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知識管理層次性

時間:2022-07-01 08:56:45

導語:企業知識管理層次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知識管理層次性

1企業知識管理的微觀層面:企業知識本身管理

企業知識本身管理也可以稱作是企業純知識管理,處在這一層次的企業知識管理主要是由經濟界、企業管理理論界在進行研究,因此它帶有強烈的工商管理色彩,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了情報學,它是指對傘業中知識本身或者說“純知識”的創造、吸收、獲取、加工、存貯、檢索、傳播、共享、轉移、創新與應用的管理。依據所管理的知識范圍的大小,該層次企業知識管理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地說,該層次企業知識管理就是指對企業隱性知識(未編碼知識)的管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知識局限在顯性知識(編碼知識)的范圍內,把知識等同于顯性知識,而忽略了隱含知識或意會知識這一面。企業知識管理可以說就是針對這一缺陷應運而生的。企業知識管理的提出盡管并沒有抹殺對企業顯性知識的管理,還有強調以顯性知識管理形式存在的我們經常說的“知識處理”的這一面,但是相比較而言,它在當前的興起是突出了對企業隱性知識管理的重視。因為在傳統的西方企業管理理論中,從泰勒到西蒙所指的知識一般就是顯性知識,如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就指出在將知識運用于工作中后,生產力以每年3.5到4個百分點的速率增長,泰勒在這里所指的以可以量化的數據形式存在的知識即是企業的顯性知識,絲毫不涉及企業的隱性知識。而事實上,隱性知識卻比顯性知識重要得多。如果說顯性知識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的話,那么隱性知識則是隱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的主體部分,雖然它們比冰尖部分—顯性知識難以發覺,但卻是社會財富的最主要源泉。企業知識管理概念與理論的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強調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完善,更能創造價值;對企業中蘊含的隱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將成為贏得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相對于狹義的理解,廣義_L的該層次企業知識管理既指向企業中的顯性知識,也指向企業中的隱性知識,它強調的是對企業中整個知識本身的管理。說得更為具體些,它包括:①企業知識的社會化管理—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②企業知識的外化管理—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③企業知識的內化管理—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④企業知識的整合管理—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我們可用表1將這4種知識轉化模式歸納如下。上述4個方面的企業知識管理共同構成了企業中的知識創造、獲取(知識生產)與知識流動(知識交流),其目的在于做到企業知識共享,而最終目的則是實現企業知識創新。企業實施知識創新就是為了通過依托和利用企業自身所擁有的知識來獲得持續的創造力,從而使處在非線性市場競爭環境下的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知識創新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知識交流與知識共享的過程。如上所述,表現為社會化、外化、內化與整合這4種轉化形式的企業知識本身—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構成了企業的知識交流。而知識共享則是緊接著知識交流的本層次企業知識管理的又一重要環節,它同時也是知識交流的直接目的所在。知識共享是指員工個人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通過各種交流方式,如電話、曰頭交談、網絡等被組織中其他成員共同分享,從而轉變為組織知識財富。簡言之,知識共享就是要實現知識從個人知識到組織知識財富的轉變。這種轉變要求知識共享不但是知識的積累,而且還是知識的加工,甚至是知識創新的初級孵化。知識的加工處理在整個知識共享中極為重要,而知識加工的核心內容又是知識組織與整序。構建知識庫、知識倉庫、繪制知識地圖與知識歷程圖是企業進行知識組織與知識整序的4種極為重要的具體實施形式,也是對企業知識本身進行管理的有力工具。有時為了強調這一點,知識組織(知識整序)也被單獨抽出與知識共享并列,而被視為本層次企業知識管理的另一重要環節。這種將整個運作流程劃分為知識交流、知識組織與整序、知識共享與知識創新4個并列階段,并且在此基礎上突出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重要性與目的性的做法,成為這一層次企業知識管理的一大顯著特點。而有關知識共享的研究以及與它密切相關的知識吸收(知識的生產與獲得)、知識轉移等的研究也被視為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關注的重要方面:企業理論研究的前沿領域—“企業知識理論研究重心的轉移”。

2企業知識管理的宏觀層面:企業知識資源管理

該層次企業知識管理研究有著濃郁的信息管理學的味道。有研究者認為知識管理實際上就是知識資源管理,而知識資源管理(KRM)是信息資源管理(IRM)發展的必然趨勢閣,因此知識管理可以看作是信息資源管理的向前延伸、發展與升華。還有研究者認為知識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個發展階段,是信息管理學在當前的深化和最新的發展〔,一8〕。總之,在學術理論領域主要是圖書情報界、信息管理界從這一角度對知識管理進行研究。我們再回顧一下國際知名的信息管理學家、美國學者馬夏德(D•A,M,hand)與霍頓(F.W,Horton)早在2O世紀so年代中期所提出的將信息管理劃分為5個階段的經典理論觀點。即第一階段:信息的物理控制時期(19世紀末一2O世紀5O年代末),這一時期也可被稱作文獻管理時期;第二階段:自動化技術管理時期(2o世紀印年代一7O年代中),這一時期以MIS為代表的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和信息技術、信息專家的作用日益凸現為特征;第三階段:信息資源管理(2O世紀7O年代中一8O年代);第四階段:商業競爭分析與智慧(2O世紀so年代);第五階段:知識管理(2O世紀9o年代至今)川。由此可見,知識管理在歷史上很早就被視為信息管理的一個階段,它是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和需要逐步從信息管理中孵化獨立出來而形成的一個全新的管理領域。該角度的知識管理即這里將予以分析的處在企業知識資源管理這一層次的知識管理。當前對信息資源的權威認識是:對信息資源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狹義的理解,即僅指信息內容本身。另一種是廣義的理解,指除信息內容本身外,還包括與其緊密相聯的信息設備、信息人員、信息系統、信息網絡等I’0]o按照這種思路,知識資源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知識資源只是知識本身,廣義的知識資源則不僅包括知識本身,還包括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我們知道,有關知識本身的管理盡管也涉及到了情報學,如知識組織、知識存貯與檢索,這些也與信息管理有著直接聯系,但它更多地涉及到了工商企業管理,因此,它更應屬于工商管理、經濟管理的范疇,而且有關知識本身的管理還是處在微觀層面上的管理,對此我們已經在前面做了論述。這里所說的企業知識資源管理則是指從信息管理的角度對企業中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的管理,是涉及知識本身、知識組織(機構)、知識設施、知識活動、知識人員、知識系統、知識網絡等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是從信息管理的角度對廣義的知識資源的管理,它涉及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相對知識本身管理而言、處在宏觀層面上的管理。這里把它視為企業知識管理中不同于企業知識本身管理的又一個研究層面,對此國內圖書情報、信息管理學界進行了深人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國內信息資源管理研究學者馬費成教授在與他的兩位博士生合著的國家“九五”重點教材《信息資源管理》中,將信息資源管理定位于對信息進行資源性管理這一基本意義的基礎之上,以專章專節的形式從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角度探討了知識管理,指出企業知識管理是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新發展,是人們基于對信息資源管理缺陷的深刻認識與體驗,所提出來的一種更為高級的信息管理理論與方法,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信息管理需求的進一步提高和經濟形態由信息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所導致的種種信息資源管理缺陷日益顯露的必然產物[”1。還有的研究者論述得更為直接,基于企業微觀層面明確地提出知識管理就是一種資源管理;知識管理的基礎是知識資源,企業知識資源由人、網絡與知識3部分構成;知識管理的起點是知識資源配置與共享;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知識管理的載體是基于資源的知識管理系統{’21。該層次企業知識管理的研究內容很豐富,有的研究者將知識資源管理進一步劃分為知識產權管理、科研管理、文獻信息管理、知識系統管理、網絡知識資源管理等〔’3]。具體地說,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是從產權的角度對企業中的知識資源進行管理;企業科研管理是指運用科學計量學等工具對企業中的科學研究與發展(R&D)進行管理;企業文獻信息管理是指對企業中各種知識記錄的管理,通過建立文獻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與服務,達到文獻信息共享;企業知識系統管理涉及術語庫與知識庫的建立與完善、知識智能系統和知識評價系統的建立、支持企業組織記憶、科學技術研究與創新的發展等問題;網絡知識資源管理則是有關網絡數據庫、域名管理、搜索引擎、元數據、網絡資源集合的評價、網絡知識資源的安全等的研究。上述各研究分支的深人發展必將極大地豐富并推動企業知識資源管理這一層次企業知識管理研究的開展。

3企業知識本身管理與知識資源管理的派生:企業知識資本管理

知識資本(intelleetudcapital)有時也被稱作智力資本,它是企業知識管理的重要概念。在知識管理的提法正式出現之前,知識資本管理(智力資本管理)就已經在西方理論界廣為運用,其代表是瑞典斯堪的亞保險公司所推出的方法,該方法是將知識資本(智力資本)定義為一個企業(公司)的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之差,是不能在企業賬面上反映的無形資產[’4]。知識資本一經提出,它的概念就經歷了一個逐步明晰的過程,按照國際現行的主流觀點:知識資本主要包括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兩部分,或者說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3部分〔’5〕。因此,可以認為,企業知識資本是將企業中包括知識本身在內的整個知識資源作為商業買賣的對象,并將其資本化,從而成為企業中最有價值的資產。企業知識資本是能夠直接為企業創造財富的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一切“活”知識,企業員工的技能和知識、顧客忠誠,企業的組織文化、制度和運作中所包含的集體知識,都體現著知識資本。企業知識資本概念強調的是企業中一種潛在的、應用知識創造價值的能力,是一種聚合知識載體的能力,而不是知識,無論是知識本身,還是整個知識資源。知識資本實際上是知識本身和知識資源的商業化、價值化與資產化,強調知識的價值增值與財富創造。這里可以用圖2來表示知識本身、知識資源與知識資本3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圖中陰影部分即為知識資本。通過以上對知識資本的分析,不難發現企業知識資本管理是通過資產化與資本運營這一橋梁而由企業知識本身管理與企業知識資源管理所派生出來的,它與這兩者的關系十分緊密,它們3者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知識管理。那種認為“企業知識管理即企業內知識資本的管理”的觀點明顯是片面和狹窄的,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完整意義上的企業知識管理,既包括微觀層面上的企業知識本身管理,也包括宏觀層面上的企業知識資源管理,還包括源于前面兩者的企業知識資本管理。企業知識資本管理以價值創造與增值為目標,通過對知識資本的鑒別、獲取和有效利用來提高公司價值增值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它一方面囊括了企業中所有能夠用來創造財富的“活”的知識部分,另一方面則將在企業知識本身管理與企業知識資源管理的實施過程中“死”的一部分知識激活,使之成為能夠創造財富和實現價值增值的“活”知識。正因為知識資本管理在整個知識管理中起著如此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認為“企業知識管理的核心在于企業知識資本運營”[”l,這里所講的企業知識資本運營即從動態角度而言的企業知識資本管理。目前理論界是從經濟管理、工商管理的角度來研究企業知識資本管理的。靜態意義上的企業知識資本管理大致涉及4個方面:①對使企業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資產的管理,如企業的R改D管理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管理等;②對來自本企業員工的資產的管理,如企業員工的知識、經驗與技能管理等;③對體現為腦力財富的資產的管理,如企業知識產權管理;④對使企業具有凝聚力的資產的管理,如對企業文化、經營方案、管理等的管理。而對動態意義上的企業知識資本管理,我們通常把它稱為企業知識資本運營。企業知識資本運營是指通過對知識資本的創造、收集、開發、組織、配置、傳播、利用、評價等一系列過程,實現企業知識資本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企業知識資本運營的有效實施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在企業要加強組織學習;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要樹立“以人為本”、“以能為本”、“以知為本”的新的企業管理思想和觀念;要發展諸如“知識聯盟”、“虛擬企業”之類的新型的企業生產經營組織模式;要努力營造使虛擬組織或虛擬企業生存發展的良好環境;要在企業中推廣CKO制度;要在企業建立知識激勵機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