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領技術創新加速消除瘧疾進程
時間:2022-09-26 10:33:11
導語:科技引領技術創新加速消除瘧疾進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江蘇省啟動消除瘧疾行動以來,在瘧疾流行病學、病原生物學和媒介生物學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科學研究,并建立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方法,這不僅為江蘇省消除瘧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阻斷了本地瘧疾的傳播,還為全國乃至全球消除瘧疾提供借鑒和技術支持。
[關鍵詞]瘧疾;消除;科學研究;驅動力;江蘇省
瘧疾曾在江蘇省廣泛流行。20世紀60、70年代江蘇省曾出現過兩次大范圍瘧疾暴發流行,發病高峰年發病人數曾超過1000萬,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1988年全省實現無本地感染惡性瘧病例,瘧疾年發病率首次降至1/萬以下;有效遏制了2000年前后部分地區出現的間日瘧疫情回升和小暴發;到2009年,全省本地感染瘧疾病例降至195例,年瘧疾發病率為0.026/萬。2010年全國啟動消除瘧疾行動后,江蘇省及時調整防控策略,將防控策略的核心從人群防治轉向每個病例和疫點的監測與干預;并針對消除瘧疾工作中傳染源的及時發現、來源判定和及時阻斷傳播等3個關鍵環節,在實踐中率先提出了消除瘧疾“1⁃3⁃7”工作規范。自全省2011年報告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后,至今已連續7年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報告。至2017年底,全省所有縣(市、區)和設區市均通過了消除瘧疾縣級考核和市級評估,2018年將迎來以省為單位的消除瘧疾評估。江蘇省消除瘧疾的歷程,充分展示了科研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在消除瘧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科學研判流行特征科學研判流行特征,及時調整防控策略
瘧疾由控制走向消除,隨著發病率的降低,瘧疾流行特征也會發生明顯變化。因此,江蘇省對進入消除階段后瘧疾流行特征進行了科學分析和準確研判,提出輸入性瘧疾是進入消除階段后江蘇省瘧疾防控的重點,并發現導致輸入性瘧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對外投資及出國務工人員的增加,從而針對輸入性瘧疾的疫情特征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消除瘧疾階段不僅是瘧疾防控目標的提升,而且意味著瘧疾防治策略的重大轉變,需要從以往傳統的群眾性防治運動到由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支撐的以消除傳染源為核心的技術轉變,其中監測與反應作為消除瘧疾階段的核心干預措施已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新的《2016-2030年全球瘧疾技術戰略》。WHO雖然就消除瘧疾策略和措施提出了部分指導性意見,但均較為宏觀。為此,江蘇省根據消除階段瘧疾流行病學特征和我國實際情況,以及消除階段瘧疾防控策略措施調整與轉變的迫切需要,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消除瘧疾監測與反應“1⁃3⁃7”工作規范,隨后在全國推廣,對消除階段的病例管理、疫點調查處置措施的實施提供了有效指導,推動了我國消除瘧疾進程,亦為其他國家實施消除瘧疾行動提供借鑒。目前,該策略已被WHO列入消除瘧疾技術指南。
2建立敏感檢測技術建立敏感檢測技術,完善病原監測網絡
消除瘧疾的關鍵是發現每一例可能的傳染源,予以及時治愈并阻斷可能的傳播。消除瘧疾階段除通過醫療機構的常規被動監測發現臨床瘧疾病例外,還需要加強主動病例偵查、病例追蹤調查等。傳統的顯微鏡鏡檢法對低原蟲密度感染者容易漏檢,這是我國消除瘧疾階段和消除后期監測的技術難點。江蘇省先后開展了復式PCR、熒光定量PCR和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18⁃19]等技術用于瘧原蟲檢測的研究,探索適用于消除階段瘧原蟲檢測的高敏感性新技術和新方法。此外,圍繞有望在基層推廣應用的新技術—瘧疾快速診斷試紙條(RDT),江蘇省開展了該產品用于輸入性卵形瘧檢測的效果評估,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KAP)現狀進行了調查,還探索了RDT使用與管理優化策略,從而為進一步推廣RDT技術的規范使用提供了實證依據。通過這些新技術、新策略和傳統檢測方法相結合,構建了一個更為敏感的病原監測網絡,為及時發現傳染源、鞏固消除瘧疾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3開展病原生物學研究開展病原生物學研究,揭示輸入性瘧原蟲生物學特征
進入消除瘧疾階段后,江蘇省絕大部分瘧疾病例為境外輸入。要制訂更具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必須了解輸入性瘧原蟲的生物學特性。為此,江蘇省建立了瘧疾生物樣本庫,這不僅為消除瘧疾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瘧疾相關研究提供了資源。在此基礎上,江蘇省在國際上率先對卵形瘧原蟲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還對間日瘧原蟲進行了基于微衛星標記的基因分型,并開展了間日瘧原蟲基因多態性和群體遺傳學研究。相關數據作為亞太消除瘧疾網絡(AsiaPacificMalariaEliminationNetwork,APMEN)間日瘧原蟲基因數據共享平臺(VivaxGEN)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間日瘧原蟲基因溯源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此外,通過境外輸入性病例開展抗瘧藥的敏感性監測,率先報道了惡性瘧原蟲對青蒿素抗性很可能已經在非洲獨立產生,并發現了可能與青蒿素抗性相關K13基因上的新突變位點(M579I),這是瘧原蟲青蒿素抗性研究的新突破。通過對非洲地區惡性瘧原蟲氯喹抗性基因的監測,發現在非洲地區氯喹停用后其抗性水平有下降的趨勢。這不僅為我國科學合理使用抗瘧藥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全球抗瘧藥政策的制訂提供了參考。
4開展媒介生物學研究開展媒介生物學研究,掌握本地傳瘧媒介特性
通過實施消除瘧疾行動,雖然江蘇省本地傳播的瘧疾病例實現了零報告,但傳瘧按蚊仍將長期存在。因此,江蘇省對本地傳瘧媒介的種群密度、消長規律等基本特性進行了長期監測,并對按蚊的生存影響因素及越冬機制等生物學特征開展系列研究;還重點針對我國中部地區的主要傳瘧媒介中華按蚊對間日瘧原蟲的敏感性進行了分析,對中華按蚊在我國中部地區的傳瘧作用進行了重新認定。另外,還對中華按蚊殺蟲劑抗性進行了系列研究,先后通過轉錄組分析技術對中華按蚊溴氰菊酯抗性的分子機理開展了研究,建立了新的中華按蚊殺蟲劑抗性相關基因檢測技術。這為瘧疾消除及消除后的媒介監測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強有力的工具。
5結語
江蘇省用實例證明,科技創新可以有力推動消除瘧疾進程。包括科技部在內的13個部委局聯合下發的《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通過國家科技計劃等渠道支持消除瘧疾中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組織跨學科的聯合攻關,研究瘧疾傳播動力學、瘧原蟲抗性監測、間日瘧根治以及開發新型有效的快速診斷試劑、病原追蹤溯源技術等”。《“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也提出,要開展“瘧疾病例追蹤溯源、檢測篩查、媒介和藥物抗性監測以及輸入性傳染源傳播風險評估等技術”的研究。因此,要如期實現和鞏固我國消除瘧疾的目標,必須持續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江蘇省相關瘧疾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我國消除瘧疾目標的實現,而且也可為全球消除瘧疾作出更大貢獻。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的中非合作“八大行動”中,瘧疾控制合作項目是第六項“實施健康衛生行動”重要內容,在峰會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2021年)》中明確提出“中方將繼續與非洲開展控制瘧疾項目,與國際社會共同推動全球瘧疾控制和消除目標”。因此,通過科技創新促進全球消除瘧疾進程,也將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周華云,曹俊,王偉明,等.江蘇省瘧疾流行與控制[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9,21(6):503⁃506.
[2]曹俊,周水森,周華云,等.中國瘧疾從控制走向消除—消除階段的目標策略和措施[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3,25(5):439⁃443.
[3]CaoJ,SturrockHJ,CotterC,etal.Communicatingandmonitor⁃ingsurveillanceandresponseactivitiesformalariaelimination:China's"1⁃3⁃7"strategy[J].PLoSMed,2014,11(5):e1001642.
[4]周華云,高琪,曹俊,等,江蘇省消除瘧疾歷程[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8,30(4):.
[5]高琪.我國消除瘧疾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1,23(4):347⁃349.
[6]LiuY,HsiangMS,ZhouH,etal.Malariainoverseaslaborersre⁃turningtoChina:ananalysisofimportedmalariainJiangsuProv⁃ince,2001⁃2011[J].MalarJ,2014,13:29.
[7]曹園園,王偉明,周華云,等.江蘇省2014⁃2016年境外輸入性瘧疾病例診斷情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8,39(2):218⁃221.
作者:湯林華
- 上一篇:虎頭鞋造型設計藝術分析
- 下一篇:“社區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