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技術實驗室管理論文
時間:2022-03-03 02:58:59
導語:隧道技術實驗室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采用三層C/S和三層B/S混合的系統架構
三層B/S結構分為客戶層、應用服務層和數據服務層,它是三層C/S的一種網絡實現[5]。與C/S結構中的客戶端不同,B/S結構的客戶層只保留一個Web瀏覽器,Web服務器位于中間層應用服務層,數據庫系統位于第三層數據服務層。Web瀏覽器和Web服務器之間只是簡單的通信協議,其相應的功能由各自的組件獨立完成,減輕了客戶機的負擔,卻提升了數據庫數據服務的效率;此外,由于Web應用程序主體被封裝在Web服務器中,升級位于中間層的Web服務器中的應用程序即可實現每一客戶端應用程序的更新,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可維護性[6]。但由于三層C/S結構的分布功能弱、兼容性差、開發成本高、升級維護難度大;三層B/S結構相應速率低、交互性差、給數據庫訪問造成的壓力較大,因此,采用三層C/S和三層B/S相結合的混合架構模式來搭建系統,揚長補短,發揮其各自優勢:三層C/S結構用于安全性和交互性要求較高、數據處理量較大的子系統;三層B/S結構用于地理位置分散、數據流量較小的子系統。三層C/S和三層B/S混合的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采用三層C/S和三層B/S混合架構,將所有業務邏輯封裝于中間層,Web服務器和客戶端要想對數據庫服務器進行訪問,需要經過中間層應用服務器的中轉,提高了數據庫服務器的安全性。
2.1SSLVPN技術
早期的程序設計中通常缺少關于網絡安全的考慮,像telnet、smtp、pop3等協議都是以明文傳遞,即使是設置了重重安全保護機制的管理系統,機密資料在網絡上傳輸時還是赤裸裸未經任何保護的明文資料,因而產生了許多可被攻擊的漏洞。在實驗室管理系統中,實驗室管理員對學生進行遠程管控、學生上機收費都是通過網絡來完成的,在網絡中傳輸的數據一旦被截獲,學生的一卡通賬戶和密碼、實驗室的各項統計數據將有被篡改的危險,不但給實驗室和學生帶來經濟損失,還會造成系統紊亂。因此,確保數據通信安全是非常必要的。我們采用較為先進的SSLVPN技術來保障網絡數據傳輸。SSLVPN是指一種基于數據包封裝技術使用SSL(安全套接層)協議來構建的VPN。它通過加解密等密碼技術,將在公用網絡上的連接包裝成虛擬專用通道,能有效控制對內部數據的訪問,減少來自公用網絡的惡意攻擊,大大提高了信息流通和網絡的安全性能,是遠程接入內網和遠程訪問內部數據較安全的技術[7]。傳統的IPSecVPN需要安裝客戶端軟件才能使用,而在SSLVPN架構下,使用者無需在客戶端安裝軟件,只要利用瀏覽器,就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資料存取和信息管理,顯得更加的方便、快捷,是新生代的遠程安全訪問方式。傳統的SSLVPN由于使用瀏覽器作為客戶端程式,一些不適用以HTTP協議來執行的應用,就必須重新改寫為Webbase的版本,或是加上新的Webbase介接程序,才能配合SSLVPN使用,這不僅增加了SSLVPN導入的成本,也增加了導入的難度,成為SSLVPN技術的限制。因此,本文提出用隧道技術和虛擬網卡改良SSLVPN的解決方案。
2.2基于隧道技術和虛擬網卡的SSLVPN
本系統通過SSL的四層隧道協議在公用網絡中建構一條加密的私有專用通道,它是一種點到點的數據連接,客戶端之間通過同一條線路進行數據傳輸,它將內部私有協議同主機網絡隔離開來,并可以根據用戶權限,允許授權用戶或禁止未授權用戶訪問內網的資源和服務。隧道技術將數據流強制定向到特定的目的地,而且隱藏了內部私有協議,保護了內部的數據和資源,使得多種非IP協議數據包在IP網絡上傳輸成為可能,最大限度保證了數據的安全可靠[8]。虛擬網卡是實現SSLVPN隧道和系統數據通信的重要部件[9]。它的主要作用是對傳輸的數據包進行編碼和解碼,在客戶端,虛擬網卡對數據進行編碼并發信息至服務器;在服務端,它對從客戶端發送過來的數據進行解碼,轉化成明文后,再將其傳輸到物理網絡中。虛擬網卡的功能通過Tun/Tap驅動程序來實現,圖2為虛擬網卡驅動程序的工作原理圖。Tun驅動模式構建點到點IP路由形式的VPN隧道,它虛擬點對點設備;Tap驅動構建以太網模型隧道,它虛擬以太網設備。如圖2所示,虛擬網卡驅動程序就是核心態與用戶態的一個接口,它通過用戶態進行數據交互,不需要與物理網卡打交道。Tun/Tap驅動中的網卡驅動能夠與TCP/IP協議棧之間進行網絡分包的收發,Tun/Tap驅動中的字符驅動能夠以字符設備的方式連接用戶態和核心態,字符設備讀取的是虛擬網卡發往物理層的字節流,而寫入字符設備的數據則作為字節流被虛擬網卡接收。
3網絡型入侵檢測系統
隨著校園網絡攻擊趨于隱蔽性和復雜性,實驗室管理系統不能只單純地依靠防火墻作為安全的防線,因為防火墻只能對進出網絡的數據進行分析判斷,而對于網絡內部的異常事件無能為力,無法滿足系統高安全度的需要。入侵檢測系統(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簡稱IDS)則可以動態監控、預防或抵御系統入侵行為,作為對防火墻的補充[11]。基于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NIDS)使用基于統計和基于特征的兩種檢測方法,將網絡適配器設置于混雜模式(promiscmode)下,,對所有本網段內的數據包、通信業務進行實時監控、偵聽和分析,一旦檢測到攻擊或超越授權的非法訪問,響應模塊立即按照設置做出報警甚至直接切斷網絡連接。NIDS由于采用旁路技術,不會在主機中安裝額外的軟件,不需要改變服務器的配置,因此對網段中計算機影響較低,不會降低系統性能,即便NIDS發生故障,也不會影響正常業務的運行,是一項非常值得推廣的系統安全防護措施[12]。
4合理的用戶權限劃分
本系統在數據庫中建立權限表,將用戶分為超級管理員、實驗室管理員和學生3類。用戶登錄系統后,系統根據用戶不同的權限級別,提供不同的菜單和功能使用模塊。超級管理員具有最高權限,可以對系統數據進行設置和管理;實驗室管理員可以對所管轄的實驗室進行部分數據管理和功能應用;學生權限最低,只可以在系統中進行其相應級別的操作。通過對權限類別和級別的嚴格劃分,本系統從根本上防止了用戶的越權訪問和控制失效等安全問題。
5結語
三層C/S和三層B/S混合的系統架構、基于隧道技術和虛擬網卡的SSLVPN、網絡型入侵檢測系統、合理的權限劃分一起構成了實驗室管理系統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該體系既能夠防止非法用戶系統的入侵和攻擊,又能防止合法用戶的越權訪問,全面保護數據在存儲、使用、傳輸過程中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使整個實驗室管理系統處于安全保護范疇之內。
作者:汪蘭郭小拓單位:浙江傳媒學院校園建設處
- 上一篇:審計局領導班子整改措施5篇
- 下一篇:總審計師對照檢查學習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