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患者護理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11:39:00
導語:化療患者護理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化療;血壓變化;護理對策
[關鍵詞]化療;血壓變化;護理對策
抗腫瘤藥物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對胃腸道及骨髓造血功能的影響特別為人們所關注,而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報道尚少。現將我院2006年42例化療患者的血壓變化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42例,年齡27歲~76歲,平均年齡49歲,年齡高峰為52歲~60歲,其中肺癌15例,食道癌21例,膀胱癌2例,乳腺癌4例。
1.2方法臨床所用化療藥物有順鉑、鉑爾定、卡鉑、環磷酰胺、5氟尿嘧啶、氨甲蝶呤、足葉乙甙、阿霉素及更生霉等以不同組合進行聯合化療,化療前后均用立式汞柱血壓計測右臂肱動脈血壓,其中于化療藥物給予后第15min、30min、45min、60min、2h、3h、4h時各測1次,以觀察血壓的變化情況。
2結果
42例中除了3例在化療前血壓偏高屬臨界性外,其余病例均無高血壓,其中有1例血壓偏低11.3/8kPa(1mmHg=0.133kPa)。
2.1收縮壓的變化42例中除3例外,其余39例均有不同程度收縮壓的下降。化療前收縮壓平均值為(16.5±2.0)kPa,化療過程中收縮壓降至最低點的平均值為(14±2.0)kPa,兩者之間差異有顯著意義(t=7.831,P<0.01)。以下降幅度最高值計算,下降幅度0.8kPa~7.76kPa,平均為2.53kPa,其中3例化療前血壓處于臨界狀態患者降壓最為明顯,平均為4kPa,在3例無收縮壓下降的病例中,1例原為血壓偏低的病例,另2例均為采用長春新堿、阿霉素及氮烯米胺聯合治療的病例。血壓降至最低點一般出現于化療藥物注射后3h~5h,以后逐漸回升,數小時后恢復至原水平附近。
2.2舒張壓的變化42例中除3例無明顯變化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化療前舒張壓平均值為(10.5±1.34)kPa,化療過程中舒張壓降至最低點的平均值為(8.8±1.15)kPa,兩者間差異有顯著性(t=8.118,P<0.01)。其中下降幅度0.667kPa~3.6kPa,平均降幅為1.6kPa,比收縮壓降低的幅度小,3例無明顯舒張壓變化的病例中,1例為原血壓偏低的病例,另外2例也為長春新堿聯合化療的病例,舒張壓下降至最低點一般出現在化療藥物給予后3h~5h
3討論
3.1化療藥物可引起腦細胞釋放5羥色胺這一神經遞質既可直接作用于第四腦室化學感受區,并激活延髓嘔吐中樞引起嘔吐[1]又可作用于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增強迷走神經作用,使心臟功能抑制、心輸出量降低、血壓下降[2,3]。
3.2化療藥物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有抑制作用有人發現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血漿皮質醇及醛固酮水平均顯著降低[4]。因此,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抑制也是化療時血壓下降的重要因素。
3.3長春新堿聯合化療本組有2例應用長春新堿聯合化療的病例,在給藥后均未出現明顯血壓下降,這現象尚未見類似報道,值得今后進一步積累病例進行研究。
4護理對策
4.1心血管疾病化療前應注意患者有否心血管疾病,特別是高血壓病,因為這些患者化療時血壓可能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因此,在化療過程中對這類患者尤應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各種反應,特別是心跳、脈搏及血壓的變化。
4.2預防血壓下降血壓下降通常出現于用藥后3h~5h,在此段時間內患者應注意臥床休息,以免因血壓過低發生意外。
4.3胃腸道反應對于化療有嚴重胃腸道反應的患者,可適當選用樞復寧針及康泉等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以減輕嘔吐及血壓波動。此外,化療時合并應用地塞米松等皮質激素藥物也可以減輕化療藥物對血壓的影響。
4.4化療時間有報道,夜間化療的毒副作用明顯輕于日間化療。因此,對于有心血管病、高血壓患者、年老體弱者以及對化療反應特別強烈者,可考慮改為夜間化療。
參考文獻:
[1]孫燕.內科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65.
[2]周紹慈,翁思琪,封茂滋.神經生理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70.
[3]北京藥學院基礎部針麻原理研究組生理組.中樞神經介質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398399.
[4]劉昌俊.腫瘤化療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J].腫瘤防治研究,1994,21:245.
[5]侯春霞,孫曉峰,王金華.不同時相化療毒副作用的對比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26.
- 上一篇:新生兒顱內出血護理論文
- 下一篇:流行性腮腺炎患兒護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