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發展思考

時間:2022-11-03 10:13:37

導語:機械工業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工業發展思考

1黨的十八大以來,機械工業取得重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機械工業在穩增長、調結構、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等指導方針指引下,取得重大成就。(1)生產實現持續穩定增長2016年全國機械工業企業由2012年的7.6萬家(指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發展到2016年的8.6萬家;資產規模由2012年的14.16萬億元增至2016年的21.1萬億元,增長49.05%;主營業務收入由2012年的17.99萬億元增至2016年的24.55萬億元,增長36.43%;利潤總額由2012年的1.23萬億元增至2016年的1.7萬億元,增長24.51%;出口總額由2012年的3506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3747.7億美元,增長17.86%,實現貿易順差由2012年的539.89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1202.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適應能力不斷增強主要表現為與農業、民生、消費、節能、環保相關的產品或行業增長較快,如新能源汽車2016年銷售50.7萬輛,比2016年增長53%,小轎車、小客車、輕型越野車、拖拉機、物流倉儲用電動叉車、智能電表、包裝食品加工機械、大氣污染防冶設備,水質污染防治設備,固體廢物處理設備,嗓音與振動控制設備,以及工業用電除塵器等環保機械等發展都較快。(3)實施創新戰略取得顯著成果26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10公斤/秒喂入量谷物聯合收割機以及棉花、番茄、花生等經濟作物收獲機械填補了國內空白;大型核電、水電、火電、風電設備、特高壓交直流及柔性直流輸變電設備、油氣長輸管線關鍵裝備、大型煤化工關鍵設備等高端裝備自主研發取得突破;600MW超臨界和1000MW超超臨界煤電機組研制成功,投入運行并形成產業化;高精度數控齒輪磨床、多軸控制精密重型機床、數控沖壓生產線等高檔數控機床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柔性多關節機器人、雙臂協作機器人研制開發取得成果;長期受制于進口的流程工業用自動化控制系統(DCS)國產化取得成效。超大型船用曲軸、高壓直流斷路器、高壓絕緣套管、變壓器出線裝置、大型電站鍛件等一批長期依賴進口的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工作取得進展。

2創新驅動,推進機械工業發展

(1)認真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對機械工業的要求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對機械工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特別要關注四個方面:1)開發適應各種耕作條件的先進農業機械建設500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左右的示范縣;2)研制高檔數控機床,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和軍用機器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商用;3)建設高效智能電力系統。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開工建設常規水電6000萬千瓦,核電運行裝機容量2020年達到5800萬千瓦(2015年底核電裝機容量2605萬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1.8%),在建核電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4)全國新能源汽車到2020年累計產銷量達到500萬輛(2016年銷售50.7萬輛)。(2)實施《中國制造2025》,積極發展智能制造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苗圩部長在2017年5月發表的《培育新生態,推動智能制造縱深發展》的文章中指出:智能制造是培育全球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關鍵。《中國制造2025》已經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抓住智能制造這個核心必將會對深化制造業和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夯實實體經濟的根基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根據機械工業實際情況,當前要關注以下重點:1)堅持創新驅動,積極推進產學研用聯合創新,突破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裝備、智能傳感器和自動化控制裝備等關鍵技術裝備。工信部計劃到2020年探索建立15個左右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其中包括若干個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創新中心。重點是探索解決關鍵共性技術。同時要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市場導向。2)重視對傳統機械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努力打造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工信部從2015年起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已取得明顯效果,還制定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對智能制造進行支持。3)要突破一批高端裝備短板,特別是長期依賴進口的關鍵設備和零部件。同時,要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開發和推廣應用。4)推進機械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推動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總結推廣一些企業開展制造業服務化的成功經驗,不斷提高服務化水平。

3從進口機械設備中尋求發展重點

近幾年來,我國每年進口機械設備3000億美元左右,規模較大。進口機械設備是國內用戶實實在在的需求,也是突出反映了我國產品與進口設備存在的差距。據海關統計,近幾年進口量較多或技術含量高的機械設備主要有:大馬力拖拉機、挖掘機和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集散型控制系統、關鍵精密測試儀、高檔印刷機械、高檔數控機床,尤其是高檔加工中心、激光加工機床、增材制造(3D打印)加工機床、數控裝置和關鍵功能部件,焊接、噴漆等工業機器人,超臨界、超超臨界和循環流化床等發電設備的關鍵零部件,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的關鍵部件,智能電網的關鍵設備,高性能液壓件與氣動元件、高速精密軸承、高速精密齒輪和變頻調速裝置等基礎部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輕型越野車、汽車關鍵零部件,汽油發動機及其關鍵零部件等。需要特別引起關注的,是燃汽輪機進口高速增長,2016年5000kW及以下的進口190臺、1.19億美元,金額比2015年增長三倍多;5000kW以上的進口48臺、4.75億美元,金額比2015年增長四倍多。

總之,要對進口設備進行仔細分析,從中選擇進口量大、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并考慮適應用戶個性化、專用化要求等因素,從本企業的條件出發,研制攻關,不斷創新,逐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加快發展。

作者:鄭國偉 單位:中機聯專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