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高新技術論文

時間:2022-12-19 11:08:45

導語:采油工程高新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采油工程高新技術論文

摘要:采油工程對于各種高新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采油工作效率和質量,有助于實現采油工作的智能化和科學化,從而從整體上提高采油水平。近年來多種高新技術被用于采油工程中,具體包括微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納米技術等。針對這些技術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并展望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高新技術;采油工程;應用;前景

1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現狀

1.1微生物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微生物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這一高新技術的優勢是很明顯的,能夠實現反復使用、易于操作,而且應用成本較低,這些優點使得微生物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不斷被擴大。微生物技術還具有一定環保作用,與化學試劑對比,微生物技術可以有效降低石油黏度,實現低滲透驅油,微生物可以減小對采油環境的污染,有助于保護地層環境,還有助于提高采集的原油的品質。1.2人工智能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采油工程不斷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近年來,各種人工智能技術在采油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利用互聯網、計算機等進行編程設計,然后利用相應的硬件進行實地操作。人工智能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提高采油操作的科學性和適應性,有助于在各種環境下順利開展采油操作。例如在計算機程序的控制下,運用機器人進行井下采油工作,就可以實現井下采集的可見和可操作。當前在采油過程中應用較廣的就是井下存儲測試,這種設備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設備的互相感應,實現傳感器的連接,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操作人員可以在計算機前完成實時監控和控制,并根據得到的數據設計最佳采油方案。1.3納米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納米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主要是使用新型納米物質完成驅油操作。當前采油工程中使用比較廣泛的納米材料是納米XD驅油膜。這種納米物質具有獨特優勢,其狀態為非膠束,因此更能滿足采油實際需要。這種納米材料由水溶液聚合物構成,其主要成分是生物酶、大分子、蛋白質等,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利用水作為介質,進而產生良好的靜電排斥效果。這一特性可以幫助采油工作人員在特定環境實施采油操作,因為納米材料可以降低石油分子之間、石油與巖石表面之間的黏附力,大大降低石油采集難度,有助于采油工作的順利開展。1.4熱超導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熱超導技術利用熱超導物質改變相關物質的熱阻,促使其熱阻接近零,為采油工作提供便利。在具體采油過程中,將特制的復合化學劑注入封閉導管,基于熱超導物質的特性,導管兩端出現受熱不均,這個過程中介質會發生相變,進而形成氣體分子狀物質,這個工程有助于促進原油在運輸管道內的傳遞,最終有效提高采油效率。

2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采油工程科學應用各種高新技術,能夠有效提高采油效率和原油質量,能夠滿足不同環境下的采油需要,有助于提高采油工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本文主要介紹了微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納米技術、熱超導技術等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不可否認,這些技術與傳統方法相比具有諸多優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高新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較多局限性。這主要表現為其應用范圍較小,難以大規模應用,無法從整體上提高采油效率和質量。但是,需要清醒認識到,高新技術具有傳統技術不具備的各種優勢,隨著研究深入,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會得到進一步深化,其應用效果也會得到有效提高,因此,高新技術在石油開采工程中的應用前景是光明的。相關研究人員要基于采油工程實際需要,針對高新技術的特點進行積極改進完善,不斷提高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效果,為有效提高采油效率起到積極作用。石油是一種礦石能源,無法再生,因此,針對石油的開采必須避免浪費,必須實現對石油資源的充分利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充分發揮石油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有效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3小結

當前采油工程對于高新技術的應用方興未艾,高新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采油效率、原油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介紹了當前在采油工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幾種高新技術,具體包括微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納米技術、熱超導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無疑有助于提高采油工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但是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后續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改進高新技術,促使其不斷滿足采油工程的具體需要。最終實現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油有效性,減少原油浪費,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等綜合性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于洪巖.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展望研究[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8,(7):257-258.

[2]高博.探析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現狀[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8,(5):287-288.

[3]肖偉.高新技術在采油工程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展望[J].化工設計通訊,2017,43(11):91-97.

作者:鄭洪濤 單位: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