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研究
時間:2022-03-18 03:21:20
導語: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急速發展,技術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科技型中小企業產品更新快、變化靈活,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但是,中小企業資金實力一般,缺乏規模經濟,競爭激烈的市場促進他們必須不斷創新,及時將創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以維持其生存和發展。“快速、新穎、準確”的特征決定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風險和利益共存的活動。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從自身和外部資源的角度出發,對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并建立相應的對策體系,努力實現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和成功,已成為他們的首選目標。
關鍵詞:中小企業;科技型;技術創新;風險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業以科技人員為主體,主要負責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過程以及技術研究開發、轉讓、咨詢等活動[1]。近年來,我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勢頭漸猛,雖然企業數量僅占百分之三,但其專利總量占全國專利總量的五分之四。可以看出,技術創新和工業化中最活躍的中小企業正積極將科技資源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創新文化。Roberts指出公司只有在不斷創新的情況下才能繼續盈利,但基于技術的中小企業的創新是高風險的。LinquitiPeter認為,技術創新風險是評估公司研發項目的關鍵考慮因素。近幾年來,這些風險問題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術研究者參與了風險管理的研究,并參與制定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新政策。對于企業自身而言,也可以同步采取內部措施,如對外積極尋求合作創新,對內加強信息管理,實施創新主體的多階段決策,以降低或避免風險。我國中小技術型企業的發展尚處于初步研究階段,沒有成熟的理論體系來研究其發展。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回顧了中小企業創新活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及相應的風險規避對策體系,旨在幫助新企業繞道而行,促進中小企業更好的發展。
二、風險類型
技術創新活動存在各種風險,為了有效控制風險,提高技術創新成功率,首先要識別和分析風險。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初期技術創新活動中遇到的風險如下:外部環境風險、金融風險,市場風險,研發風險等。1.外部環境風險。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風險即技術創新活動不符合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政策的實施,不匹配行業法律法規等,即不能取得原材料、設備、技術的許可,致使其終止或者延期使用[2]17-18,即技術創新失敗。政府政策的變化將帶來稅收、利息等風險,技術進步將帶來創新中斷等風險[3]107,或是增加了技術創新的成本,市場競爭的影響將帶來例如技術轉讓、產品創新管理不善等風險。科技型中小企業雖然可以反映出技術專長,但與大企業相比,人力資源劣勢,技術能力雖稍顯優勢但無持續支撐的能力,物力資源相對匱乏,財力建設困難,宏觀環境的變化時時刻刻會帶來各種技術創新的風險[4]。2.金融風險。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金融關系包括與國家技術創新基金的關系、投資者利益的分配以及與信貸機構的信貸關系,當然,還包括在不同部門之間建立預決算的關系。在所有體現出來的金融關系中,公司需要處于提前地位并隨時進行調整,因為稍微滯后就會帶來很多金融風險。特別是中小企業缺乏雄厚的資金實力,低風險防范能力、低信用、不易融資等,如果他們僅僅依靠自身的發展,是非常艱難的[5],同時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勢必不斷增加,比例更高,技術型人才的待遇也一定更好,薪水水平更高,但很明顯如果單靠內部融資很難實現這樣理想的狀態,因此,科技型中小企業要在技術基礎上擴大發展,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在資本負債率較高的情況下,企業主要通過銀行貸款籌集資金,當然,通過銀行貸款勢必擴大了債務,將增加企業的金融風險[6]。資金瓶頸不僅限制了公司生產能力的擴張,也影響了公司在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投入,影響了公司的收入,增加了金融風險。3.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由于企業的市場能力差和創新本身的缺陷,技術創新產業化的成果沒有得到顧客的接受,最終導致企業在技術研究方面的研發投入資金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公司難以順利發展的風險。陳良文[7]認為市場風險可分為:市場潛力小,市場消費者對產品要求不太清楚,以及對競爭對手的了解程度[8]。科技型中小公司技術創新活動背后的根本驅動力是明確的或潛在的市場需求[2]18-19。然而,市場的動態導致存在市場不確定性,這個特點在理論上給技術創新活動帶來許多問題,最終技術創新將會失敗。企業應該做到合理確定目標市場,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相結合。4.研發風險(R&D)。研究與開發的本質是創造和傳播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創造新的材料形式(新產品、新技術、新原材料等),從而做到盈利。研發還需要大量的資金、研究人員、研究與發展設備等。盡管如此,研發成果一旦被市場認可,就相當有利可圖。研發風險包括技術風險和支持技術創新研發的人、物、財力風險[9],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研發活動雖然屬于高風險活動,但我們從企業盈利效益的角度來看,其不僅能夠減低企業成本,增加收入,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利潤,也可以幫助企業增強市場優勢、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發展潛力[10]。因此,識別研發風險是一個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風險防范措施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使技術創新貼近市場。如上所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力是市場需求,最終是滿足一定類型客戶的需求,因此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應當密切關注市場需求有無變化、客戶需求是否改變。但很顯然,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大部分是研發技術人才,有可能并不太熟悉市場的游戲規則,也不一定能掌握需求的變化。那么為了應對市場風險,企業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密切關注整體行業信息。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的前期就應該對行業的整體前景發展做嚴謹的分析,并深入市場,最終做出準確明晰的報告,目標市場和細分市場的準確定位可以保證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第二,始終關注顧客需求的變化,建立消費者需求變化和消費潛力趨勢的預警系統,努力做到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同時建立企業產品的品牌形象,創建企業文化,加大對技術創新產品的宣傳和推廣,挖掘并引導顧客的消費。第三,不要吝嗇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投資,盡量縮短技術創新的市場周期,提前進入目標市場,從而抓住市場機會,成為同行業的領導者,與此同時,提升企業競爭力,突出企業競爭優勢,在搶占市場先機之后搶先構建市場進入壁壘,給同行業競爭力阻力,從而擴大自身優勢。2.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盡力規避外部環境風險。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缺乏雄厚的資金實力,其普遍不重視信息化建設,特別在建立初期,但在信息時代,技術創新與信息技術變化息息相關,或產業競爭對手的出現、或政府政策的變化等等,都會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成敗產生影響,因此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刻不容緩。企業信息化建設主要體現在:首先,企業信息化可以使企業適應市場,貼近市場發展的需求,縮短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距離,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企業核心優勢,使企業有能力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變化,并很快做出應對措施。其次,企業信息化建設使企業了解技術發展趨勢,了解當前技術市場發展趨勢,當新產品或新技術出現時,使得企業及時調整與適應,降低技術創新活動的風險。最后,信息建設使企業在決策階段更加科學合理,因為信息化建設能使企業在生產鏈前及時獲取信息,能與外界及時溝通信息,使企業領導能夠更準確、更清晰地了解企業內外信息的變化,提高決策的科學合理性。3.建設合作研發體系,增強研發實力。為了加快中小企業科技實力的提高,各個國家都作出了政策上的調整來支持與鼓勵,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頒布了多項教育計劃以增強中小企業所需的先進科技教學。歐盟已投資數億歐元,優先為科技型中小企業(SME)開發和引進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技術,支持與大型企業的合作發展。芬蘭政府也實施科技發展戰略,加大投入,科技面向中小企業和技術。德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企業研究開發機構,與高校共同努力,加強與大企業合作等方面,使企業源源不斷的保持新的活力[3]108。因此,為了長期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需要做好持久準備,積累后勁,快速發展高科技中小企業。4.提高品牌形象,增強企業信譽。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通過融資、減貸、資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和指導中小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加快創新成果化,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企業必須提高聲譽,積極運用創新資金,降低金融風險。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需要加強財務管理,消除潛在的財務風險。資本鏈風險形成后,需要專門的會計人員對其進行準確的計量和判斷,并采取最適當的措施加以解決[11]。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資本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隨著技術創新活動的推進,建立中小技術創新資本鏈風險動態監測機制勢在必行。在技術創新的全過程中,風險動態監測機制不僅可以及時發現技術創新資本鏈中存在的問題與風險,同時對資金的來龍去脈與使用的把握更加到位。
四、總結和展望
技術創新的風險非常復雜,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首先,風險因素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各種風險相互作用,運行機制之間也存在著交互的關系。但具體是如何交互以及交互方式是什么,我們需要在未來對其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次,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技術創新風險特征。在進行風險管理時,研究者應根據其“科技型”、“中小”這兩個特點開展特定的風險管理研究。不同的企業應該有不同的風險評價標準和不同的風險管理對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數據庫和專家知識庫,既要理論聯系實際,又要為未來技術創新風險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這一點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通過文獻的查找與閱讀,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現存的許多有關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文獻。除了這些文獻以外,還有很多關于科學技術型中小企業的外文文獻。但是現有的文獻更多的是闡述風險的成因、影響因素等等,而未涉及到風險預警機制,因此未來應將會有更多關于預警系統的文獻。
參考文獻:
[1]代寶.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防范[J].科技與管理,2003,5(6):122-124.
[2]汪建海.科技型中小企業初創期技術創新風險控制與防范[J].華中科技大學,2011.
[3]周仁儀,周喜.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的成因及防范對策研究[J].企業經濟,2005(10):107-109.
[4]常潔.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系統運行風險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32).
[5]戴遐海,劉建華.科技型中小企業管理創新分析與促進思路[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5):12-13.
[6]克新,王筱,高巍.基于VIKOR法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113-119.
[7]陳良文.美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3(7):106-109.
[8]王田榮.上海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控制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6.
[9]王凱.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多元化風險補償機制研究[J].知識經濟,2017(16):20-21.
[10]許暉,紀春禮,李季,周斌,金鑫.基于組織免疫視角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應對機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1(2):142-154.
[11]黃蘊潔,劉建秋.科技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探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9(6):84-87.
作者:陸明澄 單位:寧波大學
- 上一篇:科技金融支持企業發展機制研究
- 下一篇:科技企業分類管理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