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流變突變原理研究心理學的思考
時間:2022-04-14 11:05:28
導語:安全流變突變原理研究心理學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心理學的發展史是一部吸收融合新理論的發展史哲學是心理學的母體,哲學為心理學提供理論框架和指導思想,但哲學不能為心理學提供實證基礎。心理學擺脫哲學的附庸地位在于逐步采用了自然科學的觀察法和實驗法,最終逐步剝離哲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心理學究竟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亦或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從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科學開始,就爭論不休,各執一詞,直至目前心理學界也未達成共識?!按_定地說,心理學是一門介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科學、邊緣科學、交叉科學?!保?]可以說,心理學的發展史是一部不斷融合最新理論、汲取其他學科營養(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學科)來充實自身發展并不斷創新的歷史?;仡櫺睦韺W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各種新式理論均與心理學有淵源。新式理論應用于心理學,既擴大了新式理論的應用范圍,同時也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理論借鑒雖有瑕疵,仍不失為一項不錯的嘗試。如勒溫的場論就借鑒了物理學中“場”的相關概念,費希納對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覺進行數量化研究創建心理物理學,認知心理學就應用了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科學的相關理論。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者將混沌學、非線性科學的相關理論應用到心理學的研究,從不同側面詮釋心理學內容,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8-9]。(二)心理問題屬于廣義上的安全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對立統一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也始終存在著安全與危險這一對矛盾?!叭祟悇撛炀窈臀镔|財富的一切活動都在安全與危險的矛盾之中進行。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利用帶來了自然環境的變化和破壞;機電設備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各種機電事故;人在越來越復雜的環境中活動,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狀態都會發生較顯著的變化。當這些變化超出一定的閾限后,人的安全狀態便進入危險狀態。因此,各學科領域都存在安全科學的內容?!保?]心理問題是由于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并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當心理變化達到人的承受能力極限時便進入危險狀態。廣義上講,心理問題也是安全問題??梢赃@么認為,心理安全屬于大安全理論范疇的一個分支,心理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納入安全科學的研究范疇?;疽罁缦隆亩x上看,安全科學是研究事物發展過程的安全演化規律的科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心理的變化發展過程是事物發展的基本過程。從狀態概念上看,安全科學的狀態有安全、危險、事故等3個狀態,而心理狀態粗略講有健康、亞健康、病態等3個狀態。二者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存在某種對應關系。從基本觀點上看,安全科學認為事物的安全狀態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安全是相對的,不安全是絕對的;事物安全狀態的變化符合量變到質變的原理。心理學同樣認為人的心理處于變化之中,健康是相對的,不健康是絕對的;心理狀態也符合量變到質變的原理。(三)利用安全流變—突變理論闡釋心理變化過程的可行性安全流變—突變規律是事物安全演化的基本規律和本質規律,其哲學思想和方法能揭示安全科學的普遍性概念和規律,為安全科學研究提供方法論指導?!白匀豢茖W方法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既有必要,也有可能。”[10]安全科學的流變—突變理論是利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亦可適用于心理問題研究。有一種立場就主張心理學應該以現代自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注意現代自然科學對心理學的意義。同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世界具體有整體性和統一性。同時,心理學的發展史也已經表明,自然科學的相關理論早已被移植到心理學研究當中,并有力地推動心理學不斷向前發展。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安全科學已有的規律和理論來分析和闡釋心理問題是恰當的,也是可能的。
安全流變—突變理論對心理學的啟示
(一)心理變化過程的新詮釋人的心理過程是動態的變化發展過程,隨著主觀意愿和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心理變化過程一般都要經歷發生、發展、消亡等幾大階段。按照安全流變—突變理論,個體心理變化過程一般遵循OAF-BCD曲線(如圖2所示)。當心理問題出現時就需要及時輔導或者干預,以便最大程度上減輕心理疾病帶來的困擾。下面僅以實施個體心理干預為例進行解釋。圖2實施干預的心理問題流變—突變示意圖在實施干預前,心理變化過程的各階段分別為:OA—孕育階段;AB—發生階段;BC—發展階段;CD—結束階段;DE—后效階段。當實施第一次心理干預后,各階段變為:OA—孕育階段;AFGHK—發生階段(又分為AF、FG、GH、HK四個階段)。當實施第二次心理干預后,變化情況類似于第一次,變成曲線KLMNQ。當心理干預在F點作用后,原有的心理變化過程由OAFBCD變為OAFGHKIJ。經過干預后,心理損傷流變—突變過程發生了改變。FG段為心理損傷減速降低階段,個體心理狀況好轉。到達G點時,心理變化趨于平穩。進入GH段,即心理穩定發展階段。HI為心理損傷加速增加階段,I點為心理突變的預警點,此時如果不繼續采取措施,個體將進入IJ段,J為突變點,超過J點個體進入突變階段。以此類推,若個體干預發生在K點,流變—突變曲線將由OAFGHKIJ變成OAFGHKLMNQ。到達L點時,心理變化趨于平穩。進入LM段,即心理穩定發展階段。MQ為心理損傷加速增加階段,N點為心理突變的預警點,此時如果不繼續采取措施,個體將進入NQ階段,N為予警點,Q為突變點,超過Q點個體進入突變階段。當然,個體有自我修復能力,在沒有外界干預情況下,很多時候依然能自我修復。但依然可以用圖2進行解釋。如心理變化達到F點時,個體開始自我修復,依然會將曲線從OAFBCD變為OAFGHKIJ。(二)心理輔導或干預需要把握關鍵節點從圖2可以看出,對心理進行輔導或干預在不同的階段進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若每一次后續干預都在系統流變階段的話(如在AB段的F點,GHI段的K點),每一次都能延長個體安全流變的時限。所以,心理干預應該是持續的,不斷進行的,并不能期望依靠最開始的一次干預就能解決問題。后續干預的起始點是有選擇的,應該選擇在損傷量加速增加階段,最晚不能遲于預警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個體心理流變階段能夠盡量延長,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心理干預的作用。安全流變—突變理論作為普適性理論,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都有方法論意義。用安全流變—突變理論的角度來分析心理變化過程,能在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時的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進行相對嚴格的過程控制,為心理干預提供了指導。作為主觀的人的復雜性,決定了單單依靠某一個理論是難以準確、完整描述心理變化過程的。安全科學是一門新興科學,其自身也還在不斷發展、完善。利用安全流變—突變規律來詮釋心理發展變化過程還只是一種初步的探索,有些論述還不是很完善和充分。將安全理論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心理學研究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還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作者:朱正中工作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 上一篇:論外族因素對語言文字安全的影響
- 下一篇:論機電管理在煤礦安全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