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研究院實驗室管理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10-21 08:22:01

導語:生物醫學研究院實驗室管理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物醫學研究院實驗室管理實踐與思考

生物醫學研究在揭示生命活動的現象和本質,探索人類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闡明生命活動和疾病的起因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應用于臨床實踐的重要基礎。生物醫學實驗室作為生物醫學研究院所的有效載體,是科學創新的重要源泉,同時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基地[1]。而良好的實驗室建設和管理體制是生物醫學研究院所保障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是提高科研實力的物質基礎,也是進行科研創新的重要途徑以及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標準。本文結合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實際情況,對生物醫學科研實驗室管理方式進行深入討論。

一、傳統實驗室管理模式的不足

目前大部分院校傳統實驗室的管理模式實行的是封閉式的管理體制,即是以教研室為主的教學科研管理體制。這種體制下的教研室除了要完成大量繁重的教學工作外,還要承擔逐年增加的科研任務,而以往的科研任務往往從屬于教學任務,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科學研究的發展[1]。傳統實驗室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傳統實驗室中的大部分儀器比較分散、配套性差且利用率較低。大型儀器的購置計劃不夠完善、日常管理維護不夠到位且很多大型儀器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2~3]。二是各個教研室之間相對獨立,學科間的交叉合作少,科研資源得不到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且傳統實驗室受相應管理體制的限制,課題負責人在經費與人事方面的支配權利受到局限,學科交叉間的組合缺乏相應的保障,科研創新工作繼而也受到了束縛。三是缺乏高水平的實驗室管理人員。實驗室管理人員是組成科研隊伍的基本部分,他們的專業水平與實驗室的科研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實驗室管理人員專業知識的匱乏以及自身知識結構的不合理等會直接影響科研質量。目前很多高校對實驗人員不夠重視,且獎懲機制不夠明確,因此難以調動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由于傳統實驗室分割過細,使得實驗人員分散在不同的院系部門,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很少,不利于提高整體的實驗水平,影響了整個高校的科研水平。

二、生物醫學研究院實驗室實行PI管理制的可行性分析

為了推進學校科研的發展,進一步提高生物醫學研究院的整體科研實力,以適應國際前沿的科研工作需要,從而保證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能夠在國內以及國外科研學術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院綜合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實行PI制實驗室管理模式PI負責制是PI制的簡稱,為principleinves-tigator的縮寫,意為主要研究者,中文也譯為“課題責任人負責制”,是最先起源于美國的一種實驗室運作形式,并且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PI制在科技創新以及科研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4]。這種以PI為核心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已經在國內各大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廣泛實施,是目前大多數國家重點實驗室采取的主流科研組織形式。一個實驗室一般由一位PI負責,PI對實驗室的儀器設備、人員組成和日常管理等各個環節負有全面責任,此外PI還要負責課題的申請、實驗數據的把關、對學生課題的指導、論文的撰寫等等多個方面的任務[5]。生物醫學研究院實驗室管理實行PI管理制的可行之處如下。

(一)PI是科研團隊的核心。PI的科研水平在整個團隊的研究探索道路中占有決定性的作用;PI的管理能力決定著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5]。我院積極引進海內外杰出的免疫學相關領域的優秀科學家,現有全職PI11人,各學術帶頭人也分別入選了國家杰出青年,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杰出青年,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特聘教授等。更以IBMS各科研團隊合作組建了教育部創新團隊,江蘇省創新團隊,江蘇省“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等。PI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寬廣的視野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對整個實驗室及科研的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二)高水平大學的儀器設備是教學科研實力的象征。大型儀器設備作為學校教學科研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高校高水平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的重要保障以及學科平臺建設與技術支撐的核心。我院設有專門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為各科研團隊構建了光學成像平臺,蛋白質組學平臺,細胞分選平臺等,并相應配備了雙光子熒光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流式細胞分選儀、高效氣液相色譜儀、高分辨率小動物超聲影像系統、智能化伽馬輻射儀、雙色紅外激光成像系統等國際先進的科研設備。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的建立,使得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和共享,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大型儀器設備在教學、科研以及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我院還為平臺大型儀器配置了專業的技術人員,主要負責大型儀器的使用與維護,對學生進行儀器的培訓、理論與操作的考核等。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鼓勵參加校內、校外技術交流會等。

(三)學院的多學科角度研究,涉及蘇州大學多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后流動站。各學術團隊主要圍繞基礎免疫學,糖免疫生物學,感染免疫學,腫瘤免疫學,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病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通過“以PI帶動方向,以方向實現融合”的原則,已實現微生物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生物技術、臨床相關學科及生物醫用材料和工程等相關學科的多學科交叉。PI每周舉行例會對課題的研究進行深入的探討,加強不同課題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汲取優良的經驗,促進科研的穩步發展。

(四)研究院整體實行考核制度,并制定了針對PI、副教授、講師以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等不同崗位的考核制度。研究院每年年終對所有包括PI在內的工作人員進行考核,考核實行打分制度,從科研工作、教學工作以及和諧實驗室的建設工作三個大方面對工作人員進行考評,然后根據具體工作人員的具體工作性質進行細致的打分,并且評選出每年度的優秀工作人員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針對研究院PI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這種考核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實踐證明,PI負責制能有效激活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活動的效率。傳統實驗室的改革勢在必行,PI負責制模式既有利于科研實驗室良好快速的發展,也符合我國科研的實際情況,但是也要避免單一地實行PI制,要根據學校及學院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管理經驗,制定符合實際發展情況的行之有效的科研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1]。為科研的持續穩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作者:王洪民 單位: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

參考文獻:

[1]焦汝娟,趙媛媛,張進祿.我校科研實驗室管理的實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29(6):469~471

[2]白志學,劉淑云,馬濱基等.實驗室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8):95~97

[3]張明高.實驗室體制改革與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1,18(1):1~3

[4]孔巍,諸海英.高等醫學院校實施課題責任人負責制的分析與思考[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7,20(5):288,290

[5]李潔,張倩怡,曾光.PI負責制在我國的應用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5,14: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