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變視角下的企業管理創新
時間:2022-04-15 10:50:44
導語:權變視角下的企業管理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企業的競爭除了品牌、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外,更重要的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企業管理水平的競爭。本文以權變理論為支撐,分析了互聯網對企業管理創新的重要意義,分析了企業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企業管理的創新路徑選擇。
關鍵詞:企業管理;權變理論;互聯網時代;創新路徑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不再是單純的工具和技術,它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著巨大的拉力。互聯網還在逐步成為一種生產要素和基礎設施,不斷向傳統產業滲透并形成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和經濟形態——產業互聯網或“互聯網+”,推動傳統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釋放更大的增長潛力。預計未來十年內,互聯網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將提升至20%。從互聯網產業到廣義的互聯網經濟,互聯網為企業創造了更大的價值空間,也不斷衍生出新的經濟形態。為了保持和擴大競爭優勢,企業必須因時制宜地進行管理創新。
1企業管理創新的內涵
權變理論視角下,創新就是不斷優化生產函數,創新優化配置企業的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源。企業管理創新是指管理者根據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適時吸收新的管理思想、運用新的管理方法、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創造出一種具有更高效率的資源配置組合。企業管理就是管理者行使計劃、組織、指揮、領導和控制等職能,有效地調動企業的人力資源、資金資源、物質資源,實現經營目標的活動。而管理創新是管理科學活的靈魂,這就要求管理者不斷學習和吸收先進的管理思想,改良企業管理的各種制度和機制,只有這樣,管理運營的效率才能提高、產品生產的質量才能優化、服務供給的水平才能提升。
2“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2.1“互聯網+”能產生較大的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現象,而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和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互聯網正給中國經濟提供巨大的拉力。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同比增長33.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2424億元,同比增長31.6%;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349億元,增長42.4%。與互聯網的規模經濟緊密相關的概念是“單品海量”,也就是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采用“平臺戰略”,用較低的固定資產投入成本,建立企業的互聯網平臺,以此打開市場,線下經營與線上平臺相結合,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
2.2“互聯網+”具有較強的的關聯帶動效應
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互聯網+相關產業”正顯示出其巨大的優勢,對我國經濟產生了巨大拉力。在實體經濟領域,互聯網+制造業也創造了新的增長動力。2014年TCL提出“智能+互聯網”戰略,歷時不到一年時間,TCL市值翻番。當年TCL手機出貨量7348萬臺,成為全球手機出貨量第5的企業。可見,利用“互聯網+”的關聯帶動優勢,促進互聯網和產業之間的新融合,轉變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式,能夠為企業開拓新的產業鏈,創新服務模式,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3“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的落后現狀
3.1傳統管理理念落后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的管理理念決定了企業的發展質量與速度,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并沒有形成獨具特色而又切合“互聯網+”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在傳統管理理念中,企業往往注重“以廠商為中心”,追求在競爭中保持產品優勢、成本優勢和價格優勢,往往忽視用戶的需求。在“互聯網+”的時代,消費者需求也不斷呈現體驗化、定制化、多樣化的特點,這就要求企業“以用戶為中心”,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改變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就能贏得客戶、贏得市場。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管理依舊是以廠商為中心,進行企業的運營,尚未形成適合互聯網思維的管理理念。其研發的產品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這種背離用戶需求的產品研發很難適應用戶的需求,也無法達到企業預期的經營目標。企業沒有充分了解客戶消費理念、消費方式的變化,究其根本,是企業的管理理念落后,企業管理理念沒有很好地契合市場需求的變化。手機制造行業曾經的佼佼者——諾基亞,正是沒有及時應用戶對手機智能化的需求這一重大變化,固守傳統模式,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一落千丈,最終喪失其行業領導地位。
3.2現行組織結構落后
企業組織結構是決定企業管理效率的關鍵,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不僅能為實現經營目標提供制度性支持,也能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保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或提升,有了科學的組織結構,企業的各個只能戰略才能有效執行,職能部門才能有效運轉。大部分企業的組織形式仍是金字塔結構,金字塔結構具有結構嚴謹、等級森嚴、分工明確、便于監控等制度的特點,但同時也存在制度性缺陷,如管理層級多,管理幅度小,信息傳遞不暢,甚至信息失真的問題;權力集中程度過高,基層員工自主性不高,決策參與度低,難以激發創造潛能。在當今互聯網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時代,這種金字塔型的多層級架構會降低組織的運行效率和信息傳遞速度。互聯網時代的競爭也是效率的競爭,金字塔結構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環境,這種組織結構需要層層向上匯報,最終做出決策,一線員工無法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其結果往往是決策滯后,企業喪失競爭優勢。
3.3人才管理模式落后
一方面,傳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下,企業員工往往被視作勞動力資源,強調對員工的監督與管理,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功能性,這樣雖然能夠客觀上保障員工的工作效率和企業的正常運轉,但卻忽視了人的能動性,抑制了員工的活力,無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企業無法在競爭日益多樣化的互聯網時代保持競爭優勢,在贏得穩定的同時無法保持長期的競爭活力。另一方面,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并未充分發揮企業組織文化的能動性,沒有發揮應有的凝聚人心、引導創新和鼓舞士氣的作用。企業管理各層級之間缺乏非業務交流,上下級之間的領導和服從意識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不強。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信息轟炸之下,保障各種信息渠道的暢通對企業的人才管理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做好企業的內部溝通,尤其是員工與管理層的溝通對企業能夠促進企業優化人才管理,提升人力資源競爭力。一方面,當代員工對互聯網的熟悉程度更高,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充分表達自身訴求;另一方面,管理者在了解員工的心理需求后,更能有針對性地優化人才管理方式。
4“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路徑
4.1轉變管理理念,重塑企業價值鏈
企業管理觀念創新就是以提升企業效益為目的,擺脫思想枷鎖,不斷改進管理觀念,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進行思想革命。管理理念創新也是一種生產力,做好了理念創新能夠更好地讓企業的決策、執行、監管等發揮作用。傳統管理理念的普遍特點就是“以廠商為中心”,其注重對企業上下游的關聯廠商的利益考量,以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為直接目標。企業組織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開放型的子系統,受環境的影響。因此,為了適應外部環境,必須在正確地識別和確認企業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地位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組織管理措施,以保持競爭優勢,克服組織內部不利因素。在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自我提升應當以重塑企業價值鏈為著力點,打造出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價值生態。一方面企業戰略制定和商業運營模式設計要做到最大程度地以用戶為中心,同時要根據用戶的心理預期、消費模式、需求傾向來重塑企業組織文化建;另一方面,要以系統化的思想重新建立戰略層、組織層和業務層的協同關聯,圍繞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打造完整的價值鏈,將企業、員工、市場、生產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有效協同的商業生態系統,為用戶提供獨具特色的產品和體驗。
4.2優化組織結構,擴大管理幅度
權變理論認為,管理的作用貫穿了企業各個職能部門的管理活動和各生產要素的配置過程中。因此,組織結構的選擇必須從各生產要素配置的函數關系出發。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企業必須適時優化組織結構,采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體系,以提升組織管理能力以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金字塔型組織結構協調性差,無法使企業具備捕捉瞬息萬變的商業信息所需的應變能力與組織效率。相比直線職能型的金字塔結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管理幅度更大,更能適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扁平化以工作流程為中心而不是部門職能來構建組織結構,要求縱向管理層次簡化,削減中層管理者,簡化繁瑣的管理層次,使企業指揮鏈條最短。與客戶直接接觸的一線員工能夠獲取大量的市場信息,賦予他們部分決策權能夠極大地提高企業捕捉商機的能力,避免顧客反饋的信息在向上級傳達過程中出現失真與滯后,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改善服務質量,快速地響應市場的變化。
4.3轉變人才管理方式,管理柔性化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應該轉變人才管理方式,以人本管理為指導,對企業員工采取更加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更少地采用剛性控制的手段,賦予員工更多的自主權力,通過提高員工自我管理的程度來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雖然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都是通過對各管理要素的有效控制來實現管理目標,但柔性管理能更大程度地激發員工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更能提升管理的效率。借助信息技術,企業的內部管理應該運用現代網絡通訊手段,使企業內部通過辦公自動化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等網絡信息化工具進行溝通,拓寬管理的幅度,提升對員工管理的效率。同時,目標管理也是柔性化管理的題中之義,在賦予員工部分決策權的同時實行目標管理,以項目團隊作為基層工作單位,員工對自己做出的決策負責,這樣不僅降低了企業內部控制的成本,更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資訊更新周期短、傳播速率快的特點,捕捉商機,為企業創造效益。
作者:楊立邦 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丁東平.淺談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創新[J].財經界,2015(3).
[2]王芳.基于“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管理創新研究[J].企業管理,2015(4).
[3]顏祺祥.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創新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2).
[4]佘叢國.“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戰略管理創新[J].企業通信管理,2015(8).
- 上一篇:活性炭吸附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運用
- 下一篇:商業物業管理與住宅物業管理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