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工業企業創新發展的路徑

時間:2022-04-20 05:28:17

導語:新常態下工業企業創新發展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常態下工業企業創新發展的路徑

摘要: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工業企業到了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企業的產業結構和發展路徑正發生越來越大的變化。本文就探究新常態背景下工業企業創新發展路徑,通過分析,為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路徑提供幫助,使工業企業能在新常態背景下有更好地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新常態背景;工業企業;創新發展;路徑

新常態的背景下,工業企業正面臨改革創新的轉型影響。在目前經濟發展中,工業企業轉型的相關制度、技術以及生產結構還達不到新常態背景的發展,嚴重阻礙了工業企業創新發展的腳步。企業的生產技術低下,產業效益不高,技術創新變化不足,這些落后的現象都影響著工業企業在新常態背景下的創新發展[1]。因此,對工業企業在新常態背景下遇到的機遇和挑戰進行探究,對促進工業企業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有重要意義。

一、新常態背景的意義

經濟體制改革要求保持經濟結構的持續穩定發展,堅持走工業化道路,在工業化發展下側重加強實體經濟發展和創新。需要工業企業在經濟結構的調整下轉變傳統的經濟理論和傳統發展模式,將工業企業的內部結構以及資源配置進行調整和改良。需要工業企業在新經濟發展中,注重生產力的發展,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促使工業企業的生產具有活力,提升工業企業的生產動力,完善工業企業經濟的制度。在相關政策和市場經濟的變化下,還為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有效解決工業企業的產業結構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發展,將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進行轉移,推動工業企業內部的生產力發展,促使工業企業在產能過剩問題上得到有效的解決,為轉移過剩產能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還推動了工業企業之間的投資與合作,讓工業企業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總之在新常態背景下,為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需要工業企業抓住機遇,面對挑戰,對推動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有重要的影響[2]。

二、在新常態背景下工業企業創新發展的問題

(一)國際市場的變化。隨著新常態背景的發展下,國際市場也在不斷發生轉變,使工業企業面向國際的發展越來越困難。發達國家推行的工業振興戰略,導致國外的工業產能重獲活力,影響了我國工業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還有發達國家對高端產業的壟斷和回流,讓我國的工業企業的生產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和影響。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工業企業的產能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傳統的制造業已經不再滿足我國的生產需求,所以在逐漸喪失土地和廉價勞動力優勢的情況下,我國生產成本的提高,也造成外資的投資規模和速度變小變緩,甚至不再投資,再加上發達國家的工業振興戰略,嚴重影響了我國工業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分配地位[3]。(二)工業企業發展的落后。在新常態背景下,工業企業需面臨產業轉型、產能轉移的創新和發展,因此,勞動密集型的工業企業的轉型、機械設備的升級和改良、勞動力過剩、產能過剩等都對工業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從發展方式上,我國大部分工業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制造業等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落后產業,缺少高新技術企業。從發展速度上,工業企業的發展變緩,不再是高增長的發展速度,主要是當經濟體量達到一定程度,市場需求面向高技術時,低能、低產的工業企業不再成為發展主導產業,發展速度就會下降。另外市場制度和機制的落后,讓工業發展不能符合現代市場的需求,不能引導工業企業走向新常態的發展中。企業不能及時調整發展方式、發展目標、發展速度,使得工業企業沒有自身的產業核心,沒有核心技術,導致企業生產沒有驅動力[4]。同時,沒有高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讓企業在生產發展中沒有產業的創新,讓生產技術一直處于落后狀態,從而嚴重影響工業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讓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處于劣勢地位,難以成為技術強國。(三)工業企業債務現象嚴重。新常態背景下,對外貿易對工業企業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影響了工業企業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在國際貿易往來中存在貿易壁壘,對我國工業企業對外貿易產生阻礙作用。大量的傳統工業在產能過剩下,無法利用對外貿易將產品銷售出去,這就導致工業企業容易受到經濟變化的影響。加上一些國外投資方的撤資和不信用交易,加大了企業的負債幅度,還有國內的稅收負重同樣造成企業發展成本過高,導致企業債務加重[5]。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工業企業在運營成本上就會縮減開支,導致企業畸形成長,嚴重者還會導致破產。債務的加大,讓企業沒有能力和實力應對產業轉型的風險,更不用說對生產設備的引進和創新。嚴重阻礙了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讓工業企業無法發揮全部實力。

三、新常態背景下工業企業創新發展的措施

(一)積極響應政府政策的號召。工業企業要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號召,堅持遵循實體經濟的發展和實體經濟的創新,在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稅收返還”“免稅”等政策的號召下,積極開展相關的政策理論認識和理解工作。加強認識工業化道路對生產方式和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對工業企業的工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進行深刻研究和深入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內容和形式切實落實到企業生產中。積極跟隨政府的號召,不能沉溺于我國現狀,要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下,樹立自主創新的信心,注重工業企業技術和管理的升級,擴大市場的質量和體量,為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發揮優勝劣汰的作用,能組建一支能與國外企業對抗的力量。另外,響應政府的號召還能讓企業在國外的市場競爭中更具有優勢,在改善進口和出口產品的發展上有促進作用,能更迅速地拓展國外市場。(二)加強技術創新水平。在積極完成產業轉型的過程中,要加強核心技術的掌握,提升技術的創新,成為一個有先進技術的工業企業。需要在企業轉型中加強技術的創新,要求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加強機械設備的引進和改良,對產業基礎弱的部位加強管理,重視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注重產能的質量,讓工業企業在產業轉型中牢牢占據主體地位,避免在提高技術創新水平時喪失對主產業的把控。要求工業企業在創新發展的專業領域上集中轉型或者進行多元化運營,實現質量創新的工業企業[6]。還要注意培養高技術人才,提升工業企業生產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素質教育,讓工業企業的人才結構更加完善。構建一支高技術、高素質的人才團隊,對加速提升生產技術,提升創新技術的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高素質人才在工業企業的機械自動化生產中的優勢在于對高科技技術的掌握和創新生產技術有促進作用,對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有推動作用。(三)調整產業結構的平衡。工業企業想在新常態的背景下發展,就需要保持經濟穩定發展,需要對新形勢下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摒棄落后的產業結構,對落后的技術進行改良,對生產勞動力進行優化,做到在新常態下符合企業生產發展的產業平衡結構。工業企業要對內部的工業生產進行改革和創新,優化產品結構,淘汰傳統的產品,在產品上加以創新,重新找到產業的主導地位,有利于提升工業企業的競爭力。通過開展國內外的交流討論會,再對工業企業產業結構的轉型進行調整,能提升工業企業的國際綜合競爭力。(四)重視高端發展的目標。在工業企業強大的市場中,要找準工業企業的發展目標。通過政府的政策指導和行政手段制定工業企業的發展目標,重視高端發展,對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政府的稅收調整,利用優惠資金或提供的創新資金,對落后技術進行改造和創新,使生產技術能夠符合制定的生產目標。重視高端發展給工業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讓高端發展目標促進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建立工業企業在市場中的領導地位。高端發展的目標還能使工業企業實現企業的升級和技術創新,讓工業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生產質量中,而不是生產速度的提升,滿足工業市場的需求,開拓市場的國際發展[7]。(五)加強工業企業管理。工業化發展極其復雜,工業生產的環節聯系更是十分重要,工業企業的管理如果很松散就會造成生產質量低下,生產效率降低,生產人員對工作極其不負責,造成工業市場混亂。因此,嚴格控制工業企業的管理制度乃加強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制定生產要素的管理制度,促進生產要素科學合理的配置,讓產品在生產流程中符合質量規定,提升生產效率。其次制定工業企業管理制度,提高市場準入制,加強保護工業市場的秩序,淘汰不符合標準、不符合規范的工業企業,加強對工業企業的整合及規劃,為更好的實現工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優質發展提供幫助。

四、結語

在新常態下,工業企業的發展路徑需要創新和改革。在工業發展變緩,工業市場競爭激烈、工業產業落后等的情況下,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相關經濟支持,還需要工業企業完成內部的產業轉型、產品升級,更要優化產業結構、制定管理模式。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為了符合現代生產需求都需要做出改變,因此,工業企業的創新發展要自力更生,樹立技術創新的信心,制定創新目標,爭取在創新發展的路上獲得更高的效益。

【參考文獻】

[1]熊芙蓉.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轉型發展路徑[A].經濟視野(經濟管理),2017(1):40.

[2]柴敏捷.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制造業PMI的趨勢分析[J].市場論壇,2015(4):16-18.

[3]黃雪寧.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發展的路徑分析[J].前沿理論(中國市場),2018(11):14-15.

[4]葉菲菲.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實體經濟工業化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產業經濟,2018(1):7-9.

[5]梁勝利.基于經濟新常態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學學報,2017(15):99-101.

[6]胡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十二五”成效與“十三五”發展對策[J].經濟縱橫,2016(10):18-21.

[7]孫愛珍.轉型視角下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考察[J].經貿實踐,2016(19):8-10.

作者:李菊 單位:紅河州地方統計調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