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企業資源特征
時間:2022-11-30 10:13:00
導語:資源型企業資源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源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基于資源的企業理論逐漸替代了傳統的基于產品的企業理論或者說競爭優勢,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基于資源的企業理論認為持續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資源的四個經驗特征:即價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一般企業資源包括企業所能控制的、能使之形成并實施提高其效率與效益戰略的所有的資產、能力、組織流程、稟賦、信息、知識等。用傳統戰略分析的話來講,就是企業用來形成并實施其戰略的力量。它可以分為物質資本資源、人力資本資源、組織資本資源。當企業在企業充分利用了自身資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并在此基礎上在實施一個能創造價值的戰略的同時沒有任何現有的或潛在的競爭者實施相同的戰略,那么企業就具有了競爭優勢。如果這種戰略不能被競爭者所模仿,它就具有持續競爭優勢。
2、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資源的特性
(1)價值:資源要有價值,必須能促使公司形成并實施提高其效率與效益的戰略。
(2)稀缺性:只有當一個公司實施的價值創造戰略不能同時被其大量競爭者所實施時,它才能帶來競爭優勢,而這種價值創造戰略的基礎正是稀缺資源。
(3)不可模仿性:資源的不可模仿性可能出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企業獲取資源的能力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因果關系的模糊性;社會復雜性。
(4)不可替代性:戰略相等資源的存在就意味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競爭者能以另一種方式,用不同的資源,來實施相同的戰略,而如果這些資源既不稀缺又易于模仿,那么許多公司都能實施前述戰略,這些戰略就不能產生持續競爭優勢。
討論資源對于持續競爭優勢的影響的前提是資源的異質性和不可流動性。戰略的形成與實施需要不同的公司資源,如果所有的公司都擁有相同的資源,那么它們的戰略也必然相同,從而能以相同的方式提高它們的效率與效益,并達到相同的程度。因此,在這樣的產業內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擁有持續競爭優勢。
廣義資源包括企業所能控制的、能使之形成并實施提高其效率與效益戰略的所有的資產、能力、組織流程、稟賦、信息、知識等。用傳統戰略分析的話來講,就是企業用來形成并實施其戰略的力量。它可以分為物質資源、智力資源、組織資源。資源型企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資源相對于其它資源,如智力資源、組織資源來說對企業的貢獻率大,企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強,因此,資源型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形成也有著與其它制造企業不同的特點。
(1)資源型企業的特點
資源型企業是指在其產品成本構成中以自然資源為主體或其生產要素的構成中自然資源占核心地位,并通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來實現生產。資源型產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資源對產業的貢獻大,產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強。它與其它加工制造業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①自然資源稟賦對資源型企業起著決定性作用。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就是依賴當地的自然資源,以自然資源為主體投入要素,進行產品的生產,是一種以消耗大量自然資源、獲取微薄利潤的過程。在其成長過程中,通過對當地自然資源的獨占或壟斷(其形式有:自造資源、后向一體化獲取資源、獲得國家賦予的資源開采權、或與原材料資源生產企業合作等),在保證資源需求充足供應的前提下,進行產品的生產。資源型產業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的消耗為前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②資源型產業產品附加值太低。資源型企業的產品大多是初級產品。資源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對自然資源的壟斷,而不是產品本身。在產品的具體生產過程中,基于相對較低的技術水平,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初加工,形成了以初級原材料為產品的最終產品。
③資源型產業的負的外部性較大。一般制造業也存在外部性,但資源型產業在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的同時,其外部性表現的更為嚴重。
(2)資源型企業的資源配置(資源消耗組合)特點
所謂資源配置是指自然資源之間以及自然資源與其他經濟要素之間的組合關系在時間結構、空間結構等方面的具體體現(曲褔田,《資源經濟學》,2002)一般的企業資源消耗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物質資源消耗、人力資源消耗。其中物質資源消耗又包括自然資源消耗、能源消耗、固定資產消耗;人力資源消耗又包括:智力資源消耗和勞動消耗。由于資源型企業有著與其它加工制造業不同的特點,因此,資源型企業的資源配置(資源消耗)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①物質資源消耗占絕對優勢。資源型企業的物質資源投入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資源的占用形式,如廠房、設備及重復使用的大型材料。這些資源的投入是維持企業生產進行的基本條件,是資源型企業產品價值提升的保證。這種資源消耗的價值補償時間較長。另一種是自然資源的消耗形式。這種資源投入是資源型企業的根本性投入,也是資源型企業生存發展的依賴性投入。這種資源消耗價值補償時間較短。物質資源消耗構成資源產品價值的主要部分。
②智力資源、組織資源投入相對較少。企業的智力資源指的是企業中所有那些體現在企業員工身上的才能,包括企業員工的專業技能、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企業的組織能力指的是企業內部各種被用來實現某一個預期目的的組織流程。企業的組織能力往往以信息為基礎,具有企業特定性(firm-specific),它們是通過企業內部各種其他資源復雜的長期相互作用建立起來的。這兩種資源可以被抽象地看作是企業創造的一種"中間產品",這種"中間產品"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從而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也可以被抽象地看作是對企業最終產品或服務的戰略性保護機制。但傳統資源型企業往往只重視對某種自然資源的獨占或壟斷所帶來的優勢,而忽視了企業內部的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的作用。
③勞動消耗較大。這里的勞動消耗一般是指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的體力消耗。大量的勞動消耗是資源型企業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也是資源型企業的特點。物質資源的消耗必須是由消耗勞動來完成,它構成資源產品價值的一部分。
(3)資源型企業的自然資源特性
由于自然資源在資源型企業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資源型企業的產品價值構成中占有主要部分,下面分析資源型企業中的自然資源的特性,以及這種特性對產品的影響。
①自然資源價值(有用性)。現代資源資產價值理論,是在反思傳統的資源價值理論基礎上逐步構建起來的。傳統的資源價值觀的理論基礎是西方效用價值論。效用價值論是從物品滿足人的欲望能力或人對物品效用的主觀心理評價角度來解釋價值及其形成過程的經濟理論。其主要觀點是:①價值起源于效用,效用是形成價值的必要條件又以物品的稀缺性為條件,效用和稀缺性是價值得以體現的充分條件。②價值取決于邊際效用量,即滿足人的最后的變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單位商品的效用,價值純粹為一種主觀心理現象。③邊際效用遞減和邊際效用均等地,才能全人們從中獲得的總效用達到最大。④效用量是由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狀況決定的,其大小與需求強度成下比例關系,物品的價值最終由效用性和稀缺性決定的。(姜文來,楊瑞珍《資源資產論》,2002)
現代資源資產價值理論認為,資源資產的價值來源于三部分:資源資產的商品價值、資源資產的生態價值、和資源資產的折補價值。
②自然資源的稀缺性
稀缺是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前提和出發點,稀缺的標志是若為獲得資源而必須付出代價,而獲取一個單位資源而付出的間接和直接的代價的度量,就是資源稀缺程度的指示器。資源稀缺是伴隨著資源的自然有限性而提出來的。資源稀缺是有時間性的,是一個相對的動態概念,評價資源稀缺性一般具有下列指標:①資源產品的價格;②資源開發費用用或開發成本;
③稀缺性租金
緩解資源稀缺的途徑主要是技術進步。因為:①技術進步可以發現新的資源儲量;②技術進步可以帶動資源利用率的提高;③技術進步促進生產過程中對稀缺資源的替代;④技術進步可以推動資源利用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實現資源利用的規模經濟。
資源稀缺是資源產品價格的變動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③自然資源的壟斷性(自然資源產權特征)
壟斷產生的最簡單的原因是一個企業對生產其產品所必須的某種投入(自然資源)品具有獨家所有權。造成這種自然資源壟斷的因素可能產生于政府政策、自然壟斷(技術壟斷)或是不完全信息。自然資源的壟斷性也會直接影響資源產品價格。
- 上一篇:造價站先進領導匯報材料
- 下一篇:黨員掛職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