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技術管理及主要經驗

時間:2022-10-24 05:10:07

導語:封山育林技術管理及主要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封山育林技術管理及主要經驗

本文根據多年封山育林經驗,總結出封山育林技術管理的具體措施,下文主要對具體技術進行闡述,希望對同行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1檢查驗收

為了達到封育一片,成林一片,收效一片,每年秋末冬初,當地林業部門應組織力量,按照封山育林計劃和承包合同,對當年計劃完成情況和按封育期限達到封育成林成效的面積進行檢查驗收,并寫出報告,逐級上報備查。檢查驗收內容主要包括:

1.1封山育林計劃完成情況檢查

檢查內容包括:封山育林的封育范圍、封育面積、類型、林種、樹種、林草生長情況、組織機構、承包合同、護林隊伍、鄉(或林場)規民約、林木保護和管護設施等方面的完成情況。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責成有關單位或個人及時予以糾正或解決。

1.2封山育林成林成效面積檢查

按封山育林計劃完成年限,對封山育林成林成效面積進行驗收,就是對已郁閉成林符合標準的,按有關規定,計算為有林面積,列入森林資源檔案。

1.3封山育林成林成效的標準

由于各地封育區立地條件、林種、樹種和封育類型不同,加上經驗總結不夠,目前還提不出一個全國性的標準。現將林業部三北防護林建設局擬訂的封山育林成林成效標準介紹于下,以供參考。①針葉樹平均每公頃1800株以上,且分布均勻;②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平均每公頃1650株以上,且分布均勻;③喬灌混交林平均每公頃2250株(叢)以上,且分布均勻;④灌木混交林平均每公頃2250株(叢)以上,且分布均勻;⑤草類植被覆蓋度不小于70%。

2觀測、記錄、總結規律

建立固定標準地觀測記載為了積累資料,檢驗成效,摸索規律,林業主管部門要在封育區范圍按不同類型設置每塊面積0.067~0.13公頃,呈長方形、正方形的固定標準地和對照區,在四周埋設水泥或木制號樁,每年進行1~2次的定期觀測記載。觀測內容包括:主要樹種的平均高度、胸徑(地徑)、生長狀況、樹種和草類組成,平均每公頃株(叢)數,林木郁閉度(或草類覆蓋度),森林植被與鳥獸增減,土壤、水文變化等情況,以便從掌握資料中進一步分析和認識封山育林的客觀規律,從而更好地利用這些規律去改進和指導生產實踐。在設置固定標準地,做好觀測記載的同時,還應建立封山育林地區的技術檔案制度,將封育區封育前的自然概況(包括氣象、水文、土壤等),社會經濟狀況,封山育林規劃,年度計劃及每年完成情況,檢查驗收總結,生態、經濟效益和有關圖表資料,及時匯總整理,立案歸檔,定期保存,以便進行查考和從中總結經驗。

3封山育林主要經驗

封山育林的主要經驗多年以來,各地在封山育林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下幾點供封山育林工作中參考:

3.1認真制訂規劃,選好封育地點。為了做好這項工作,需由各縣(或林業局)林業部門,協助各鄉(或林場),村(或營林區)組織力量,在原有土地利用區劃基礎上,進行現場調查,制訂封山育林規劃,并且分別落實到山頭地塊。封山育林的地點應選擇殘林、疏林地和灌木、草類散布的山地,以及森林、草原的邊緣和中間空地,以便通過根株萌芽或天然下種,恢復林草植被。在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和風沙為害嚴重的地方,還應配合封山采取其他相應的生物或工程措施,為迅速恢復林草發展創造條件。

3.2加強政策引導,保護與利用并舉建立組織機構和制定規劃。在充分考慮當地山林權屬和群眾副業生產及開展多種經營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封山育林規劃,劃定封山范圍,明確權益以及封禁和開山的方法。因地制宜,靈活封育。在實施中,根據當地地理位置、勞動力、林分狀況以及群眾的實際需要,靈活采用“全封”“半封”“輪封”等不同模式。以封為主,封育結合。封是手段,育是目的。封的過程中,清除抑制幼樹生長發育的雜草、灌木;對疏林進行補植,對密林進行撫育間伐。封山后如發生大面積的病蟲害,也應及時進行防治。

作者:艾斯卡爾·艾山 單位:新疆博樂市青得里鎮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