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論文

時間:2022-04-09 10:01:04

導語: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論文

1引言

隨著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和氣候危機等問題的日益嚴峻,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應對這些問題的首要選擇。目前,中國的名義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來自國際社會的減排壓力越來越大。裝備制造企業是工業化進程的主導部分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它的高能源需求和高能源消耗極大地阻礙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據統計,我國裝備制造業能源消耗量占工業用能源和行業總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均超過一半,遠遠超過交通、民用和商業用能源的消耗量。低碳時代的到來必定會使裝備制造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環境限制,如何應對低碳經濟帶來的挑戰已成為裝備制造企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Magat最早指出技術創新是企業在解決環保問題的同時保持經濟績效的重要手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能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以最小的成本解決環境問題,還可以通過開發新產品、改進生產過程等技術創新行為來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率。技術創新行為與知識積累、信息共享等企業創新個體的行為密切相關,這些創新個體的行為正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源泉,因此,系統研究技術創新行為的影響因素對促進裝備制造企業在低碳經濟中不斷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技術創新作為一種能夠實現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雙贏”的戰略選擇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已經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問題,主要集中于其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和技術創新效率評價)等方面。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發現,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產業層面上的,對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研究的文獻較少,而且鮮有以低碳經濟為情境對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展開的研究。目前,學術界大致從三個角度來界定技術創新行為。第一種角度是從組織的角度對企業技術創新行為進行定義,把企業看成是一個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整體,認為技術創新行為是由人參與并控制的,包括決策、計劃、實施、績效評價等多個階段的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種角度是從系統的角度,把企業看成是外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認為技術創新行為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系統,它是由企業內外部環境要素共同決定的,是內部要素與外部環境等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緊密性、動態性和開放性。第三種角度是從社會網絡的角度,把企業看成是社會網絡中的一個個體,認為技術創新行為是一種存在于社會網絡結構中的技術行為和社會行為,它會受到經濟網絡和社會網絡等多個網絡的綜合影響。綜合上述觀點,本文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是管理者和員工為了尋找、開發和執行新技術、新流程、新技巧或新產品等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這些活動受到企業內在本質和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結合計劃行為理論,分析在低碳情境下影響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因素,提出理論假設,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為指導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在低碳情境下實施技術創新行為提供依據。

2研究設計

2.1理論基礎

計劃行為理論(TPB)是在理性行為理論(TRA)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最大的特點是在TRA的基礎上引入知覺行為控制這一概念。根據TPB,行為受到行為意愿和控制因素的影響,其中控制因素包括內在因素(如能力、情感等)和外在因素(如狀態、環境等);而行為意愿又受到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這三個因素的影響;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又受到個人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一個裝備制造企業是由投資者、管理者、研發人員、技術人員和生產人員等不同個體所組成的具有行為能力的主體,它具有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并在溝通交流中獲取信息、積累知識、不斷改變自身行為方式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企業在溝通交流、獲取知識信息和適應環境等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整體行為模式,這種整體行為模式不能從個體行為推測出來,但可以用相關的人、群體等行為主體的行為或變化程度來表示。低碳情境下的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是企業創新主體如研發人員基于環境分析而做出的各種技術創新活動的總和。因此,用計劃行為理論研究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基本遵循計劃行為理論,技術創新意愿是指在低碳情境下個體愿意實施技術創新行為的動機和愿望強度,行為態度是指創新主體對企業在低碳情境下實施技術創新行為所持的正面或負面評價的程度,主觀規范是指創新主體所感知的政府規范、社會環境和組織內部環境等影響力,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創新主體感知的在低碳情境下實施技術創新行為的難易程度。

2.2研究假設

本文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擬對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進行研究,構念出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得出以下假設。

2.2.1技術創新意愿與技術創新行為

遵循TPB理論,行為意愿是態度到行為的連接橋梁,它是行為主體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態度、準則、可控性和動機的主觀表達,反映行為主體為從事某項行為而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是決定行為是否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創新意愿是用來衡量企業是否進行技術創新的主觀因素,反映了個體對引進新技術、研制新產品和改進生產流程等技術創新行為的接受程度,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越強,采取技術創新行為的態度就越積極,就越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點、新事物,技術創新活動就會越多,更傾向于通過技術創新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提出假設:H1:技術創新意愿對技術創新行為存在正向影響。

2.2.2技術創新態度與技術創新意愿

遵循Bandura的觀點,態度是主體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行為的中介變量,具有較高的主觀性和可變性;行為主體和外界環境是態度的直接影響變量,揭示了態度產生的原因,因此,用行為主體(如企業家)和外界環境因素(如市場競爭狀況和企業間合作情況)作為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態度的變量。企業家作為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最高決策者,其認知風格會直接影響其對技術創新的態度,進而影響企業對采取技術創新行為的愿望程度。適度的競爭壓力和良好的合作關系能夠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是企業對技術創新產生正面評價的動因。因此,本文用企業家認知因素以及合作和競爭因素來衡量技術創新態度。Philip認為個人因素特點是決定企業家是否進行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例如具有高學歷和自信心的企業家會更愿意采取技術創新行為。JintongTang等指出企業家的敏銳程度、成功欲望和風險偏好等認知因素的不同會導致企業家具有不同的技術創新意愿。Pia等認為一些認知變量如企業家對新技術的敏銳程度、對挫折失敗的畏懼程度以及對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是企業技術創新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Brust等的研究表明,企業家價值觀、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質對企業低碳技術創新意愿的產生有重要影響作用。另外,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可以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意愿的形成,企業通過與外界的合作交流和資源共享,獲得企業內部欠缺的、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補充作用的信息、知識等資源,促進知識轉移合作效應和新技術、新產品的產生。Li等指出競爭的不斷加劇會導致企業現有技術或者產品無法在將來為企業帶來收益,從而產生創新壓力,這種壓力的累積會使企業認為只有通過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來獲得更大的利益和保持競爭優勢,進而轉化成創新的愿望。Maria等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企業間的適度競爭和合作關系對技術創新意愿的產生和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提出以下假設:H2:技術創新態度影響技術創新意愿,進而影響技術創新行為。H2a:企業家認知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2b:合作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2c:競爭因素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

2.2.3主觀規范與技術創新意愿

遵循Ajzen和Madden的觀點,主觀規范是個體對來自他人的“社會壓力”的認知。針對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其社會壓力主要來自于企業外部的個體(如政府)對技術創新行為的約束和企業內部執行技術創新行為的原則(如組織文化)。本文用政府低碳約束和組織文化來衡量主觀規范。在低碳情境下,政府制定的關于低碳的政策目標和法律法規對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會產生重要的影響。Porter等指出環境規制能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Lanjouw等運用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面板數據分析了環境管制和技術創新的關系,結果顯示環境管制的加強使企業產生強烈的內部驅動力,即創新意愿,從而刺激創新。許士春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在環境規制下會更加傾向于尋求創新機會,提升創新能力。組織文化同樣會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Robert指出組織文化的信念和規范對技術創新起到多方面的支撐作用,從而產生積極的創新愿望。Tesluk等認為共享的價值觀、信念和組織成員的預期行為等組織文化的基本要素對形成技術創新意愿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鄭海濤等認為創新型文化會加強企業中的創新個體(如研發人員)對技術創新的認同感,形成創新意識,不斷調整自我行為,增強各技術創新部門的凝聚力,促進進行長期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愿景的形成,最終產生一股推進技術創新的合力。提出以下假設:H3:主觀規范影響技術創新意愿,進而影響技術創新行為。H3a:政府低碳約束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H3b:組織文化對技術創新意愿存在正向影響。

2.2.4知覺行為控制與技術創新意愿、技術創新行為

遵循TPB理論,知覺行為控制通過影響行為意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行為。它是個體對促進或阻礙所從事行為因素的感知,由控制信念和感知強度共同決定??刂菩拍钍莻€體對其所具有的能力、資源等因素的感知,感知強度是個體感知這些因素對行為的影響程度。由此可見,裝備制造企業即使有技術創新的意愿,但若缺乏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有關能力,則創新也只停留在動機階段,同樣會影響技術創新行為的發生。良好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成功技術創新的基礎。本文用“技術創新能力”來度量知覺行為控制。Gerard等通過對61家生產企業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創新意愿就越強,能夠支撐其在低碳情境下進行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的效果越顯著。Ernst等對美國的鋼鐵生產企業進行了考察,發現為清潔生產而采用新技術的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投入都較大,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

3實證分析

3.1問卷設計與修訂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來獲取本文的數據。經過文獻研究、專家訪談、問卷調查和問卷反饋等階段對問卷的內容、準確性等進行了多次修改,形成預測試問卷。在進行正式研究前,先取少量被試(n=50)對預測試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以進一步驗證變量設計的有效性和消除問項的歧義,檢驗合格后進行正式調研。使用Cronbach’sα系數對預測試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對預測試問卷的結構效度進行檢驗。小樣本的預測試問卷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后,刪除沒有通過信度和效度檢驗的指標,最終精簡為39個指標測度,形成正式調查問卷。

3.2問卷發放與回收

選取裝備制造企業為研究樣本,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并通過以下四種途徑來發放調查問卷:訪問EMBA和MBA學員;走訪調研企業;參加企業中高層行業會議;發送電子郵件。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16份,剔除無效問卷(企業所在行業不屬于裝備制造行業、數據缺失過多等問卷)29份,共獲取有效問卷287份,有效問卷率為71.75%。

3.3實證方法選擇

本文所建立的研究模型中,技術創新行為、技術創新意愿、企業家認知因素、合作因素、競爭因素、政府低碳約束、組織文化、投入能力、研發能力、生產能力等多個變量均屬于無法直接觀測的變量,通過調查問卷來間接測度這些變量會產生一定誤差;另外,上述變量還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如投入能力可以直接影響技術創新行為,同時也可能通過技術創新意愿間接影響技術創新行為。結構方程模型能夠同時處理多個因變量,并且允許自變量和因變量具有測量誤差,具有測量模型更有彈性的特點,因此,可以有效解決本文中的測量誤差以及多重共線性問題。本文采用AMOS16.0軟件進行結構方程建模,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其他的數據統計分析。

4研究結論和展望

宏觀方面。首先,設立低碳技術創新專項基金。對于資金不足但積極進行技術創新的為低碳經濟做出貢獻的企業給予資金和信貸支持。其次,建立環境補償和懲罰機制。對于應用清潔生產技術以及運用這種技術生產產品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補貼政策,適當減免環境稅和資源稅,對于資源耗費大或者排污超標的企業加收環境稅和資源稅。第三,規范低碳環境法律法規的執行手段。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的執行程序,提高環境執法的可操作性、規范性和透明度,杜絕被監督者、被執法者與監督者、執法者之間利益一致現象的出現。本文結論為提高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意愿來促進其技術創新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有益借鑒。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樣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增加樣本容量,獲取更準確的調查數據。其次,本文僅僅考慮了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的幾個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維度不夠全面。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將現有文獻中的某些常用變量(如社會資本、企業規模、企業慣例等)加入低碳情境下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行為影響因素研究模型,增加研究的全面性。

作者:徐建中曲小瑜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