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倒逼下企業經營轉型

時間:2022-06-21 08:13:00

導語:國際貿易倒逼下企業經營轉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倒逼下企業經營轉型

文章以制造類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端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盡管未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然而處于國際分工鏈條上的諸多外向型企業仍遭到致命打擊。關于這一點,考察2009年度東部沿海地區企業經營現狀就能知曉。正因如此,不僅從企業自身利益驅動下,還是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調整上,都內植有企業經營轉型的強烈需求。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企業經營轉型體現為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適應;而從微觀經濟視角來看,則體現為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價值取向。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標準模型,企業在完全理性的作用下,將根據市場參數瞬間對生產經營狀況進行調整;從而針對當前國際貿易現實狀況的應對措施,也將建立在完全信息條件下。然而事實卻是,我國諸多制造類企業惟有在價值鏈逆向傳導的國際市場信息下,才能策略性的展開經營方式調整。從而,這種倒逼機制下的我國企業經營轉型路徑,便成為值得研究的問題。鑒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當前國際貿易環境對我國企業經營的影響

國際貿易形式包括三大領域:對外商品交換、對外間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文章特指“對外商品交換”。處于后危機時期,我國面向西方的各主要貿易大國在經濟恢復上仍顯乏力。這一現狀不僅存在于美國,更是在歐盟國家中表現明顯。在此背景下,對我國企業經營的影響可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一)海外市場萎縮

由2007年發生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為誘因,并于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在國際金融鏈條的傳導下迅速影響到其它發達經濟體。伴隨著各國虛擬經濟領域所累積的金融泡沫破滅的同時,實體經濟領域因資金鏈條緊縮而以萎縮式再生產給予應對。從而,在廣大國外民眾普遍失業或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其市場購買力必然下降。這一現實困境,通過對我國企業生產訂單的取消而表現出來。不難理解,2009年度東部沿海大量存在的外向型企業破產,便是對海外市場萎縮的回應。

(二)貿易壁壘增加

將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奉為圭臬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歷來主張國際貿易自由化。然而,在面臨國際金融危機下的國內經濟困局,不約而同舉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旗幟。具體的表現便是,建立起以技術性壁壘為主導的進口規避機制。其中,以目前經常使用的“綠色壁壘”最為常見。包括:歐盟國家在國際航運領域中加收“碳排放稅”,本身就體現為一種綠色壁壘形式。這樣一來,我國傳統出口的商品項目,則在諸多技術性壁壘的阻擋下難以進入他國市場中。

(三)匯率波動頻繁

關于匯率的形成機制在學界仍有爭議,從表象上看可理解為供求關系使然。在后危機時期,我國傳統外貿合作伙伴國,都將提高人民匯率作為改善自身國內經濟的著眼點之一。在此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按標準計價顯示人民幣匯率已處于1∶6.2左右。不難看出,該比價與危機前的1:8來看,實則增大了國內企業的出口壓力。如此情形下,我國企業歷來的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將淡然無存。更何況,我國當前勞動力成本正處于上升通道。由上可知,在國際分工、國際金融鏈條上,該影響將通過產品價值鏈來倒逼企業不斷調整自身經營狀況。

二、對倒逼作用的理解

處于后危機時期,諸多不確定市場擾動因素大量存在。相比較危機前,諸多輕工業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比過去明顯增加。在此背景下,必然通過價格機制的逆向傳遞,影響到上游制造業的資金回籠。從而,對我國制造業在經營方式上的倒逼作用便呈現出來。

(一)集約型生產模式取向的倒逼作用

在目前消費者對市場商品價格變動的敏感系數增加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應科學、合理的進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對象包括: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安排以及國外有關參照,我國應推動中小型制造企業走產業集群的集約化生產道路。中小型制造企業,承擔著市場輕工業產品的主要供給任務。在產權嚴格封閉的制度優勢下,它們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狀況調整產品生產結構。然而,傳統松散的產品外包聯系,已難以實現企業的成本優化控制。為此,根據技術關聯導向展開產業集群的集約化生產模式,則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內容之一。

(二)產品低碳生產取向的倒逼作用

企業低碳生產模式不僅是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要求,也是企業本身在倒逼機制作用的歷史選擇。低碳生產包括在生產領域遵循節約、環保的原則要求,還體現為產品在原材料選取方面的低成本和綠色目標。為此,這一倒逼作用實則提高了中小型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要求。而這一點不論是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還是國家層面創新能力的增強,都將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由此可見,我國制造類企業在價格信息通過價值鏈逆向傳遞的作用下,必須展開經營方式轉型。具體表現在:集約型生產模式取向的經營轉型、產品低碳生產取向的經營轉型。

三、倒逼機制下企業經營轉型的路徑構建

結合以上闡述,針對企業經營轉型的具體路徑如下所述:

(一)政府主導下的產業集群構建

不難理解,我國中小型制造企業的產業集群化路徑,不僅能實現它們的技術互補,還能使它們獲得客觀的空間經濟效益。然而,受到有限理性的影響,僅靠它們的利益驅動自主完成上述路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各級政府應在區域規劃、制度供給、監管等多個方面進行引導。從而,實施政府主導下的產業集群構建。這里,政府主管部門應把握這樣幾個原則:(1)在區域規劃中,應遵循市場指向的空間選址原則;(2)制度供給主要通過稅收設計來實現,應規避重復收稅這一制度缺陷;(3)監管的目的在于維持產業內部的能量交換次序,應通過“聲譽約束機制”來控制部分制造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

(二)市場導向下的產能合理化

針對我國目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環境,以及后危機時期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特征,我國中小型制造企業應針對市場產品需求狀況有彈性的確定產能水平。其中,應建立生產工藝編制與財務資金預算的聯動機制。由生產工藝編制人員根據具體產能水平,進行前期資金需求的毛預算。在此基礎上,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根據企業資金存量與流量情況做出最終的資金預算決策。這里應注意這樣兩點:(1)財務人員應全面監管資金配置過程;(2)在資金預算中應設立資金追加機制,防止上游生產要素的價格變動。在此基礎上,我國制造業便能在產能的合理控制下,完成對生產成本的優化控制。

(三)第三方導向下的流通成本控制合理使用

3PL主要是針對控制制造企業的運輸成本。將諸多流通環節的業務外包給3PL,已成為目前制造類型企業經營運作的選擇。3PL作為社會物流,較易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在此背景下,便能降低中小型制造企業的物流運輸成本。同時,以契約形式的外包能產生一種穩定的合作關系。即:當其與某3PL企業保持長期合作時,該3PL企業將通過自身經營網絡,主動根據中小型制造企業的需求向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要貨。這樣一來,就增強了中小型制造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應對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國制造業的整體流通成本,以及市場適應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四)客戶關系管理下的逆向供應鏈建設強化逆向供應鏈管理,能改善制造企業與價值鏈上“中間商”和“終端消費者”的公共關系。根據市場營銷學理論不難理解,公共關系(客戶關系)的改善,將提升制造企業產品的品牌忠誠度。為此,企業在開展客戶關系管理時,以區縣為單位、以3PL為商流載體,來開展逆向供應鏈的運作和管理。在這里需要把握這樣幾個原則:(1)應通過下游中間商的協助在完成。如,由下游中間商的營銷網點或其它部分,來完成對商品的回收。(2)正向與逆向供應鏈在線路設計上不應重疊。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工作,我國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將呈現出明顯的優化效果。國家拉動內需的戰略安排,為制造類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然而,如何正確的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期,我國制造類企業(輕工業)不僅需要從生產領域進行經營轉型,還需從流通領域和客戶管理中來開展轉型工作。

四、當前企業經營轉型中應關注的問題

不難看出,文章在探討企業經營轉型著重指向中小企業。眾所周知,中小企業作為高科技企業、創新型企業的主要類型,其不僅支撐著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還擔負著提升我國外貿出口競爭力的重任。為此,筆者最后再針對現階段的經營轉型進行反思。

(一)資金融通問題

中小企業轉變經營方式,面臨著提升資本有機構成的要求。伴隨著企業C/V比值的逐步提高,意味著企業的固定資產購置需求日益迫切。在其利潤資本化進程依然緩慢的現狀下,尋求外源性資金供給便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然而,針對廣大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仍顯狹窄;并且在當下金融宏觀環境緊縮態勢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應成為學界和業界的共識。為此,我國金融機構需要在金融創新驅動下,來切實解決這一歷史課題。

(二)技術幫扶問題

中小企業轉變經營方式在于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從而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從“產出/投入”比值來看,則體現為等量資金投入獲得比以往更多的收益。若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便須展開企業范圍內的技術改造。包括:增強員工崗位技能的培訓,以及先進生產技術、理念的引入。而這一切都須建立在各級政府的幫扶之下,才能圓滿解決。筆者調查發現,不僅是用工問題困擾著企業,而且具備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在企業里也相當稀缺。從而,政府應在這方面下工夫。

(三)政策扶持問題

從當前政府的制度安排來看,對于中小企業都制定出了扶持政策。包括:創新基金的設立、針對小微企業稅收的減免等。然而,政府在政策制定上還應從促進它們形成造血功能著手。如,建立產、學、研一條龍的合作機制,則是政府扶持中小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載體。而建立該載體,需要植根于政府所構建的長效機制中。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了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目前倒逼機制效果已經顯現,各級政府應一此為契機切實推進企業經營方式的轉型。

五、小結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企業經營轉型體現為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適應;而從微觀經濟視角來看,則體現為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價值取向。當前國際貿易對企業經營影響表現為:海外市場萎縮、貿易壁壘增加、匯率波動頻繁等。倒逼作用下,在宏觀層面應構建政府主導下的產業集群;在微觀層面應實現市場導向下的產能合理化、第三方導向下的流通成本控制、客戶關系管理下的逆向供應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