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民營企業盈余監管動機
時間:2022-11-16 11:32:00
導語:深究民營企業盈余監管動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中國民營企業得到了突飛猛進地發展,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2008年民營企業家數在中國法人企業中占比已達60%以上,民營經濟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中國GDP的比重已超過65%,實現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達68%,全年實現納稅占中國稅收總額近60%。
另外數據還顯示,蓬勃發展的民營企業不僅為中國創造了8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還提供了中國70%的技術創新,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成為中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泉。因此,隨著民營企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強民營企業管理,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盈余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理論基礎
關于盈余管理,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曾進行過定義。顧兆峰(2000)強調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選擇會計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寧亞平(2004)在分析了前人對盈余管理的定義后認為,盈余操縱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作假兩個內容,兩者互斥。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盈余操縱,或通過重組經營活動或交易達到盈余操縱的目的,但這些經營活動和交易的重組增加或至少不損害公司的價值。廣義的盈余管理指盈余操縱,狹義的盈余管理指盈余作假(賀德富、鄒晶,2008),本文所討論的內容建立在廣義的盈余管理的基礎上。
盈余管理最主要的操作法包括兩個層次,報表層次和交易層次,報表層次的盈余操縱主要是要與營業相關的應計項目操作、營業外項目、會計政策與估計的選擇;交易層次的盈余操縱主要有交易事項的安排等。通常情況下,通過報表層次進行的盈余管理比交易層次的盈余管理更為普遍(Johes,1991),而且在法律保護程度較低的國家,譬如奧地利、南非和韓國等國家企業盈余管理程度較高,而在美國等國家法律保護程度較高,則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對較低。
財務報告中以歷史成本原則為基礎的會計盈余不符合“過去的永遠是過去的”這一經濟學教義,但在持續經營這一會計假設下,會計盈余可以傳遞公司未來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并由此影響政府、所有者、債權人等信息需求方的決策,與此同時,作為會計主體的各利益集團間也有利益沖突,所以盈余管理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動機源于拉丁語“morore”,動機對行為有引發、指導和維持作用。盈余管理目的是在一定外部環境下,盈余管理主體為維持民營企業活躍于市場這一具體目標而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它是引發、維護盈余管理主體從事盈余管理活動的力量源泉。
二、民營企業盈余管理動機分析
1.報酬契約動機,也為資金計劃動機。在委托理論中,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由于關系的存在,產生了報酬契約,而民營企業會計報告盈余在簽訂、履行和評價報酬契約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所得報酬與報告盈余掛鉤的經理人會對會計政策和程序的選擇使企業盈余向有利于他們的方向變動,具體來講主要有下列三種情形。(1)當資金計劃設有盈余下限且企業非操控盈余(即現金流量加上非操控性應計利潤)低于下限時,管理人員會進一步調減操控性應計利潤,以降低會計盈余,進行所謂的“巨額沖銷”,降低以后會計期間的折舊費和攤銷費用,使得未來年度管理人員獲得獎金的機會增加。(2)當獎金計劃設有上限且企業的非操控盈余高于盈余上限時,管理人員也會選擇減少報告收益的會計方法。因為超過上限部分凈收益失去了帶來獎金的機會,管理層可采用遞延收益的會計方法將本期收益遞延至下期。(3)當企業的非操控盈余介于盈余下限和上限之間時,獎金計劃才會激勵管理人員采用增加報告收益的會計政策和程序。
2.資本市場動機。資本市場是公司獲取資金的重要場所,要進入這一市場,公司必須達到一定的條件。(1)對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民營企業,為了提高股票的發行價格以便募集更多的資金,其管理當局很可能對募股說明書中披露的盈余信息進行操縱,從而欺騙投資者。(2)其他資本市場動機,典型的有管理當局下市收購(MBO)與內部人交易,在MBO中,企業管理人員通過外部融資機構的幫助收購所服務企業的股權,從而完成單純的企業管理人員到所有者的轉變。由于盈余信息在管理當局下市收購的估價中非常重要,因此發生下市收購的管理當局有低估盈余動機。
3.資金籌劃動機。在中國,民營企業中的一些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緊缺的問題,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愿貸款給缺乏資信的中小民營企業,為了得到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任,企業難免要對會計報表進行“修飾”,這屬于民營企業盈余管理的外部動機。對于那些無法獲取金融機構貸款的中小民營企業,則需要通過內部募集的方式來解決,如讓職工交納風險抵押金,讓職工參股入股等;而只有良好的經營業績才能換取職工的信任和資金支持。為此,管理當局常常通過盈余管理,提高賬面利潤,這是盈余管理的內部動機。
4.控制權市場的動機。由于控制權市場的激烈競爭,任何公司都有被接管、收購兼并的危險,公司的經理人員也有被取代的職業風險。如一家公司管理混亂,經營不利,那么其股票價格則會相對于本行業股價水平下跌,公司的股票市價總值下降,當那些有能力的企業機構預期能從接管公司中獲利時,他們會趁機以低價買進足夠的股份,從而取得公司控制權,并趕走在任經營者。因此這也是企業經理人重要的盈余管理動機。
5.信息傳遞觀動機。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將內部信息傳遞給其他利益關系人的一種工具,如企業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會認為是負擔不起加速折舊的信號;相反,采用加速折舊則是財務狀況良好的表現;再如民營企業的上市公司有時會把可操縱的損失應計項目“積攢”起來,一并在某一期間確認,這稱為“巨額沖銷”,管理部門希望通過巨額沖銷向投資者提供這樣一個信號:“不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好日子就要到來了”,所以這也是眾多民營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一個動機。
6.稅務籌劃目的。避稅可以說是企業盈余管理中十分明顯的目的之一。企業往往會盡量降低報告凈收益,盡管稅務部門在計算企業應納稅額時,會執行稅務會計,減小了企業盈余操縱的空間,但企業仍有可能選擇其他的會計政策調整利潤,如固定資產折舊法選擇加速折舊法,可在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舊,后期少提,從而使前期收益遞延至后期,達到延緩納稅的目的。況且對于延緩的納稅相當于獲得一筆無息貸款。與此同時,企業交納的稅款減少意味著節約了現金流量,在“現金為王”的時代,現金支出的節約就提升了企業的營運資本,對增加企業盈利水平和改善財務有較大幫助。由此可知,稅費的減少對企業大有裨益,所以企業會出于此目的進行盈余管理。
7.債務契約的動機。負債經營具有財務杠桿效應,往往也伴隨著較大的財務風險。因此,對于債權人來說,通常會在契約中加一些限制性條款,如不能過度發放股利,不能進行超額貸款,保持一定的流動比率或利息保障倍數。一旦違反規定,企業貸款會面臨被收回的危險,所以,當企業經營業績不佳時,往往會通過盈余管理來降低違約風險。
短期借款合同雖然沒有附加限制性條款,但同樣也會導致盈余操縱。因為企業的現金流量波動越大,到期無法償還債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如果企業到期無法還債,企業有可能破產。因此,企業會盡量通過盈余管理,即平滑利潤的辦法來掩蓋潛在的現金流量的大幅波動。如此,一些以凈利潤作為貸款安全性衡量指標的債權人就會樂意提供這種信貸,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能躲避資金短缺導致的破產,這也是企業盈余管理的重要動機。
8.政治成本激勵動機?,F代企業不可能完全置身于政治之外,民營企業也不例外。盈利能力強的民營企業通常會受到較多的關注和宣傳,政府部門可能會對其征收更多的稅收或施加其他管制,所以企業面臨的政治成本可能也較大。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尋求政府幫助和保護。
9.其他目的。李志文、宋蘅(2001)研究表明,中國上市公司配股后存在普遍利潤下滑的現象,無論是政府選擇假說,還是配股時機假說都未能有效解釋原因,且各年度配股后的公司利潤顯著低于同行業水平,但與證監會配股要求相呼應,說明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配股而操縱利潤行為。
此外,陸建橋(2002)從1993—1997年上交所22家虧損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并運用了行業相同,規模相類的22家盈利公司作為控制樣本,采用多個模型多角度對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檢驗,實證結果顯示,為避免上市公司因出現連續三年虧損而受到諸如暫停上市、終止上市等處罰,虧損上市公司在虧損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應的調減或調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為。
小結
通過對以上民營企業管理行為動機的分析,筆者認為,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企業操縱利潤、盈余調整的動機不可能消除,而只能通過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才能盡量避免這些動機轉化為現實,才能營造一個積極公開的市場環境,筆者建議今后要借鑒西方管理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制定相應的一系列法規和條令,確保民營企業會計報表的真實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 上一篇:慈善分會一年工作情況總結
- 下一篇:學校生活部月度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