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適應性協同管理路徑研究與啟示

時間:2022-07-20 10:08:38

導語:社區適應性協同管理路徑研究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適應性協同管理路徑研究與啟示

摘要:指出了社區是保護地管理中的難點。以文獻研究為主要方法,發現保護地社區適應性協同管理的最主要特征是根據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性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認為主要管理環節可以分為充分交流與信任建構、政策共議與在地實施、監測評估和意見反饋、目標策略的調整適應。梳理了這種管理模式,提出了社區適應性管理路徑,為實現各產權主體共建保護地、共享資源收益提供啟示。

關鍵詞:適應性管理;自然保護地;鄉村;社區參與

1引言

中國自然保護地社區問題復雜,長期以來,管理者和社區關系不盡融洽,沖突主要源自保護政策限制社區直接或間接的資源利用[1]。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創新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機制,推行參與式社區管理,實現各產權主體共建保護地、共享資源收益。在此情勢下,亟需探索自然資源與社區權益共同保護的的管理模式。適應性協同管理是一種社會-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的管理方法。興起于20世紀60~80年代可持續發展的思潮[2~4],近20年,該領域在與自然保護相關的案例研究[5~13]和理論研究[14~18]都有長足發展,并運用在諸多保護地和自然遺產社區中。本文對主要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案例加以梳理,歸納和分析適應性協同管理模式。

2適應性協同管理的內涵和模式

適應性協同管理的概念起源于“適應性管理”。以人類對自然有限的認識以及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不確定性作為理論假設,認為人類應當在管理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以不斷適應的思維來替代以往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增強系統應對周期性干擾的適應力[18~20]。認為管理主體(保護地主管部門)應隨著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認識的不斷深入,調整管理手段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隨著時間的變化通過長期的系統監測來實現系統的健康運行和資源管理的可持續[17,21,22]。適應性協同管理是適應性管理的邏輯擴展。適應性協同管理以追求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生態韌性為目的[23],相關文獻普遍認為適應性協同管理將協同化和適應性方法結合在一起[17,21,22]。本文將適應性協同管理定義:通過長期系統性監測觀察環境變化,融合多層級的知識,加深對社會-生態系統的認識,在動態的試錯過程中對管理措施進行測試和修訂,最終實現各方利益協同、系統運行健康和資源管理可持續的管理方法。適應性協同管理的一個主要特征是不斷適應。認為管理一個動態過程。管理者在執行管理行為的過程中,通過實時的監測、評估和調整,適時地對策略進行改善和糾正[13]。管理者通過對長期的、規律性監測評估,通過對管理實踐的分析總結,能夠更好地把握系統的特性[17]。管理者在適應過程中習得知識,而新知識幫助管理者改進管理策略。適應性協同管理的另一個主要特征是協同化。強調共同參與和兼顧整體利益,在決策過程中綜合考慮和評價各種關系[13]。管理者對系統的認知隨著各方知識的交融和監測數據的積累而進步,管理策略也隨之得到優化,而社區在管理的各個環節發揮著積極作用[2~4,24,25](圖1)。

3國際保護地社區適應性協同管理實踐經驗

3.1美國黃石公園:理解、支持并汲取社區的資源管理方式。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NationalPark)周邊生活著許多印第安部落,森林樹木是他們搭建居所的材料,是他們生計的必要資源。但是,在公園成為保護區后,印第安人的生計行為便觸及了公園的森林保護規范,也因此引發了一些土著居民與管理者的沖突。最終印第安人逐漸遷出了黃石公園地區。經過一百多年來學者專家的考察研究發現,國家公園成立前的數千年間,印第安人在此捕獵、捕魚、采集水果、挖掘礦石,并發揮熱泉的信仰和藥用價值[26]。更為重要的是,黃石印第安人還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黃石印第安人發明的季節性燃燒法,不僅可以阻止巨型火災的發生,而且還能創造和維持一些重要的植物與野生動物種群[27]。1961年,黃石公園首次正式承認了印第安人與黃石公園不可分割的關系。如今,黃石國家公園的官方網站上,公開承認這片土地與26個歷史部落有著深刻的關聯,“季節性燃燒法”作為的森林火災的重要防治方法,已經被管理局官方認可并使用。3.2瑞典萊肯湖區:培養社區領導者和基層治理組織。1960年,瑞典的淡水生態系統酸化是很嚴重的問題,國家層面上,政治家和科學家嘗試了很多措施,效果欠佳。1971年,在瑞典西部的萊肯湖區(LakeRack-en),一位多年以水為業的當地居民觀察到酸化正在威脅河湖水質、漁業生計和濱水觀光,開始自發監測湖水酸堿度,并發動其他居民組成治理團隊,在專家咨詢團的指導下向湖水里撒石灰,中和酸堿度。1985年,他獲得了瑞典政府的關注和資助意愿。1986年,社區居民組織成立萊肯湖漁業協會,是一個有專家智庫和國家財政支持的本地利益相關居民組織,其成員僅僅接納政府規定范圍內有清晰產權的漁民,受到政府資助,在專家咨詢團的指導下,通過擴大棲息地、削減威脅的方式提高魚蝦數量。1994年,國家立法全權授予萊肯湖漁業協會管理和利用流域內魚蝦政策的決定權[28]。3.3乞力馬扎羅山:調動社區參與各階段的交流和溝通。乞力馬扎羅山世界遺產(Kilimanjaro)從評估、規劃設計到管理實施,都充分調動了社區的參與。本地社區積極參加基礎性的監測和評估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經濟社會方面資料。不僅如此,社區的參與使得政府獲得了關于遺產地保護狀態的至關重要的信息,依據此識別出了山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威脅。也幫助政府從使用者視角,發現上一輪管理效果的缺陷,識別出社區和政府在資源管理方面的沖突點。在新一輪遺產地總體管理規劃的制定過程中,本地社區領袖、社區協會組織、非盈利民間組織、旅游業從業人員以及公園管理機構的代表充分參與方案討論。總體管理規劃中充分預想了利益相關方之間積極合作的方式,明確了社區參與在遺產地保護和管理中的重要性。在規劃的設施過程中,研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志愿者們輔助政府實施了幾項規劃中重中之重的落地行動。包括保育山體攀爬路線上的山林、山中導游的培訓、遺產保護教育、植樹造林和清潔能源行動等[29,30]。3.4印度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對生態和社會系統開展同步長期監測和分析。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世界遺產(KeoladeoNationalPark)是印度非常重要的濕地,是鳥類的重要越冬棲息地,其中數種鳥類瀕臨滅絕。巴拉特浦城(Bharatpur)位于公園邊緣,21個村落坐落在公園附近,主要為農牧經濟,以牛奶和農產品銷售為主要收入來源。維持凱奧拉德奧濕地生態需要足夠的水,這已成為遺產地管理的重中之重。遺產地管理機構和EoH工程(EnhancingourHeritage)施行了數個項目,建立監測系統。包括數種肉食性鳥類的監測、遺產地內外的水質監測、周邊飛地濕地的鳥類詳細監測和記錄。監測和評估工作聯合了多個領域的專家,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包括與當地社區探討、鳥類統計[31]。由于社區充分參與,當地政府和社區的工作關系顯著改善,管理機構得以估識別出更多原本未知的威脅,更深地了解遺產地生態系統,為響應措施提供支持[30,32]。

4自然保護地社區適應性管理路徑

4.1充分交流和信任構建。4.1.1社區自然教育。理想適應性管理模式要在規劃伊始,保護地建立之前就對社區展開充分交流和學習,重點安排生態教育專家定期為社區居民進行宣教,幫助居民及本地團體樹立統一的可持續發展觀,為推行科學的發展策略與發展方向打下基礎。具體措施包括:在社區舉辦座談會、培訓班或與社區的義務教育相結合,開展自然保護解說與體驗活動,對社區成員進行教育并交流反饋,通過交流就雙方發展獲得初步的一致意見。4.1.2傳統智慧宣揚。尊重社區對保護地資源的認知和使用。保護地社區祖祖輩輩經由文化傳承傳遞下來了有關生物體(包括人類)彼此之間和與它們的環境之間關系的知識、信仰、實踐、傳統、習俗,形成了相應的傳統生態智慧[33,34]。要充分地認知社區傳統的資源使用等實踐行為、相應的社會組織和傳統價值觀,認可其價值,其對于自然環境保護的正向促進作用予以肯定和宣揚。在此基礎上,配合調整保護地相關的資源管理法規制度,使得對自然環境保護有正向作用的傳統資源使用合法化。4.1.2社區觀念引導。引導社區從自身長期實地的環境保護經驗出發,通過自然保護教育,增強社區對生態文明的概念認知、對旅游業的正確觀念和對資源保護的初步認同,使得居民能夠綜合考慮保護地生態、自身利益等諸多方面,理性提出意見和想法。通過保障參與途徑通暢、提升管理能力的措施,培養社區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識,對于保護地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更好地調動居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促使社區居民理解和配合資源保護工作,促進公眾自發的政治參與。4.2政策共議與在地實施。4.2.1培養社區領導人。社區參與不僅局限在基礎崗位,管理層和決策層也應體現社區的話語權,才能達成政治參與的目標。選拔在本地具有領導力和聲望的社區領導人,培養其自然保護觀念和參政議政能力,提高其與管理機構反饋意見和討論政策的效果。社區參與決策的初期會遇到障礙,應堅持通過強化決策成員間相互理解和社區領導人政治能力建設,循序漸進使得社區代表最終能夠切實參政,確保社區政治參與不降級,不流于表面。社區政治參與程度決定了社區權利在政策措施制定和調整中體現的程度,也是該輪政策實施是否順利的基礎保障。4.2.2構建共治管理體制。構建多層次共治的保護地管理體制,通過交流與協作化解發生矛盾沖突的可能性。構建參與平臺,促進居民的公眾參與,促進在社區居民和民間力量發揮積極作用[25,35,36]。通過共治體制,尊重社區居住生存、資源使用權力、社會結構以及文化多樣性,兼顧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訴求,強化各層次之間的信息互通和溝通討論。同時各級部門、利益相關方和當地居民也需要盡到員工的責任與義務。將本地的社會組織,例如行業行會相關協會,融入保護地管理機構中或保持密切聯系,使之經常參與管理的核心討論,共同組織自然保護工作,規范當地自主經營者的商業行為。4.2.3強化社區凝聚力。社區通過許多傳統生態實踐來保護生態環境,維持自己生存條件的穩定性,形成了具有凝聚力的社會組織。在領導人的號召下,村民能夠齊心協力推進環保工程等公共事業的開展。要強化社區的凝聚力,以此為參與保護地管理的基石,確保環境保護、綜合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垃圾污水集中處理等工作在村落層面開展。以社區凝聚力作為保護地社區參與政治討論的良性基礎,確保保護地管理的過程中,社區的權益得以伸張。4.3監測評估和意見反饋。4.3.1建成監測管理平臺。建成保護地適應性管理信息監測平臺,存儲和處理自然保護地監測信息,輔助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完善的自然保護地地適應性管理信息監測平臺的具體功能應包括:①數據監測:通過檢測和采集設備實時監測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粉塵濃度、人口流向、收入支出等保護地社會環境數據。向自然村基層社區領導人和民間行會收集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經營狀況,開展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來完善社會經濟情況的監測。②智能預警:監測數據超標、現場設備異常則自動報警,維護保護地安全。③數據分析:根據數據生成過程曲線、匯總統計進行分析,為后期規劃調試提供數據支持。4.3.2共同制定監測框架。保護地的生態保護與地方經濟、旅游等交織在一起。社區、本地政府、科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等應從不同視角充分參與保護地管理的決策過程。本土居民長期行之有效的自然管理經驗、對于本地物種和生境細微的體察、對自身能力和生存發展訴求的了解是宏觀的程式化的自然科學知識所欠缺的,是全面的保護地管理視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同時考慮宏觀科學知識和微觀經驗性知識,增進對保護地的了解,制定完善的保護地監測框架。4.3.3開展居民社區監測。社區居民是最關心保護地生態狀況的群體。社區看護著自己的“家園”,具有長期的歷史記錄和深厚的觀察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體察到決策的實施產生的影響,并評價實施結果。另外,本土社區坐落在保護地或周邊,能夠比較直接方便地開展監測工作。提供本土居民監測工作培訓,使之參與生態監測和評估,降低監測工作的實施成本,對于社區而言,也是守護“家園”的一種方式,是自身生活方式的延續和文化的保護。4.3.4充分回應基層意見。政策實施過程中,管理機構應充分傾聽社區領導人的聲音,政策實施后,切實開展社會征詢。公眾征詢、村莊訪談以及居民上訪意見,都應由專人做好記錄、整理、歸類和建檔。要對每一條意見和訴求做出反饋。公眾只有得到了有效的反饋,才會在下一個階段的參與中繼續保持積極性。公眾反饋的作用一方面是收取意見,另一方面是鼓勵公眾主動伸張話語權,逐步提升居民的參與意識。4.4目標策略的調整適應。4.4.1協商調整管理目標。適應性管理模式下,保護管理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實際管理效果做相應調整,有助于界定發展和保護的最優界限,避免過度犧牲社區的權益。根據對保護地資源及社區居民生活的監測結果、各方實踐和協作的內容成果,以及從居民反饋中收集的意見與想法,保護地社區發展中的問題將會更及時、更清晰地反應出來。管理目標的調整應由管理局、地方市縣政府、社區和本土協會領導者共同組成的核心管理團隊在此階段予以商討,必要時咨詢保護地專家學者。4.4.2漸進式調整措施。隨著管理者對系統適應性的認識不斷提高,根據實際監測指標和可能發生的事件而相應地調整措施。對于直接簡單的管理措施,根據監測結果和反饋資料綜合評估,調整下一輪目標的設定。對于復合型的管理措施,如果反饋結果和和預想的效果相差較大,以一個村落或者一個流域為實驗對象,利用管理措施實施后的監側數據和反饋結果來設計實驗性的措施,進一步識別復合生態系統的適應性,根據實驗結果推廣新的管理措施。隨著對決策進行調整、反復的過程,規劃的不確定性逐步減少,最終實現保護地社區良性發展和資源管理的可持續性。

5結語與啟示

中國自然保護地是一個復合社會-生態系統,適應性協同管理是一種應對系統復雜性、探索保護和發展最優界限的合適途徑。本文通過適應性協同管理內涵和模式的解讀,分析國際案例的基礎上,歸納提出了一條自然保護地適應性協同管理路徑。該路徑包括四個階段:充分交流與信任建構是基礎性環節,構建社區與管理機構的協作基礎。政策共議與在地實施是實踐性環節,社區充分參與保障政策的適用性和落地性。監測評471估和意見反饋是關鍵性環節,通過社區監測和反饋來評估前一階段的管理政策。目標策略的調整適應是適應性的體現,應根據監測所得的實施效果共同商討調整辦法。這條管理路徑以人對社會-生態系統的有限認知為前提,構建了靈活動態性的管理框架,在中國自然保護地創新管理方法之際,不失為一條值得實踐和驗證之路。

作者:李婧 韓鋒 單位:同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