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時間:2022-04-01 03:48:02

導語:淺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摘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目前高職院校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分析高職院校的外部環境是發現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問題的重要步驟。通過對高職院校所處外部環境的研究,可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有效思路。

關鍵詞:PEST;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一、高職院校面臨宏觀外部環境的PEST分析

所謂的宏觀環境,即一般的社會環境。指的是對所有組織與行業有影響的各種宏觀的力量,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面環境:政治法律、經濟、社會與文化以及技術,取其英文的首字母,即PEST。第一,關于政治和法律環境[1]。高職教育一直以來都受國家政治法律環境的影響。如:1993年頒布的《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規定不再包分配高職畢業生、學費根據教育成本收取、派遣報到證不再以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名義發放等,在一定時期內對高職教育產生了不利影響;此外,2000年教育部出臺了一份與高職院校相關的文件——《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暫行)》,該文件就當時高職學校的日常管理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第二,有關經濟因素[2]。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行業、產業部門,其技術結構的變化,已經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對人才的需求主要在技術方面,特別是對動手能力強的技能型高職畢業生需求增加。因此,高職院校在動態調整機制的構建與設置專業時,應該遵循市場導向原則,并對設計的課程與人才培養的計劃進行不斷的更新;強化校企合作,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重點培養,進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就業機會。第三,有關社會文化因素[3]。從1999年開始,政府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促使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斷加快,規模不斷加大。但公眾對高職認識的偏見仍存在,比如:機構調整與企業改革的過程中,下崗或者待業的以一線工人為主;許多企業招聘也逐步以本科學歷為主。這一現象不僅由于高職生不符合招聘條件所致,同時也受到中國目前畢業生的待遇、用工的制度以及人事管理的體制等影響。總之,由于受到政策、經濟、社會文化等幾方面的影響,許多高職院校目前仍面臨著由于經費不足造成的辦學資源不足問題,或是由于轉型或中職升格造成的辦學理念落后、辦學特色不突出、“雙師型”教師短缺、專業設置不對路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在不同層面影響著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

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第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真正實現專業開發、設置的市場化。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應以市場、以社會為導向,積極對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大力發展與現代服務業與新興產業相適應的專業。因此,在專業設置之前,需要進行深入和廣泛的人才市場調查,充分了解社會需求,包括種類和數量的需求,并經過專家論證,從而進行新專業的設置與開發、已有專業的調整,真正實現按需培養人才。沒有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市場化,就沒有真正的高等職業教育。第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真正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規格內涵崗位化。對于職業教育而言,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的有效性是經過實踐證明的。因此,高職院校選擇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人才培養活動,必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高職院校教育特點為依據,選擇與學校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與用人單位合作的基礎上,對用人單位進行深入的了解,對其職業崗位在能力與素養方面的要求進行全面的分析,對其人格與能力培養的規格指標進行分解,以崗位的工作標準、工作任務、工作流程、工作內容等為依據,對崗位在能力內涵及綜合素養方面的要求進行分析,對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與目標進行分化,從而使其產生的能力與素養培養規格指標可以用于檢測,最終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崗位化、定量化、檢測指標定性化的規格要求得以實現。第三,引進優質的辦學資源。辦學資源的質量可以通過軟件與硬件兩方面來提高。就軟件而言,第一要確保的是高職教師的素養和教學能力的提升,逐步提高高職教師企業化,教師類型“雙師化”。在加大力度對師資力量進行優化的同時,要深化教學改革,確保學制安排、課程教材、專業設置、培養目標等都能與社會需求及企業需求相適應,重點關注于學生的創業與就業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個性發展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要加以重視,建立各類課程互補、互融、互滲的培養體系,并以培養體系為依照對各類課程與實踐教學環節進行設置,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并改革。就硬件而言,要加大對高職院校的經濟投入,尤其是對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較為穩定的基地用于學生的實習,從而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提升。第四,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高職院校需要通過相關的課程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可通過適當開展第二課堂與人文社科類課程教育等活動來實現,使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思維方式得到提升與改進,在對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鍛煉予以加強的同時,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要進行逐步的加深,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培養,促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從技術勞動者提升為技術人文者,進而使校園文化的內涵得到豐富,使學校教學特色與師生之間凝聚力得到增強。

三、結束語

中國的職業教育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得以確立,規模不斷擴大,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改革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但是,人們必須清楚地看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還面臨著不少的問題與不足,需要進行理性的探索和實踐的創新。

作者:程言 單位: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崔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11).

[2]杜曉利.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6(01).

[3]馬樹超.高職教育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N].中國教育報,200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