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社會運行辯證關系論文

時間:2022-06-26 05:00:00

導語:信息技術社會運行辯證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社會運行辯證關系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事實論據論述了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和它對社會運行方式的影響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社會運行方式

人類社會運行方式的改變,最終是由社會生產力決定的,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日益凸現,信息科學技術作為現代先進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前導要素,它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則將迅速改變社會的面貌、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社會運行方式產生巨大影響。

1信息技術的發展

(1)信息及信息技術的定義。

信息就其含義而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信息本身所表達的意義,即信息的內容I二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載體,如符號、聲音、文字、圖形等都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技術則是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存儲、顯示和應用技術,如遙感技術、遙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盤技術、各種顯示終端技術等。信息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信息技術的生產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產業,包括計算機軟硬件、電信設備、微電子生產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則是體現在信息技術的擴散上,包括信息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等。在信息技術系統中,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可稱為信息技術的核心。它們的發展進程體現了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

(2)發展歷史。

信息自古有之,它的產生與發展大約經歷了5個階段。

第一階段,人類語言的產生及發展。由于人類有了語言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人類思想情感的交流,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進而提高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第二階段,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公元前21世紀產生象形文字。繼而向表音和表意方向發展。印尉術的發明使文字的作用擴大,使文字信息超越時空限制得以,并且難以損耗。

第三階段,電訊的發明。1844年莫爾斯研制第一臺電報機,并且用于長途通信成功。繼之,貝爾發明電話機,馬克尼、波波夫等人發明無線電,現今又有微波通信、激光通信、電報、廣播、電視、傳真和衛星通信相繼同世,使信息開發利用趨向全球化、多樣化、綜合化。

第四階段,電腦的發明。2O世紀4O年代電腦同世。5O年代末,第一代電子管電腦應用于軍事科研過程的信息處理;60年代中期第二代晶體管電腦向民用企業轉移,6O年代末,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電腦接廈而至。至此,人類奔向信息時代的序幕業已揭開。

第五階段,前四個階段都只有局部意義,影響也有限.6O年代末在美國出現了第一個用于軍事目的計算機網絡。9O年代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推廣、擴大。只在這一階段,才把電信、電話、電視、計算機、互聯網絡連接起來(多媒體傳輸)。目前為止,幾乎每個國家都與國際互聯網有聯接:從電子郵件到互聯網的全部功能。信息技術在這一階段的飛速發展開始深刻地影響著全世界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

(3)發展趨勢。

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經濟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等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徹底改變傳統工業的面貌,信息技術進入消費領域,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加速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I因特網的興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滲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熱潮。

①高速、大容量。速度越來越快、容量越來越大,無論是通信還是計算機發展都是如此。

⑦綜合化.包括業務綜合以及網絡綜合。

③數字化.一是便于大規模生產.過去生產一臺模擬設備需要花很多時間,模擬電路每一個單獨部分都需要進行單獨設計,單獨調測。而數字設備是單元式的,設計非常簡單,便于大規模生產,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綜合。每一個模擬電路其電路物理特性區別都非常大,而數字電路由二進制電路紀成,非常便于綜合,要達到一個復雜的性能用模擬方式往往綜合不起來?,F在數字化發展非常迅速,各種說法也很多,如數字化世界、數字化地球等。而搞數字化最主要的優點就是便于大規模生產和便于綜合這兩大方面。

(4)個人化。即可移動性和全球性。一個人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擁有同樣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樣的信息資源和信息加工處理的手段.

2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影響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引發了社會信息化,“每9個月互聯網用戶增長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線路帶寬增加一倍”.這一事實被稱為新摩爾定律。據中國互聯網網絡管理中心CNNIC統計,中國2002年末已有1613萬上網計算機數,4580萬上網用戶人數。全球有約5億因特網用戶,電子商務營業額達到1.3萬億美元。而信息科學技術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變社會的形態、經濟增長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

(1)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在工業社會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資源投入的方式來實現,工業化加工資源的方式是一種高消耗、高污染的實現方式,這種方式必然會引起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工業污染的加劇、環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學技術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為各國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技術可能。信息化的開展開創了經濟增長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進步,而不是高資源、高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目前發達國家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率已達6O%~8O的幅度。

(2)對人類社會時代的影響。

由于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時代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已經從以物質能量為主的生產力轉換到以信息知識和技術為主的生產力,從工業經濟轉到知識經濟,從讀寫為主的時代轉換到視聽為主的時代,即虛擬時代、數字時代。虛擬,就其本身來說,是數字化方式的構成。它首先是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人類第一次中介系統的革命,是語言符號系統的發明,它創造了人類思維空間和符號空間,導致了人類文明的長足發展.而虛擬則是在思維空間中發生的革命,它在思維空間中又創造出了虛擬空間、數字空間、視聽空間和網絡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種真實性。虛擬這場中介革命,使人類由以前的語言符號文明進入到更高級的數字文明。其次,虛擬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能力的巨大發展。對于虛擬而盲,現實只是許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可能性,在虛擬空間中,還有別的可能性,虛擬使現實中的不可能在虛擬空間中復活、再生、創造發展,從而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在信息科學技術影響下,虛擬時代、數字時代已經到來.

(3)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思維方式是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按一定結構、方法和程序把思維諸要素結合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思維運行樣式。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中介系統三者社會歷史地結合,構成特定時代的思維方式。在大機器生產為主的工業社會,思維主體以個人為主、以人腦為主,恩維客體受思維主體及社會關系的影響,主要以現實世界為主,思維中介主要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這標志著工業社會時人類的思維方式的發展狀況和水平。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后,思維主體則由個人為主發展到以群體為主,以人腦為主發展到以人一機系統為主,思維客體由現實性為主進入到虛擬為主,思維中介系統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轉變為網絡技術中介系統和信息技術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從而實現思維方式由現實性轉換到虛擬性思維。

(4)對教育方式的影響.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給教育方式帶來巨大影響,表現在:第一,教育投資的重心將由物質資源轉向信息資源。工業社會中,教育以消耗物質資源如校舍、桌椅、粉筆等維持,因此教育投資的重心主要是物質資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會,由于信息具有無損使用、無損分享、不可分削、公平性等特點,使其將取代自然資源、資金、人力等成為最重要的資源,投資的重心也將轉變為信息的開發上,因為信息產業是開發費用高、使用費用低的產品,其低康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開發的基礎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贛于信息資源,則其開發問題將制約網絡化教育發展,教育的投資由過去重在物質條件的擴充轉向信息資源的開發也成為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二,單一的“班級授課制”將為多樣化的網絡授課取代。“班級授課制這種曾大大提高過教育效率的教學組織形式將被信息技術打破,互聯網絡應用于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固定師生關系,使異地授課、網上學習成為可能。利用互聯網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資料,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使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人獲得必要知識成為可能;學生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網絡計算機終端設備便可上網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奠定了基礎。第三,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種媒體功能的優勢,通過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靈活性,調動學生多重感觀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5)對工作、生活方式的影響。

由于信息化建立了一個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網絡通訊系統,從而信息作為最有效、最有價值的資源,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第一,通過網絡體系,人類的觀念大大地流通、滲透、互相影響,這將有利于人們按照共同利益協調行為.第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工作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由以前的按時定點上班變為可以在家上班,通過網絡體系處理各種資料和信息。第三,人們的訪友、購物、會議、娛樂等許多事情都可能通過網絡進行;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還可能通過住網絡住宅、使用網絡冰箱、乘坐網絡汽車等,進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體驗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

總之,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發展以及由它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人類社會將進入信息時代。

3信息技術的發展是科技發展自然選擇的結果

2O世紀,人類取得了輝煌的科技成就。從量子理論、相對論的創立,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信息科學的誕生,到人類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的繪就,世界科技發生了深捌的革命,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梢灶A計,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的不斷突破,將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專家們認為,在下世紀初葉,數字化將成為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動力,集成電路將進入集成系統發展的新階段,密集波分復用通信系統的傳輸能力將極大提高,個人移動通信、因特網的技術和能力將成倍提高。我們應深刻認識信息技術的偉大力量,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的發展。

地球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人類要實現持續的發展,必須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上找到新的途徑。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夠將潛藏在物質運動中的巨大信息資源挖掘出來,加以利用.信息資源已經成為與物質資源同等重要的資源,其重要作用正在與日俱增。信息高速、廣泛傳送的特點,使世界形成了一個沒有邊界的信息空問。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電子商務、電子郵件、虛擬現實的發展,使人們的生產、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隨著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不斷推進,物質生產與知識生產相結合,硬件制造與軟件制造相結合,傳統經濟與信息網絡技術相結合,將形成推動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新網北京8月21日:國家主席在世界計算機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講話)。

4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運行方式的變革,是辯證統一、互動、協調發展的關系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方式的變革,也可能給社會帶來消極后果。社會方式的變革也會反作用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其向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二者是辯證統一、互動、協調發展的關系。

信息技術作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階段量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主要有以下社會作用:

(1)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它的發展和作用可以幫

助人類不斷創造出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信息技術在現階段,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量重要的戰略資源。

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

各國的信息網絡化水平目前還很不平衡。發達國家具有信息技術優勢,擁有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成為信息富國.發展中國家信息技術相對落后,不僅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在信息化方面也相對貧困。當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進一步擴大。這種狀況不改變,南北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世界經濟也難以健康發展。發達國家有義務在技術、資金和人才方面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它們的信息化進程。

(2)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可能帶來消極后果。因特網的迅猛發展,對世界經濟增長和各國人民加強交往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須看到,因特網上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問題:高科技犯罪率有所提升{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十分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濫;有些人有目的地不符合事實的信息,誤導人們對真實情況的認知;個人隱私、企業秘密難以保全,黑客攻擊甚至造成通信中斷、網絡癱瘓。為了促進因特網健康發展,我國主張制定國際因特網公約,共同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充分發揮因特網的積極作用。

(3)只有社會的變革,通過正確的政策和科學的管理,使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使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弱和避免在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中可能帶來的消極方面。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信息產業,正在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又面臨實現信息化的艱巨任務。我國的戰略是: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工業化的水準,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努力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