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衛生員的培訓現狀分析

時間:2022-07-17 10:33:23

導語:基層衛生員的培訓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衛生員的培訓現狀分析

1培訓工作的現狀及問題

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工作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培訓主題、主辦培訓機構、培訓經費等幾個方面。具體情況見表1。從表中可知,培訓主題主要以醫療業務(89人次)和公共衛生(66人次)為主;其次是健康保?。?8人次);傳染病(18人次)和儀器使用(11人次)等培訓相對較少。上級單位為主辦培訓機構的培訓人次較多,有184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76.0%;其次本單位培訓51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21.0%;其他培訓機構僅7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3.0%。培訓經費的主要來源是培訓單位(174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71.9%);由本單位出資的有55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22.7%;其他機構或個人出資的有13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5.4%。2010年255名基層衛生人員中有135名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僅120名基層衛生人員參加過培訓,培訓率僅為47.1%,共培訓了242人次。盡管社會各界和衛生系統對于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培訓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255名基層衛生人員中有52.9%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因此,大多數衛生人員覺得培訓次數不夠,需要增加培訓機會。見表2。從表中可知,目前的培訓工作已不能滿足西部民族地區多數基層衛生人員的需求,調查中僅3.1%的衛生人員認為培訓的次數較多,30.8%的衛生人員認為培訓次數合適,66.1%的衛生人員認為培訓的次數過少?;鶎有l生人員培訓的形式大致有短期培訓、進修、交流和研討會等形式。調查中發現,2010年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形式主要以短期培訓為主(203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83.9%);交流或研討會為輔(31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12.8%);進修很少,僅8人次,占培訓總人次的3.3%,從調查和訪談中得知,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以短期培訓為主。然而,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多數衛生人員不愿意接受當天來回的短期培訓,覺得當天來回培訓的效果不大,希望有更多的機會進行進修學習或進行時間稍長的系統培訓,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因此,需要根據培訓主題、培訓時間以及基層衛生人員的具體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來確定培訓的形式,避免培訓形式的單一,有助于提高基層衛生人員參加培訓工作的積極性,增強培訓效果。2.2.4培訓的障礙多樣調查中發現西部民族地區多數基層衛生人員在參加培訓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會遇見障礙,阻礙培訓工作的障礙不都是一樣的,主要障礙有培訓經費缺乏、分配名額不夠、工作太忙無法脫身等。見表3。從表中可知,31.4%的衛生人員認為培訓工作的主要障礙是培訓經費缺乏;25.5%的認為是工作太忙,脫不開身;22.4%的認為是培訓分配名額不夠;10.2%的認為是未收到培訓單位通知或錯過培訓時間;9.4%的認為單位無鼓勵的培訓制度;6.7%的認為是單位領導不支持等。此外,年齡和健康因素、家庭原因、本人無培訓意愿等也是培訓工作中存在的障礙。調查中有1人認為培訓會使工作能力降低,7人認為培訓后工作能力沒有變化,111人認為工作能力有一點提高,61人認為工作能力提高較大,25人認為培訓后對工作提高非常明顯,說明培訓對于提高基層絕大多數衛生人員(96.1%)的工作能力是有幫助的,需要進一步重視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工作。見表4。從訪談中得知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機構開展培訓工作面臨較大的風險,派去培訓后的基層衛生人員很有可能辭職去相對較好的單位工作。某縣疾控主任談到“外面進的人,不敢派出去培訓,擔心培訓完后就離開,留不住人,人才流失嚴重?!币虼?,需要相應的政策來完善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工作,留住基層衛生人員,減少人才流失。

2討論

在中等發達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職稱結構為卵型,即1︰3︰1[1],目前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職稱結構是塔尖太小,塔底太大,呈金字塔形。做好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工作不僅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還是提高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的重要方法。當前培訓經費缺乏、分配名額不夠、工作太忙無法脫身,培訓體系的不完善和當地的經濟文化交通等因素是西部民族地區基層培訓率較低,培訓形式單一,培訓主題單一,培訓后人員流失嚴重的重要原因。做好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訓經費的落實是豐富培訓形式和培訓主題的重要保障。為了解決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培訓經費短缺問題,可以采取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為輔的辦法。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爭取政府對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培訓的財政投入,落實具體數額。第二、衛生機構培訓經費需要在西部基層衛生人員教育經費中按規定的比例合理安排。第三、可依法建立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基金,參照人事保險制度的做法按人頭按比例抽取。此外,對基層衛生人員晉升職稱的培訓經費可采取政府、機構、個人共同分擔的辦法。最后,必須加強管理和監督保證經費落實到位。合格的基層衛生工作者不僅需要有扎實的醫學基本功和預防保健康復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還需要提高儀器操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2]。因此,培訓主題除公共衛生和醫療業務外,根據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具體需要,還可開展傳染病、健康保健、儀器使用及其他培訓內容。相關學者提出最受歡迎的培訓形式是外出培訓和進修[3],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則主要以當地短期培訓為主,建議根據培訓主題、培訓時間以及基層衛生人員的具體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來確定培訓的形式。重視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需要考慮地區差異,培訓政策適當向村、鄉鎮等傾斜,這可能需要領導或主辦培訓機構去基層調查后再做培訓,以增加培訓效果。目前,大多數基層醫生名義上是專科醫生,但實際工作中已履行了全科醫生的部分工作[4]。因此還需重視全科醫師的培養,完善基層衛生人員職稱評審標準,突出臨床技能考核,為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等。此外,基層衛生人員都要參加的培訓建議進行分批輪訓,提高培訓率,這樣不僅保證了機構的正常工作也保證了基層衛生人員參加培訓的機會,促進了西部民族地區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服務能力的提高。為改善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力的現狀,可通過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等途徑為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培養基層衛生人員。另外,還要加大基層民族衛生人員的培訓,考慮到民族文化的差異,民族地區由本族居民承擔醫療衛生工作才能更好的開展。通過就地選拔培訓是壯大基層民族衛生人員隊伍,提高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長期以來,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機構成為了淺資歷衛生人員的培訓基地,當培訓培養到一定階段,人員很難再留住。因此,制定人員培訓計劃時配套制定相對應的制約機制,以確保大力投入培訓出來的基層衛生人員能夠在西部民族地區實現一定價值的體現。3.5借鑒國際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的相關經驗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都在不斷開展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工作。因此,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工作的開展可根據具體情況借鑒一些國際成功的經驗。如澳大利亞采取了許多取得一定效果的培訓激勵政策:全科醫生到農村工作,或者是已經到農村工作的基層衛生人員需要提供技能,澳大利亞政府將提供一定的培訓補助經費;全科醫生當其在基層工作年滿3年就有資格獲得每年5萬元的補助[5]。越南將提供更多的培訓給來自基層農村以及偏遠省份的醫學生等。

本文作者:屈偉馬驍岳琳劉毅工作單位: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