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探討
時間:2022-03-04 08:29:40
導語:企業管理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給企業培養更多的可用人才,就需要找出現在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從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管理等方面著手,綜合分析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問題,找準切入點,并探索有效的教學措施,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為企業培養更多的可用性人才。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適應企業發展,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看現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結果,大多數畢業生都是從事制造類企業的生產一線、商業企業的銷售一線,只有個別的專業學生選擇會計、教師等行業,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現在的畢業生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經驗,造成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不相符,不能有效指導實踐。因此,在高職院校培養企業管理型人才的時候,應該依據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式。
一、對產業主流技術專業內涵進行適當的定位
由于現今大部分高職院校對師資團隊成員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職稱的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誤解,隨著本、專科院校的不斷擴招,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綜合素質不斷的下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缺乏對空間事物的想象力和對抽象物體的理解力,使得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降低,從而進一步影響到高職院校的辦學效果和專業特點,一方面使得各個企業單位很難在眾多畢業生中挑選出能勝任的專業人才,因此需要各大高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增長才干;另一方面,由于各大高校的畢業生即將面臨失業的狀況,所以需要企業單位稍微降低對人才的需求,這樣才能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謀求市場生存和商業利益最大化是各個企業單位的核任務,所以企業單位絕不可能犧牲自身權益的來降低對崗位人才的要求。因此只能讓高校對自己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反思,多培養復合型的崗位人才,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為高職院校提供生存發展的空間,從而體現出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的價值。高職院校制定出的人才培養計劃,需要落實對學生教授的理論知識和需要學習的實踐技能,以便對才人培養進行合理的定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企業單位為了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必須要對崗位進行分化,突出崗位的社會分工和崗位的差異性。傳統單一的人才培養遠無法滿足現在社會的需求,因此產業的細分和新專業的誕生是社會的必然發展趨勢。
二、與地方產業布局相結合,合理安排專業
合理的專業是設計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學院緊貼地方產業發展趨勢,與企業、行業合作,按照需求設置專業,形成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趨勢相一致的專業布局。如學院制冷工程、智能家電技術專業依托美的、科龍、格蘭仕、萬家樂等知名家電企業,家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依托聯邦集團等著名家具培養企業管理型人才的關鍵就是選擇合適的專業,學院的發展和當地的產業發展息息相關,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也應該按照當地企業的需求設置相關的專業,以高校專職的人才培養來促進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例如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制冷工程、電氣專業、材料工程等,都是和當地的產業相結合而形成的,科龍、格蘭仕、萬家樂等知名家電企業與制冷工程相結合,家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依托聯邦集團等著名家具生產企業,材料工程專業依托華潤、美涂士、ICI等知名涂料企業,這些專業作為高職院校的重點專業,并設置一些其他專業為支撐,帶動整個企業的發展,這樣的專業設置能夠為企業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
三、企業管理型人才培養的具體內容和方式
企業管理型人才在高職院校培養主要從“課堂學習、實踐體驗、環境熏陶”等方面著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以工作內容為基礎,創建專業課程,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根據實際企業中的工作內容,合理制定專業項目培訓,創建新型課程體系,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將工作項目和任務穿插在課程體系教學當中,這種轉換主要有三種形式:直接對應式就是將工作項目單獨作為一門課程;其次是合并式,就是將若干個類似的項目整合成一個課程體系;然后是分解式,講一個內容豐富的工作項目分解成幾個相關聯的課程,課程的內容主要體現工作的核心,體突顯課程的職業化特點。
2.結合和改革創新公共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公共課程主要包含公共必修、限選、任選三個體系,高職院校的公共必修課包括哲學、人文、科學等核心知識、技能和方法,具體課程內容有職業生業規劃、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知識、形勢與政策、大學語文等。公共限選課就可以根據學院設置的專業來設置一些與之相關或者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課程,例如經濟與管理、人文與社科和科學與藝術等,然后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要求學生選擇其中的兩門作為學習課程。另外,近年來,高職院校依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向學生全面開放任選課程,課程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例如文學、藝術、歷史、哲學、醫學、工程等領域,例如,如“比較美學與經典藝術作品欣賞”“唐宋詩詞欣賞”“世界文學經典選講”“紅樓夢賞析”“中國傳統文化與順德精神”等,這些課程不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也可以幫助企業文化發展,為企業培養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3.強化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
高職院校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實踐技能培養和專業素質教育,學校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學生的教學時長應該占總時長的一半以上。在校學生通過三年不間斷的分散集中教學原則,對各個專業進行科學合理化的安排,對學生進行分階段的練習。學校在進行第一學年教學時,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實踐技能,安排2~5周的時間讓學生到企業單位進行實習學習,通過實際的學習生活體驗,了解到企業單位需要何種人才和該崗位的人才需要具備何種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進行第二年教學時,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安排6~10周的時間進入企業實習實踐,掌握實踐技能,了解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和工作技能的要求;在進行第三年教學的時候,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對綜合技能的運用,安排10~20周的頂崗實習,積極學習企業的管理運營模式,綜合運用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和生活技能。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需要在教師和兼職老師的悉心指導下,進行深入研究,及時寫出總結性文章或者有建議性的文章,保證頂崗實習的質量。各個學院的老師需要和企業單位根據所需要的人才,制定出人才培養計劃和企業生產實習計劃,切實安排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實踐教育,并且成立專門的項目,確保校內外實訓正常的進行下去。各學院的負責人根據各專業的特點,積極的把學生素質拓展和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擬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去。對此進行學分制,每個學生每個學期素質拓展活動不得少于3個學分;各專業的二年級學生必須進行為期2~4周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計2~4個學分。通過和思想政治課程相結合,積極開展大學生進社區、大學生創業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社會,了解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的運用專業知識來服務社會,貢獻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4.積極發揮環境對教育的影響力
各個院校的負責人不僅需要對校園環境進行建設,還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對高校人才進行合理有計劃的培養,在教室和實訓室內,構建出有專業特色的教學環境,積極發揮校外實訓基地的企業文化影響作用,多多組織和開展一些對學生有益的文化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社會的需求、企業的需求,以及當代復雜的社會環境,讓學生積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四、完善人才培養的保障措施,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穩效實施
有利的實訓基地能搞讓高校人才實踐技能的培養人才培養計劃穩步實現,不僅僅需要結合兼職和專職老師的教學團隊,人才培養更需要適應新的教學機制和新的教學制度。學校需要通過各種方式豐富高校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技能培,保證校內外實訓在內容上進行有機的結合和互補,這樣才能使得校企合作更加的有效,使得學生可以在校內和校外同時完成完整的時間教學體系。高校通過實施兼職教師和專職教師隊伍的建設,有利于兼職教師和專職教師不斷的資助的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定向的培養出一批骨干教師團隊,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校企兩方面長期友好的合作,提高教師團隊的建設,這樣才能建立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員會,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校企合作正常,實行統籌兼備,才能保障工學結合正常順利的進行下去。根據工學結合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建立出更加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盡快完善教學計劃、學籍管理、質量管理等教學制度。五、結束語本文主要以企業管理在高職院校中人才的培養方式進行探究,積極探索出更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解決現在高職院校存在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背離的問題,始終堅持也學生為核心的培養目標,積極開展校企結合的教育方式,為企業培養更多有用型的人才,幫助企業發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4
[2]陳粟宋,張斌,肖坤.高職院校實施“雙證書”制度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09):86-88.
[3]官芯如.“訂單式培養”若干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11):97-99.
[4]劉小芹.訂單式培養高技能人才應具備的基本條件[J].中國高等教育,2004,(17):154-156.
作者:李柳顏 單位:廣東工商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
- 上一篇:蒙古族舞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 下一篇:歐美高等教育元評價及啟示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