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保障圖書館信息推動現代化圖書館事業論文
時間:2022-04-21 11:39:00
導語:制度保障圖書館信息推動現代化圖書館事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信息不對稱的產生;信息不對稱在圖書館中的表現;信息不對稱下的激勵機制設計;加強制度建設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不對稱向人們揭示了現實經濟生活中很多費解的問題、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讀者服務部門的道德風險模式與逆向選擇模式道德風險、文獻信息資源采購的逆向選擇模式、針對道德風險而設計激勵約束機制針對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道德風險、針對逆向選擇而設計信息信號傳遞機制、加強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各項規章制度的建設、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論文摘要】書館信息不對稱現象很普遍,通過對圖書館信息不對稱的種種表現與成因及造成的影響分析,提出若干抑制圖書館信息不對稱之對策。
【論文關鍵詞】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激勵約束機制
不對稱信息經濟學是以不對稱信息為特殊視角對信息、經濟關系問題展開分析的理論成果。研究信息不對稱對圖書館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一方面可以豐富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能夠指導圖書館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用最低成本提供最優質的信息服務,最大化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
1信息不對稱的產生
2O世紀70年代,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A.Akedof)、邁克爾·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ze)已經奠定了關于市場經濟的不對稱信息理論的基礎。2001年l0月,三位經濟學家因“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而分享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唁息不對稱理論是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內容。所謂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一般是指參與市場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的信息,雙方的交易屬于不對稱信息結構。信息不對稱向人們揭示了現實經濟生活中很多費解的問題。比如為什么人們普遍不信任二手車經銷商,為什么政府總是懷疑公民填報所得稅不準確,總是有人知道得比別人多。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如何運作,賣方能向買方推銷低質量商品,是因為市場雙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失衡甚至可能使劣質的二手車市場擠掉優質品牌市場。人們該如何謀求掌握更多信息來獲取更大收益?掌握信息較少一方如何進行市場調整,三位經濟學家對這些問題解釋的同時就提出了信息不對稱理論。事實上,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廣泛存在于圖書館服務活動中。比如,為什么讀者總是認為圖書館員的服務不夠優質,為什么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永遠缺少讀者想要找的文獻。為什么“好”的圖書館員會被“差”的館員同化。不可置否,讀者(群)與館員,圖書館與文獻信息供應商,館員與圖書館管理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對稱。這就需要圖書館設計激勵與約束機制(契約)以提高讀者的滿意度。
2信息不對稱在圖書館中的表現
2.1讀者服務部門的道德風險模式與逆向選擇模式道德風險是指占有信息優勢方利用自身擁有而不被占有焦息劣勢方所觀察的隱蔽行動,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從而損害了信息劣勢方的利益。圖書館員在與讀者(群)不對稱信息服務過程中,館員是實施服務的主體,擁有著專業的圖書館學背景知識,對本館的館藏資源有一定了解,也具備如何為服務讀者的工作方法,而讀者(群)對館員這些服務情況掌握較少,從一定層面上,處于具有信息優勢的館員如何操作、如何管理信息,決定著處于信息劣勢的讀者(群)得到的信息多少及質量的好壞。往往是這樣一種情況,圖書館員在與讀者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過程,利用信息不對稱,在“利益”的誘導下(這里所指的“利益”并非為直接賺取金錢,而是指偷一點懶,少出一點力),而“隱瞞”或“故意隱瞞”對讀者的服務信息。比如,不愿意主動去了解讀者的閱讀心理、閱讀需求,導致讀者利益受損,出現了隱藏信息的道德風險或隱藏行動的道德風險。
究其原因,是由于圖書館“大鍋飯”本身的性質決定,是圖書館員職工隊伍逆向選擇的表現。有研究表明:圖書館人員配置應以讀者的數量的多少來決定。事實上,圖書館職工大部分是來自院系資料室調整人員合并或家屬安置而來,另有一部分是從大學畢業生中招聘而來。假設圖書館有N個員工,“好”館員有P個,則N—P是“差”館員。從理論上來講,按照市場理論,“差”類館員是應該下崗的。而實際上由于圖書館其作為高??蒲薪虒W的輔助后勤單位,有其硬性的、非市場的額定人員分配任務,故“差”的館員在不出現大失誤的情況下,還是會“在崗”。設在一個圖書館中,“好”的教師占P,“差”的教師為g,且P>g。在利益分配上應是pu>gu。但實際中由于種種原因常是pu=gu,因Pu=gu,干好于壞一個樣。干好就得賣力氣,多付出的勞動不能得到補償。除了一部分真正忠于職守、有良好職業道德的人繼續堅持標準外,“好”的館員中的一部分完全可能轉變為“差”的館員。因此,圖書館員的服務質量受到讀者質疑。
與此同時,讀者群(如學生),學生花錢上學,是希望買到知識、信息。在交易原則中,學生獲得信息的利益應該得到保障。然而,實際上,讀者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對圖書館員的要求過于苛刻。美國某互聯網公司通過調查得到如下結論:花最少的錢(最好是不花錢)享受最快的網絡瀏覽速度(最好送一臺計算機并配條專線),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服務(最好1秒也不要等)。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讀者(用戶)的要求是苛刻的、無止境的。
在這樣一種不平衡的動態博弈互動過程中,不難發現,圖書館員與讀者(群)在服務與被服務的過程中處于一個不完全信息的動態博弈過程。即館員怎么服務影響到讀者(群)如何獲得和利用信息。反之讀者(群)如何獲得、利用信息,同樣影響信息服務的范圍、設施、方式等。動態博弈的基本特征是博弈雙方的行為不是同時,而是有先后次序。在多數場合,后行為的博弈方在選擇自己行為前可觀察到他方的行為,再由此決定自己的行為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講,館員在與讀者信息服務過程中是起主導作用,因此,圖書館需要設計一個激勵與約束機制來避免圖書館員在工作中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
2.2文獻信息資源采購的逆向選擇模式
逆向選擇是指掌握信息較多的一方利用對方對信息的無知而隱瞞相關信息,獲得額外利益,客觀上導致不合理的市場分配行為??谀嫦蜻x擇在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采購的過程中表現較為典型。例如:文獻信息供應商(甲、乙)——在圖書館信息文獻采購中占有信息優勢方;圖書館采購人員——在圖書館信息文獻采購中處于信息劣勢方。其中,甲公司論文引文數據庫比乙公司收錄核心期刊數據多15%——圖書館采訪人員獲得的信息模糊;乙公司論文引文數據庫價格比甲公司低lO%——圖書館采訪人員獲得的信息清晰。從性能——價格比看,甲公司論文引文數據庫的運用價值高于乙,但因為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原因,圖書館采訪人員難以相信賣方提供的信息,更愿意以較低的價格來購買以此來彌補其信息上的損失,賣方(文獻信息提供商)的意愿當然是抽走運用價值高的數據庫,讓買方(圖書館采購員)在價值不是很高的文獻信息中采購,為了獲利,各個文獻信息供應商競相采取降價競爭策略或回扣策略,爭取圖書館采購人員購買該公司的數據庫,該信息的對稱,導致圖書館未能真正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形成了圖書文獻資源購買市場上的逆向選擇模式。最終不僅信息供應商利益受損害,還造成文獻信息資源浪費(如圖1)。
圖1中,由于信息供應商紛紛降價,使產品的市場平均價格從P降到P2引起需求曲線右移,由s。變為s,市場需求量也相應地從Q。增加到Q2。盡管增加了產品的絕對銷量,信息供應商卻可能增銷不增利,甚至利潤反而下降。此外,這一過程中雖然圖書館剩余增加了梯型AB區域,卻造成了三角形c區域的文獻信息資源的損失。
當然,圖書館中信息不對稱理論引起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現象還有很多,比如圖書館管理層與員工的之間就存在這些問題,這里就不再贅述。
3信息不對稱下的激勵機制設計
3.1針對道德風險而設計激勵約束機制針對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道德風險,可設計一套激勵約束機制。所謂激勵約束機制是指該機制所提供的激勵必須能誘使占有信息優勢者自愿地根據他們所屬類型而設定的契約,若機制所依據的有關占有信息優勢者的類型信息與實際相符,則這一機制給占有信息優勢者所帶來的效用不會小于其他失真信息設計的機制所提供的效用,否則占有信息劣勢者就會因占有信息優勢者拒絕接受這一契約而無法實現其效用最大化的目標;其次,在設計該方案時也要加入個人理性約束,即要求占有信息優勢者接受契約比拒絕契約在經濟上更劃算,從而保證占有信息優勢者有參與機制設計博弈的利益動機。該激勵機制在圖書館應用可以促使占有信息優勢的圖書館員從自身利益出發所做出的行動符合讀者的目標,使圖書館與讀者的目標一致。該約束機制的核心目標在于促使圖書館人員積極地參與到服務中,并積極地按照讀者的希望而努力工作。具體而言,圖書館要把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聯系起來,把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與各項獎勵(獎金、晉升、評優、繼續教育等)掛鉤,使工作人員能主動向讀者釋放相關信息,促進信息互動,使服務雙方互利互惠,不至于產生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從而保障讀者的權益。
3.2針對逆向選擇而設計信息信號傳遞機制
針對在圖書館文獻信息采購中因雙方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逆向選擇,可用信號傳遞機制解決。信號傳遞是指通過可觀察的行為傳遞商品價值或質量的確切信息。信號甄別是指通過不同合同甄別真實信息。二者差別在于,前者是信息優勢方先行動,后者是信息劣勢方先行動。圖書信息供應商信號傳遞機制:
①圖書信息供應商信號傳遞機制的實施前提是“分離條件”,即低能力供應商履行相同承諾水平要比高能力供應商花費的成本多。因此,在實際的招標采購中,只要具備分離條件屬性的信號,我們均可以用來區分供應商的能力高低,如供應商獲取的相關資質認證、協議書、證明等。
②圖書館評判供應商的分離標準。標準過低,低能力供應商冒充高能力供應商的成本下降,信號的區分功能不明顯,信號使用價值降低。此外,評判標準的可量化與否也直接影響其信號功能的實現。如果指標量化比較困難,會導致信號傳遞成本增加,在選擇供應商過程中主觀因素偏重等不利影響,因此圖書館在選擇分離標準時宜選擇量化指標。
③第三方認可增加信號傳遞的可信度。若有第三方證明供應商所獲取的一系列認證資格或曾有過的一些好的業績。圖書館會更相信圖書供應商所作的承諾。更加確信其高能力供應商的身份,從而增強信號傳遞的可信度。
4加強制度建設
邁克爾·斯彭斯指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主要靠制度保障。因此,在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中,應當注重規則及其原則的制定,從而降低服務關系雙方之間的信息系不對稱度。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①加強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各項規章制度的建設,完善讀者服務機制。圖書館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和規則時,要從大局出發,有意識并積極地抑制信息不對稱現象,以保護讀者的利益。
②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促進圖書館與讀者的信息互動。圖書館要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確立真誠為讀者服務的意識,及時、全面、真實地向讀者揭示有關圖書館及其信息產品的服務情況,圖書館能夠贏得忠誠讀者和長久讀者。特別是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手段實行電子化媒體信息的揭示。以適應高校學生讀者閱讀媒體的多樣化要求。因此,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披露制度,對于增強圖書館與讀者信息透明度及弱化信息不對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20世紀70年代阿克洛夫提出信息不對稱概念至今,已形成信息不對稱理論并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其應用價值對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也有著相當的借鑒作用與指導意義。此外,針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筆者設計了激勵約束機制和信息信號傳遞機制,以此來抑制該現象的發生,維護讀者的權益,共同推動現代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 上一篇:企業健全規章依法制定員工職薪升降體系論文
- 下一篇:集團企業外幣報表折算研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