來說,中小企業出于對融資成本的考慮,只要自有資本充足就不會考慮向銀行貸款,更不會考慮其它融資成本較高的融資手段,比如向小額貸款公司貸款,或利用民間資本融資。于是,銀行便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首要選擇,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國有四大銀行的依賴往往較強。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資產的有限性,向銀行貸款通常數目較小或者根本貸不上。

(二)中小企業管理落后,基本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雖然目前內蒙古的中小企業數量較多,發展速度較快,但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許多中小企業的治理結構混亂,在整個企業決策過程中往往是由董事長、廠長、經理一個人決定,企業內部民主遭到嚴重踐踏,現代企業制度的法制觀念并未在企業中形成。特別是很多中小企業都是家族式企業,這種企業在人才選拔上容易任親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賢,以至于企業很難從長遠上留住高素質人才。而低水平的家族式管理,又容易導致企業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有利就圖的小商品經濟思想、意識和習慣支配著這些中小企業的經營思想。所有這些都使得現代企業制度很難在這些企業建立起來,特別是許多家族式中小企業家并沒有將企業做大做強的鴻鵠之志,致使許多企業一直都是原地踏步,并未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三)企業集群創新能力比較弱

目前內蒙古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創新能力弱主要表現在:一是中小私營企業實力小,貸款難,導致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經濟基礎;二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太少,導致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人才基礎;三是企業員工素質普遍較低,大多數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導致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勞動力技能基礎。在這樣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下,大多數企業根本談不上技術創新,不少企業存在“一流設備、二流管理、三流產品”的現象,甚至只能把低質低價視為競爭的制勝法寶,假冒偽劣屢禁不絕。這些現象在一些中小城市表現尤為突出,如赤峰、通遼、集寧、烏海等地。由于這些城市的居住條件,環境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因此更難吸引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四)中小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不夠合理,企業關聯度較差

在目前的情況下,由于內蒙古多數中小企業起點偏低、規模偏小以及廣泛存在低水平重復和過度競爭,企業集群之間和內部的分工和專業化必然受到限制,很難得到充分的發育。其次,內蒙古大多數中小企業集群所涉及的行業是輕工業及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而第一二產業涉及則很少。由于這些產業本身的鏈條不長,企業的生產往往由集中于這些產業鏈的某些環節尤其是終端產品生產上,同類產品的市場細分特征不明顯,系列化產品也不豐滿。再次,內蒙古各地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小而全”的傾向。一些企業經營者不甘心做配角,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不僅要有生產利潤,還要有商業利潤,既想在上游產品賺錢,又想在中間產品和成品銷售中盈利。結果,大量“小而全”企業在同一個集群中存在,不僅影響有潛力的大企業成長,而且削弱了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空間,阻礙了產業鏈的延伸,從而危及集群的自我發展和集群競爭力的提升。

四、內蒙古“十二五”時期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

(一)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確立多元融資渠道

“十二五”時期,內蒙古經濟的快速增長將使資本市場繼續保持迅速發展,為中小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實現規模擴張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中小企業應當確立多元融資意識,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確立多元融資渠道,搞好資本運作。鑒于此,“十二五”時期內蒙古中小企業必須突破傳統的單純依靠銀行進行融資的這一理念,拓寬融資渠道。既可利用銀行進行融資,也要利用一些信貸公司及民間資本進行融資,特別是當今蓬勃發展的城市商業銀行也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許多便利,如包商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與此同時,中小企業還必須努力抓住契機,充分利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種有利條件,如自治區政府每年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大量補貼等。

(二)提高企業的集群創新能力

集群中的中小企業應該加強和學校、科研機構的聯系,這一方面為集群中的企業提供創新的平臺,另一方面可以彌補當前我國學校和企業之間普遍存在的斷層。良好的校企關系既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習空間,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可以緩解高校就業難的問題。具體來說,內蒙古“十二五”時期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企業的集群創新能力:1.技術創新。中小企業應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聯系,借助高校科研機構科研、創新力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高其市場實用性,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進而提高中小企業對技術創新項目的應用水平。目前內蒙古許多企業都與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財經學院建立了良好的校企關系。2.市場創新。鑒于內蒙古所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小企業應該在立足區內市場的基礎上,加強與我國東南沿海及國外技術、市場信息的交流,經常赴國外進行市場調研,及時了解國外最新的市場動向,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使企業能夠經常保持一種良性的循環。

(三)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政企分開的要求,內蒙古中小企業“十二五”時期要突破以家族為核心的管理權分配方式,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引進先進的觀念和管理方法,特別要善于吸引優秀的人才,最終建立起一套與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高效管理體制。除此之外,還要不斷提高中小企業高層領導者的基本素養、專業知識以及管理能力。比如,內蒙古大學針對一些企業、公司高管開設的EDP、EMBA無疑為內蒙古中小企業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同時,中小企業還應充分發揮自身機動靈活、船小好調頭的特點,形成科學、合理的企業領導和管理體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為高層次、高學歷、綜合能力強的人才提供發展和提升的平臺,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整體發展水平和質量,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

如果說市場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主要是基礎性作用,那么,政府在中小企業集群建設中則應該主要發揮引導、服務和調節功能。政府作為市場經濟“有形的手”,要從理順體制、健全制度入手,營造中小企業集群的良好氛圍,并不斷整頓、規范市場。具體而言,應該大力發展服務型的中介機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建立完善的區域服務體系;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服務,在各個專業化產業區根據職業特點舉辦培訓和教育,提升中小企業群的競爭力;同時要引導中小企業科學發展;切實做好中小企業政策落實和服務體系建設兩項基礎工作,為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強有力的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