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鐵路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問題及其策略

時間:2022-04-20 03:00:00

導語:小議鐵路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問題及其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鐵路企業物流成本管理問題及其策略

摘要:針對鐵路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論文存在的問題,分析了產生原因,提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物流組織;物流成本;問題;對策

隨著鐵路跨越式發展和生產力布局調整的不斷深入,物流成本較高的弊端日益體現,嚴重影響著鐵路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益。探索降低鐵路企業物流成本的途徑和方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1.存在的弊端

1.1采購成本重復

由于局管物資和材料供應段段管物資的品種多、專業性較強,物資采購的前期工作量較大。按照管理屬性,局管物資和材料供應段段管物資的采購主要依靠物資處供應科和材料供應段的人員完成。由于物資處供應科和材料供應段的人員有限,要圓滿實現兩類物資的采購工作困難較大。因此,物資采購的前期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站段材料科人員完成。于是,同一項物資采購,將由兩部分采購人員共同完成,使采購成本重復。

1.2供應成本重復

鐵路企業的物資供應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供方式,即物資從供應商直接到站段材料科;另一種是材料供應段配送方式,即物資從供應商到達材料供應段,再由材料供應段配送到站段材料科。從供應的共性上看,鐵路企業內部物資供應發生兩次供應成本,即材料供應段的集中供應成本和站段的供應成本。

從站段個體供應上看,站段的物資供應相對獨立,運、機、工、電、輛的班組分布于沿線各點,在同一條線上,甚至在同一地點上,運、機、工、電、輛各單位只負責對本單位班組的物資供應,消耗同樣的人力、運力和財力。這樣,將成倍增加物資供應中人力、運力和財力的消耗,使供應成本成倍增加。運、機、工、電、輛各單位的物資運輸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車輛空駛率非常高。統計數據研究表明,57.9%的生產企業以及51.7%的物流企業車輛空駛率在30%至50%之間,鐵路企業貨運汽車的空駛率也在這個范圍內。

1.3庫存成本重復

物資直供方式會發生站段材料庫和班組材料庫的兩次收、發、存的庫存成本,材料供應段配送方式會發生材料供應段倉庫、站段材料庫和班組材料庫的3次收、發、存的庫存成本。

1.4庫存物資積壓和逆向物流物資的閑置和積壓,給鐵路企業造成大量損失,增加了物資供應成本。物資閑置和積壓產生的主要原因:

①采購計劃不準確,采購量大于實際需求量,形成物資閑置和積壓;

②技術更新造成庫存物資淘汰,形成物資閑置和積壓。處理閑置和積壓物資,一般采取調劑和串換等方式,將發生逆向物流成本,加重企業負擔。

2.原因分析

2.1物資供應機構設置重疊

2.1.1人員設置重復。雖然文件規定局管物資和材料供應段段管物資由物資處和材料供應段負責采購供應,但由于這兩類物資品種多、專業性較強和采購工作量大,大量的工作仍然需要站段材料人員來完成,同時,由于供應環節多,重復的材料收、發、存工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員。

2.1.2供應環節重復。材料供應段作為全局所需物資的蓄水池,為控制站段庫存量提供保障。材料供應段作為一個大蓄水池,站段材料庫作為一個中蓄水池,生產班組材料庫作為一個小蓄水池。在物資從大蓄水池流經中蓄水池、到達小蓄水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人力、運力和財力,而且隨著供應環節的增加,人力、運力和財力的消耗將成倍增長。從近年發展的情況看,材料供應段的大蓄水池作用逐漸減弱,中蓄水池發揮著保障生產的作用,這個現象說明供應過程中存在多余環節。

2.1.3供應鏈長,需求反應慢,供應效率低。在現行物資供應管理模式下,物資需求信息由生產一線到供應商,需要經過3個環節,物資由供應商到生產一線又需要經過3個環節,這樣漫長的供應鏈,無論接收需求信息和安排供應,都很難產生較高的反應效率。此外,過長的供應鏈,往往容易使信息失真,失真度與供應鏈長度成正比。

2.2生產計劃的不確定性、物資采購計劃的不準確性,導致物資供應存在缺陷

生產計劃對于保障生產供應、降低供應成本、減少浪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鐵路的維修主要分為按照修程、修制安排的大中修和按照設備實際狀況的日常檢修。前者的物資消耗量是按照理論計算產生的,與實際消耗量往往存在一定偏差,容易造成多余物資的積壓;后者的物資消耗量是一個不確定數。為保證生產的進行,必須在生產一線有固定的庫存量,這個庫存量與物資消耗規律和物資消耗定額直接相關,是在現行物資管理范圍邊緣的環節,往往成為管理盲區,而其又是制定維修物資采購計劃的基礎。這樣的情況下,物資采購計劃往往大于生產實際需要,造成物資流通部門和生產站段的物資積壓。

2.3生產成本計劃與生產需求存在差異,缺乏有效的物資消耗管理

由于鐵路企業物資供應是為設備維修服務的,很難制定準確的物資消耗定額,生產中的實物消耗管理還處于粗放型管理階段。路局不能全面掌握站段的物資實際消耗情況,就不能準確下達生產成本計劃,使生產成本計劃與生產需求存在差異。當生產成本計劃大于實際需求時,站段為完成計劃成本消耗,往往采取兩種方式:一是按照計劃將物資完全投入生產,將更換下來的可用材料作為賬外料保管,增加賬外料積累;另一種是將超出實際需要部分挪為它用,用于購置其他生產物資、工具或固定資產。

2.4物資供應和消耗沒有制約機制

路局物資供應部門不能掌握站段物資的實際庫存量和實際消耗量,僅僅根據站段的物資采購計劃進行供應,即只管供應,不管消耗。這樣的被動供應方式為站段做大計劃打開了方便之門。同時,由于站段物資采購計劃準確度不高,很容易造成材料供應段和站段的庫存積壓,給路局帶來損失。

2.5物流成本的核算不全面

鐵路企業財務統計數據中,只能看到支付給企業外部運輸和倉庫企業的委托物流費用。對于鐵路企業內部發生的物流費用,比如物流基礎設施的折舊、企業利用自己車輛的運輸與配送、利用自己的庫房保管貨物、由自己的工人進行包裝及裝卸等費用都籠統計入了生產成本和管理費用等科目,使得企業內部的物流成本含混不清,無法了解物流成本全貌。

2.6鐵路企業對物資管理部門定位

不準確,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鐵路企業的物資部門承擔著物資供應、物資消耗和廢舊物資回收等任務,為鐵路企業的運輸安全生產提供物資保障。然而,物資部門的地位卻處于普通的后勤保障部門,裝備水平和各種待遇(如獎金等)與各單位其他科室相比,均排名較后。這樣,帶來的不良影響是:

①優秀人才不愿意從事物資管理工作,導致物資管理人才奇缺,很難開展高質量管理;

②由于待遇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現有的物資管理人員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管理一直處于低層次水平。

3.對策研究

3.1合理設計物流流程,促進鐵路物流合理流動

3.1.1日常維修中物資采購計劃和生產需求的統一。對鐵路企業而言,應在物資供應和生產的交匯點———生產車間班組建立合理的物資儲備標準。生產車間班組的物資材料消耗是生產的直接消耗,能夠動態和真實地反映物資材料轉化為生產成本的數量。在生產車間班組建立物資儲備標準,能夠使材料儲備與生產的實際消耗緊密聯系起來,用實際的儲備量與真實的生產消耗相比較,形成準確的物資材料采購計劃,保證物資供應與生產消耗相統一。

3.1.2定期維修中物資采購計劃和生產需求的統一。定期維修屬于計劃維修,具有高度的計劃性。只要修理范圍和數量確定,物資的消耗量基本就能夠確定,物資采購計劃比較容易確定。在生產中,理論計算的物資消耗和實際需求量會有一定的偏差,要修正這個偏差,必須建立有效的物資消耗監督機制,實現消耗和回收數量相一致,避免偏差造成的物資積壓或其他不良現象(如擠列成本和虛列成本)的產生,使物資采購計劃和實際需求量相統一。

3.1.3臨時維修中物資采購計劃和生產需求的統一。臨時維修中的材料消耗為基本不可控因素,物資采購沒有規律。然而,臨時維修只發生在輔助生產設備和設施的維修,對鐵路運輸生產影響不大,物資采購計劃應以實際的需求為依據。

3.2實現對供應與消耗的控制

3.2.1對供應的控制。物資供應應采取以下手段:①建立反應敏捷的供應鏈。精簡供應鏈的中間環節,使物資需求信息能夠及時由供應端傳輸到采購端,進而形成準確的采購計劃。按照生產需要,及時準確地實現物資供應。②建立庫存材料的適時監控系統,及時反映庫存材料的收、發、存情況,用實際庫存量與生產需求量對比,保證物資采購計劃的準確性。

3.2.2對消耗的控制。物資消耗的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制定合理的物資消耗定額,實行限額供料。實行限額供料是有計劃地合理利用和節約原材料的有效手段。

②制定嚴格的物資消耗控制措施。鐵路企業的物資消耗多為設備維修消耗,對于物資的領用、消耗和廢料回收,可以實現閉環管理,即領用多少新材料,同等交回相應數量的舊料,新舊兩抵,避免物資消耗中的空走賬和過度積壓的問題。

3.3實現集中采購和科學采購

3.3.1采取集中招標采購,有效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購質量。實行集中招標采購模式,使鐵路企業占據市場的有利地位,充分發揮批量采購優勢,獲取價格、質量、供貨期和售后服務的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維護企業的利益。

3.3.2建立穩定的供應渠道,采用經濟定量訂貨。鐵路企業應建立穩定的供應渠道,對于消耗比較穩定的物資,可采用定量訂貨控制法;而對于消耗不穩定的物資,可按照定期訂貨控制法進行經濟批量訂貨。物資采購成本與采購人員數量、采購的頻次和需求時間相關。采購人員多,采購的頻次密,需求時間短,則采購成本高。要解決采購成本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減少采購環節,實行集中采購,杜絕采購人員“滿天飛”的現象。

②加強計劃管理,強調生產的計劃性和物資采購計劃的準確性,減少臨時計劃。

3.4合理控制庫存量,降低庫存成本

3.4.1建立合理的庫存量。在鐵路企業中,庫存物資占用的資金成本與庫存量成正比,庫存量大,占用的資金就多,企業可用于生產的流動資金就少。壓縮庫存量,已成為減少庫存物資占用資金成本的有效途徑。壓縮庫存量有以下方法:

①減少庫存層次,將現在材料供應段庫存、站段材料室庫存和班組庫存轉變為集中庫存和班組適量庫存的方式,實現壓縮庫存量的目的。

②根據市場物資的供求情況,對于供不應求的物資,適量集中儲備;對于供大于求的物資,采取供應商定期直接供應到班組的模式。

③根據供應商的實際情況,采取代儲方式,以支定購,先支后購,達到借雞生蛋的目的,減少資金投入。

3.4.2提高物資周轉率和物流速度。既可以減少資金占用,縮短物流周期,又能降低存儲費用,從而控制物流成本。鐵路企業可以通過加快采購物流、生產物流、配送物流等措施,提高物流速度,縮短物流周期,增加資金的利用率。

3.4.3降低庫存物資的風險成本。庫存物資的風險成本,是指由于市場價格下跌和技術淘汰等原因造成庫存物資貶值和報廢所造成的損失。降低庫存物資風險成本的方法有:

①力求物資采購計劃與生產計劃基本協調,保證物資能夠及時消耗;

②不斷壓縮庫存物資數量,努力追求零庫存。

3.5實行集中供應,降低運輸成本

3.5.1減少供應環節,杜絕分散運輸,實行集中供應。根據各單位的生產需求情況,將長距離、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物資運輸整合起來,統一實施調度分配。同時,按物資的密度分布情況和時間要求,在運輸過程的中間環節適當安排一些物資集散地,用以進行物資的集中、分撿、組配。實行小批量、近距離運輸和大批量、長距離干線運輸相結合的聯合運輸模式。

3.5.2優化運輸線路,避免重復運輸。運輸路線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運輸成本的大小。在運輸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同一物資在同一路線上的往返即對流現象的發生。同時,要防止運輸迂回的出現。

3.5.3有效地配載,尤其是回程配載。在長距離的運輸過程中,回程配載可以極大地降低運輸成本。如果長途貨物運輸回程實現有效配載,則單位物資的運輸距離由往返減為單程。距離減半,成本降低為50%。

3.5.4減少供應環節,降低運輸中的物資損耗。物資的損耗成本與供應環節的數量成正比。因此,減少供應環節,降低運輸、倉儲和搬運的次數,也能達到降低物資損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