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及建議
時間:2022-05-13 09:51:07
導語: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陜西省制造業正在面臨產業結構從“重型化”向“輕型化”的轉變過渡時期,為了改變制造業生產方式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必須要積極提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建議從企業內外部“雙管齊下”,加強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優化綠色技術創新的融資、法治、政策環境,進一步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關鍵詞: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綠色制造;市場機制
環境保護與創新驅動是人類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務實行為,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相互作用也成為了新時代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陜西省制造業正努力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萬元產值能耗已經呈現出了遞減趨勢。要大力發展綠色制造體系和建設綠色制造項目就必須依靠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因此,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對陜西省實施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升級,以及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具有重大意義。
一、文獻回顧
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綠色技術創新的出發點。Burgelman和M.A.Maidigue(1988)最早從戰略管理角度定義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概念,即企業組織實施技術創新戰略的一系列構成要素的系統能力,包括可利用資源及分配、對行業發展的理解力、對技術發展的理解力、結構和文化條件、戰略管理能力。Braun和Wield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概括為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把對環境的污染損害降低到最小的技術和工藝。另外,國外學者還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綠色資源投入、環境管理規制、綠色消費需求、外商直接投資(FDI)等多重因素對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國內學者對于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概念的界定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涵蓋企業生產、管理等活動過程的綜合能力。如,張彥海認為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在生產產品過程中的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一種綜合優化能力;種孟楠認為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覆蓋綠色技術創新過程和結合綠色技術創新結果形成的研發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和營銷能力等。第二類是基于企業發展和戰略規劃的價值理念,廖奕和馬立華認為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把生態化理念引入到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過程;孫群英和曹玉昆指出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在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將綠色引入企業技術創新的全過程。對國內有關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和分析后發現,國內學者分別從企業內、外部兩個角度論述了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相關影響因素。一是內部因素,王鑫和馬眾研究指出企業經營者由于缺乏綠色技術創新意識,且綠色技術創新戰略選擇不當,導致資金雄厚的企業選擇了末端處理技術;朱晴艷和田啟波研究發現企業缺少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科技人才,還要承擔不小的風險,所以更愿意模仿國外的綠色技術或者直接購買。二是外部因素,具體體現為:汪明月、李穎明、張浩和王輝構建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基本要素模型,認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需要借助市場機制優化要素配置效率;劉章生、宋德勇、弓媛媛和羅傳建經過對28個制造行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庫的實證分析,得出政府資助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創新成本及風險,和提高行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結論。現階段,國內學者紛紛開始對我國制造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如王智超和王學軍選取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30家企業評價并聚類;林鷺航、陳若芳和徐淑云實證研究發現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同經濟發展的整體協同度偏低,而實現綠色技術創新將是制造業發展的長期戰略重點;田紅娜和孫欽琦選取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實證研究,明確了云模型評價法;韓軍輝和閆姍娜量化了制造業26個行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結果表明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對制造業價值鏈攀升的影響凸顯。
二、陜西省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發展分析
近年來,陜西省立足制造強省建設,著力打造航空航天與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現代化工、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等六大支柱產業。2016年,陜西省出臺《〈中國制造2025〉陜西實施意見》。意見要求聚焦綠色制造,實現制造業可持續發展。隨后,陜西省編制完成了《陜西省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方案(2016~2020年)》和《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年)》,推行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2017年,陜西省制造業規模以上R&D人員達到63991人,占到全省的91.2%。其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的R&D人員數量最多,有16859人,其次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汽車制造業,分別有7020人和4866人。2018年,陜西省制造業平均每萬元工業總產值能源消耗量為0.28噸標準煤/萬元。2019年,陜西省制造業總產值為18907.23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重的70.96%。26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2個工業園區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園區、1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2020年8月,陜西省公布了第一批綠色制造企業(33戶)和園區(2個)名單。總體來看,陜西省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等原材料制造業能耗依然顯著,高端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制造業還未充分發揮能耗低、產業鏈長的優勢,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升級任務仍迫在眉睫。陜西省制造業正在面臨產業結構從“重型化”向“輕型化”的轉變過渡時期,為了改變制造業生產方式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必須要積極提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突破一批綠色設計、綠色制造關鍵共性技術,實現企業在材料選擇、生產工藝、循環利用等核心業務的綠色轉型。
三、提升陜西省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對策建議
第一,企業是綠色制造的第一線,也是提升綠色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加強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綠色創新融資困難,原始創新積累薄弱,導致從源頭削弱了制造業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積極性。因此,在制造業的生產和管理過程中加大企業主動創新力度,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創新,以綠色創新促進綠色生產。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產品附加值低的行業企業,扶持低消耗、少污染、產品附加值高的行業企業,倒逼陜西制造企業不斷提高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在全省范圍內對制造企業開展綠色認證,以綠色認證提高產業化。通過稅收激勵提高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意愿,加強環境保護稅征管力度,提升征稅標準,增加減免優惠,把企業的綠色生產與經濟效益直接掛鉤,有效推動制造業綠色生產和綠色管理的發展模式。第二,綠色技術創新具有很強的外部性,需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優化綠色技術創新的融資、法治、政策環境,進一步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綠色技術創新具有較強的外部性特征,需要以強制性和約束性的法律法規為手段,引入市場機制來激發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只有營造出良好的綠色技術創新環境,才能進一步激發企業經營者主動提升綠色技術創新能力。落實對制造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專項資金支持,鼓勵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完善綠色技術創新的標準和評價,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示范,擴大綠色技術創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加大綠色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高綠色技術創新公共服務水平,深化“一帶一路”戰略的綠色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積極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綠色技術創新引領功能,培育綠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搭建綠色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作者:董虹
- 上一篇:體育教育專業認證問題與推進策略
- 下一篇:市容環境城管執法隊伍建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