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17 03:37:25

導語: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發展研究

摘要:敘事研究是教師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重要手段,是教師有效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重要方式。通過敘事研究的方法解析了個人知識管理的2個案例,透析了敘事研究在教師個人知識管理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個人知識管理;敘事研究;專業發展

在教育逐步走向信息化、科技化的今天,高校教師僅僅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而不具備對個人知識進行管理的前瞻意識和優良的能力,勢必會被“知識經濟”社會所淘汰。“生活在信息的海洋,卻又忍受著知識的饑渴”成為現在許多教師的真實寫照,面對龐大而又應接不暇的信息,廣大高校教師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學生發展的教師知識管理,利用信息技術對紛繁復雜的教學信息進行組織和再加工,是教師回應全球化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的策略之一。現在的“95后”教育對象是伴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其信息化技術水平有可能高于甚至反哺于教師,通過示范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技術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是適應信息社會的必然選擇[1]。

1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

按照知識表達的方式,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教師知識管理也包括顯性和隱性兩方面。教師知識管理就是教師運用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技術,持續有效地獲取、存儲和應用專業知識,也是對教師顯性和隱性知識與技能進行捕獲、交流、分享、轉化、整合、利用與創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再單純依靠口述或文字來傳授知識。如果高校教師能夠選擇更多的方式輔助教學,學生在學習方法和知識獲取上也會有更多的選擇,從而形成一種更加多元化、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2]。因此,教師將個人知識進行管理對自身專業發展和學生學習有著重要意義。

2敘事研究與個人知識管理

20世紀80年代,敘事研究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研究方式興起于西方,20世紀90年代開始應用于我國的教育研究中。敘事研究是教師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通過教育敘事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監控、分析和調整,有助于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經驗和技巧顯性化,更好地構建自己的實踐智慧和互相交流,促進教師更好地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進行敘事研究有很多好處。第一,有助于知識管理者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與思想,從而使自己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波蘭尼認為“經驗敘事能給緘默的個人知識賦予聲音”。隱性知識不像顯性知識那樣系統、嚴密,往往是零星的、主觀的,但卻是教師所感、所想瞬間的迸發。敘事研究表面上是敘事,但實際上是敘事者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反思和剖析,從而總結經驗,更好地指導接下來的行為,這一點與知識管理的目標不謀而合。第二,有助于知識管理者進一步提升主體意識,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近些年來,高校越來越提倡“研究型”教師。高校教師不應僅僅局限于學習他人的經驗或權威模式。個人知識管理提供給教師特別是高校教師去收集、整理、分享、反思和創新教師理念和教育行為的各種途徑。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敘事研究能夠進一步明確教師的主體責任,加強分享、反思和創新的環節,從而進一步形成具有自身風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第三,有助于知識的創新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師的智慧集中體現在教師個人實踐知識的能力上。教師教育知識的實踐能力是其豐富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實踐轉瞬即逝,不便于保存、反思、分享與創新,而對個人知識進行管理的敘事研究正是通過保存稍縱即逝的實踐,為反思、分享和創新提供進一步可能[3]。

3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敘事案例

通過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敘事研究,可以看到敘事研究也是一種實用的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工具,對提升教師個人專業成長和教學效果都有積極的作用。高校教師可以通過敘事研究反思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的幾個重要問題。【案例1】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最佳工具是什么?通過一個學期對學習通的使用,有效地利用學習通來組織課上課下的教學合作。使用學習通等知識管理工具,等同于建立個人專業能力發展電子檔案袋和知識庫,實現知識共享、交流與反思,記錄自我的點滴變化和在交流中發現他人教學實踐中的優點和自身的進步,激發教師進行實踐的動力和信心,不斷進行嘗試和反思,以便進一步提升。知識管理的工具較多。基于有效和便捷兩個原則,教師選擇了學習通和微信群相結合的方式作為知識管理的手段。通過學習通和微信群,師生之間可以共享相關資料,打破空間限制。學習通是跨時空的交流工具,是一種長期、穩定的知識管理和交流平臺,用于隱性知識的挖掘、存儲和共享。同時,學校通過超星公司引進學習通平臺,教師和學生都有接受相關培訓,具備使用學習通的基本技能。培訓結束后,教師在學習通中開設專題并組建網上學習小組,提前將相關的資料上傳至學習通,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求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發起旨在促進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升的活動。學生完成后上傳至學習通,既能保存又能隨時面向小組成員開放、查看和互動。更重要的是,學習通的資料可以以云盤的形式一直保存,通過教師這個紐帶,不同的小組之間與不同年級師范生之間可以通過留言的方式進行互動與交流,創設各種機會讓學生分享、交流、反思與創新自己的知識,讓大家參與談論,不斷地反思自己和同學的作品,總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給學生機會讓自己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深思之后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再保存和分享,從而更快、更好地促進整個團隊的提升。微信群主要用于即時分享、交流、反思與創新。讓大家參與討論,不斷地反思自己和同學的實踐表現,及時總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更快、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個人知識管理的工具比較豐富,有OneNote、Miki、博客、知識地圖等。雖然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選擇比較多,但是教師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才能更快上手。熟悉和學習使用知識管理工具的過程會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利于接下來大量工作的開展。有關學習通作為知識管理工具的文獻幾乎沒有,但學習通有著知識管理工具的幾大優勢。第一,系統性。學習通可以通過專題、課程、話題等不同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分享與傳遞。第二,個性化。教師可以根據所教學科的需求、自己的教學與研究愛好進行選擇,設置不同的專題,發起不同的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整理相應的材料。第三,聚合性和交互性。以任課教師為紐帶,既能把不同年級上過同課程的學生聯系起來,也能把相同研究方向或教學方向的教師聯系起來。師生通過網絡平臺聚集,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能隨時隨地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評論、討論和交流。第四,零成本。學習通中有海量的電子書籍、資料和文章,都可以進行收藏和分享。通過網絡平臺的知識管理,避免了紙張的浪費。當然,各種知識管理工具都有其明顯的優點,也存在一些弊端。相較于學習通,微信的及時性和交互性更強,能更有效地調動師生對某一特定話題交流與反思的積極性。因此,多種知識管理的工具結合使用也十分有必要。【案例2】個人知識管理中的難點是什么?在一年半的實踐過程中,最難的點是建立同事之間的學習共同體,組建學習團隊。長久以來,大家各自埋頭苦干,知識共享和交流的意識并不強。在實踐的過程中,盡管筆者積極努力邀請同課程和同研究方向的同事建立教學和學術上的交集,但收效甚微。相反,在自身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組建學習團隊,形成學習共同體更有成效。例如,在指導備戰教師資格證認定面試的6名學生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形成學習共同體的意識。因為目標一致、專業知識相通但各有優缺點,小組成員們在團隊學習過程中能互相學習與促進。組織、協調、督促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反思、評價、分享和創新的過程中,及時反饋和點撥小組成員的表現,從而促進小組成員教學實踐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收獲比教師一對一對進行輔導多得多。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感覺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積極性和參與度都很高。最終6名學生全部通過當年教師資格證認定面試。團隊是最基本的學習和工作單位,也是最具有創造力的學習共同體。通過組建擁有共同目標的學習團隊,取長補短,可以達到“1+1>2”的效果[4]。在團隊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觀摩、反思、評價自己和團隊其他成員的教學實踐,實現了自身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和增值。教師引導學生,特別是師范生學會對自身知識進行管理,從長遠來說有益于整個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終生學習的習慣,掌握終生學習的方法[5]。

4結束語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是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上快速成長的有力武器,而敘事研究又能幫助高校教師在個人知識管理摸索過程中更深入地挖掘與總結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的所得,從而促進個人知識管理更加有效、持久地進行。

參考文獻:

[1]李兵.近幾年我國教師知識管理系統的研究綜述[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66-69.

[2]劉丹,過仕明.教育知識管理國內研究述評及展望[J].教育與人才,2013(8):51-54.

[3]劉萬海.近二十年來國內外教育敘事研究回溯[J].中國教育學刊,2005(3):13-16,18.

[4]孫曉寧,儲節旺.國內個人知識管理研究述評與展望[J].情報科學,2015(2):146-153.

[5]王永衛,龐露露.國內高校知識管理研究綜述[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18):125-126.

作者:曾利霞 周雯 單位:懷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