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T型蓋梁的工藝設計與實踐

時間:2022-07-16 10:22:57

導語:倒T型蓋梁的工藝設計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倒T型蓋梁的工藝設計與實踐

隨著城市高架橋的大量修建,“⊥形蓋梁”作為高架橋的一種新型結構形式被廣泛選用,一些技術問題也隨之顯現,需要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研究解決。

1選擇倒T型梁的原因

高架橋選擇“⊥形蓋梁”是由高架橋的設計原則決定的。在滿足橋上車輛行駛和橋下車輛或行人通行空間的前提下,盡量減小高架橋建筑高度,以減少設計、施工技術難度與投資,是高架橋的首要設計原則之一。試想,若將蓋梁斷面設計成“T”形,如若保持橋下通行空間不變,只有增加高架橋建筑高度;如若保持高架橋建筑高度不變,只有壓縮橋下通行空間。鑒于這種情況,令蓋梁部分斷面分享箱梁所占據的空間,相對縮短其箱梁總體建筑長度規模,不失為一條佳徑,于是就形成了“⊥形蓋梁”,俗稱“倒T形蓋梁”(見圖1)。然而,“倒T形蓋梁”與“T形蓋梁”相比,不僅僅是形狀的變化,其施工難度明顯增加,其工藝技術應作精心的設計,方可實現設計意圖,確保結構技術性能。

2倒T型梁施工易出現的問題

倒T型鋼筋混凝土蓋梁,采用現場澆筑工藝施工,倘若按以往正T型鋼筋混凝土蓋梁工藝—“整模澆筑一期混凝土”,由于模板限制,振搗棒無法垂直插入,混凝土振搗密實難以實現,即使采用斜插振搗棒的方法,也依然會出現三角形振搗盲區(見圖2),這是因為蓋梁屬于配筋率很高的構件,密密麻麻的鋼筋會阻礙振搗棒的斜插效果,為此,混凝土的漏振就成了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3倒T型梁施工工藝設計

就模板而言,倒T型蓋梁與正T型蓋梁相比,因承重、外形沒有本質性變化,其模板設計、加工制作、支撐固定并不復雜,難度較??;可混凝土澆筑工藝則不同,如果對其混凝土振搗盲區認知不足,預防不利,則會直接影響其結構混凝土質量。因此,工藝論證的重點是混凝土澆筑工藝方案的優化。

3.1模板設計思路

因為蓋梁體積龐大,澆筑過程中混凝土壓力大,需要模板強度高、剛度大,選用鋼模板是比較穩妥的,可以設計成圖3所示的組合式,使用時按設計拼裝成一體。一般由承重底模、“1字形側模”和“L形側模”組成。其余設計方法及支撐方案與正T型蓋梁沒有本質性區別,可借鑒參考。

3.2混凝土澆筑工藝設計方案

3.2.1方案一論證

推薦方案一:模板一期整體支立,混凝土澆筑一期完成。避免混凝土振搗盲區出現空洞、氣泡、水流子等病害的技術措施是配制自流平、自密實、免振搗高性能混凝土,并配合附著式振搗器。自流平、自密實、免振搗高性能混凝土,多用于鋼管混凝土,效果確實不錯,但其前提是:在泵送壓力下混凝土自下而上緩緩充滿鋼管(模板),將氣流、游離水、浮漿頂推至出氣孔、排漿孔,排除鋼管(模板)體外。而倒T型蓋梁混凝土入模,則是自上而下,其混凝土混合料在靠自重坍落的過程中,極易于混凝土振搗盲區窩存氣體、游離水、浮漿,并很難將其徹底排出模外,致使混凝土構件形成空洞、水流子或氣泡,影響混凝土質量。此方案仍存質疑,故不可取。

3.2.2方案二論證

推薦方案二:模板一期整體支立,混凝土澆筑一期完成。避免混凝土振搗盲區出現空洞、氣泡、水流子等病害的技術措施是在其“L形側?!彼椒胖玫牟糠?,適當打一些“排氣孔”,以預防其氣流、游離水、浮漿窩存形成病害。此方案,確實可以起到避免混凝土振搗盲區出現空洞、氣泡、水流子等病害的效果,但是,容易形成兩點負面影響。一個是蓋梁混凝土外觀不良,會因為“排氣孔”的存在,而導致其外觀明顯的不平整;另一個是會因為“排氣孔”的存在,而導致其混凝土漿緊緊握裹其鋼模板,或造成拆模困難,或毀壞蓋梁混凝土表面。并且,仍然沒有徹底解決“混凝土澆筑盲區”振搗棒垂直插入振搗密實的問題,此方案亦存質疑,故不可取。

3.2.3方案三論證

推薦方案三之核心技術是:混凝土分兩期緊湊澆筑施工工藝。根據倒T型蓋梁的構造特征、混凝土澆筑性能和模板結構特點,倒T型蓋梁混凝土的澆筑采用兩期澆筑工藝(見圖4)。其步驟與技術要點如下:圖2倒T型蓋梁混凝土振搗盲區混凝土振搗盲區倒T型蓋梁圖3倒T型蓋梁模板構造示意圖¬!"#$%&’()*+,-./01234555567558$%&’9:;<=6555@ABCDEF!5>5!GH5!K9LM¬N/@ABL形側模1字形側模承重底模圖4倒T型蓋梁混凝土(1)準備。查驗墩柱質量,審核驗收資料;查驗分項工程開工報告批示意見;驗收模板、支承構件及預壓情況、地基強度與穩固情況。(2)按工藝設計要求,架設模板支撐體系。(3)支立承重底模,檢測底模標高與中線偏位情況并按設計文件調整至合格。(4)支立“1字形側?!?,澆筑一期混凝土,振搗棒可垂直插入各個部位,分層振搗至密實。(5)對“L形側?!彼椒胖貌糠郑椿炷烈黄跐仓駬v盲區部位),用木抹子找平、壓漿,清除多余水分及浮漿;鐵抹子壓光,檢測一期混凝土頂面標高(見圖4)。(6)支立“L形側模”,并用其模板支承體系負擔其模板重量,避免其一期混凝土因強度不足而變形。(7)澆筑二期混凝土前,將其一期混凝土與二期混凝土的結合面翻松(見圖4),以利于兩期混凝土融為一個結構整體。(8)確保在一期混凝土初凝前,支立“L形側模”,澆筑二期混凝土;振搗密實;木抹子找平、壓漿,鐵抹子壓光,檢測二期混凝土頂面標高與中線偏位情況。(9)整理施工原始記錄。照此方案施工,不僅從根本上徹底消除了“混凝土澆筑盲區”問題,確保了混凝土的振搗質量;而且,不會產生大的負面影響。但是需要特別強調:兩期混凝土“間隔時間”參數,要以材料試驗為基礎,經過反復實踐測試來確定,應用時嚴格按“水泥初凝時間=兩期混凝土間隔時間+30分鐘”控制,并采取其它有效保障措施,確保其二期混凝土澆筑時,一期混凝土仍未初凝,經振搗棒插入一期混凝土振搗后,兩期混凝土不分層,能形成一個結構整體。這就要求施工組織嚴密、準備充分,“L形側?!敝Я⒓皶r,各相關工序銜接緊湊。

3.2.4方案比較匯總

對上述三種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匯總于表1。由表1可知,推薦方案三,核心技術可操作性強,技術適應性缺陷容易克服,潛藏的負面效應小且容易預防,工藝繁瑣程度低,故確定為最優方案,建議采用。

4應用案例

滄州市黃河路高架橋,ZXK9+522.78~ZXK11+354.52,全長1831.74m;上部結構分別為連續箱梁、鋼混疊合梁和小箱梁結構;樁基采用鉆孔灌注樁,橋墩采用接柱架設倒T型鋼筋混凝土預應力蓋梁。全橋共有倒T型蓋梁73個,均采用“混凝土分兩期緊湊澆筑施工工藝”,取得了混凝土內在質量優良、外在質量美觀的好效果。

作者:李友林 單位:滄州市交通運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