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思考

時間:2022-11-12 08:36:29

導語: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思考

1為煤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1全國煤炭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全國煤炭產量35.2億t(2013年39.7億t),比1978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56%。40年累計生產煤炭693億t,占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74.3%。1985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煤炭生產大國,此后,煤炭產量占世界的比重逐年提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6%上升到目前的46%左右。1.2煤炭開局深度調整。2017年,晉陜蒙三省(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的66.8%,比1978年提高46.1個百分點;東部地區煤炭產量占9.4%,比1978年下降32.9個百分點。2017年,神東、陜北、晉北等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達到94.3%。1.3以煤為主、多元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1)煤炭生產結構優化。全國煤礦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8萬多處減少到2017年的7000處左右。建成了120萬t/a及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1200處左右,產量占全國的80%左右;建成了千萬噸級煤礦37處,產能6.3億t/a,在建和改擴建千萬噸級煤礦34處,產能4.4億t/a。(2)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2017年,全國年產超過2000萬t的企業達到27家,比1978年增加25家,煤炭產量占全國的59%;年產超1億t的企業發展到6家、產量占全國的30.5%。(3)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底,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權益裝機容量達到3億kW;占全國火電裝機的27.1%;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800萬t/a、800萬t/a、51億m3/a、270萬t/a;多數大型煤炭企業非煤產業產值超過60%,呈現出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1.4行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煤炭科技經歷了從跟蹤、模仿到部分領域并跑、領跑的轉變。煤炭科技創新體系持續完善和優化;煤炭資源開發、煤礦重大災害防治、煤炭高效轉化等基礎理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大功率采煤機、輸送機、大采高電液控制支架、物聯網、新型智能傳感器等關鍵技術攻關取得突破;煤機裝備制造能力進入世界前列,8.8m一次采全高綜采成套裝備全部實現國產化;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裝備、大型礦井建設、特厚煤層綜放開采、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煤炭深加工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7年,大型煤炭企業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97.8%,比1978年提高了65.3個百分點,原煤生產人員效率達到8.2t/工,是1978年的8.8倍;全行業共有25位專家學者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煤炭生產、科研與教育一線涌現出了一大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5煤礦建設能力躍升世界前列。凍結法立井施工深度達到1000m、斜井施工連續斜長達到800m;井筒最大凈直徑達到10.8m,掘進最大直徑達到15.5m;鉆井法鑿井深度達到660m。建成了陜北、大同、平朔、蒙東等一批億噸級礦區;建成了年人均生產效率達到或超過1萬t的大型現代化煤礦80多處。建成的補連塔煤礦,井型規模2800萬t/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礦;建成的哈爾烏素露天礦和寶日希勒露天礦,產能達到3500萬t/a;建成的安家嶺露天煤礦選煤廠,洗選能力達到1500萬t/a,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的70多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實現了地面一鍵啟動、井下有人巡視、無人值守。1.6煤炭市場化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1992年,徐州和棗莊兩個礦務局煤炭價格改革試點,拉開煤炭市場化改革的序幕;此后煤炭價格改革不斷深化,2013年,國家取消重點電煤合同,實現了電煤價格并軌;煉焦煤、動力煤期貨成功上市;2017年,建立了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有效防止煤炭價格大起大落,達到了煤炭供需雙方互利共贏、兩放心(需方對資源放心、供方對市場放心)的效果。煤炭價格指數體系不斷完善,市場合作機制更加健全,國內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市場配置煤炭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顯著增強。1.7生態文明礦區建設取得成效。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清潔生產機制全面建立,原煤洗選、“三廢”綜合利用能力大幅提高,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無煤柱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得到普遍推廣,煤炭深加工示范、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技術示范取得成功,煤炭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了以同煤塔山、神華寧東為代表的一批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以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和徐州賈汪區潘安湖為代表的國家近代工業博覽園和生態旅游示范區。2017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70.2%,比1978年提高53.5個百分點;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67.3%,提高40.3個百分點;礦井水利用率、瓦斯抽采利用率、土地復墾率分別達到72%、52.3%、48%。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風光更加秀美。1.8煤礦安全生產狀況實現了明顯好轉。國家高度重視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健全完善了煤礦安全監察體制機制,加強煤礦安全生產法治建設和基礎建設,促進了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實現了明顯好轉。全國煤礦事故死亡總人數由1978年的6001人減少到2017年的375人,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由9.713下降到0.106。1.9國際化發展邁上新臺階以首家中外合資安太堡露天煤礦建設為起點,煤炭行業國際化發展漸次展開。1988年,中煤建設首次走出國門承建摩洛哥杰拉達煤礦;1998年,兗州煤業在香港、紐約上市;2006年,中煤裝備公司首次向俄羅斯出口綜采放頂煤成套設備和技術;2008年,中國神華投資首個海外煤電項目神華國華印尼南蘇電廠;2012年,中煤科工承擔烏克蘭梅利尼科瓦煤礦現代化改造項目。近年來,江西中鼎國際承建阿爾及利亞奧蘭大學城項目;兗礦收購力拓聯合煤炭公司、開拓南美找礦市場;浙江能源與巴西煤電、煤制氣合作等取得成功;國家能源集團、徐礦集團、山東能源、陜煤化、盤江煤電集團等大型煤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煤炭行業國際化發展邁入新的境界。回顧煤炭行業改革開放的40年,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40年,是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40年;煤炭行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產業體系快速發展的跨越。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煤炭工業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支柱產業,還面臨著發展理念亟待更新,生產力水平發展不平衡,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在繼續深化改革中加以解決。

2認真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

高度重視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關心煤礦職工生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他指出,要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強調指出,我們正在壓縮煤炭比例,但國情還是以煤為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甚至從長遠來講,還是以煤為主的格局,只不過比例會下降,我們對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在寧夏考察期間,親臨神華寧煤400萬t/a煤炭間接液化示范工程現場,提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該項目建成投產后,又做出了重要批示;實地考察徐州賈汪潘安采煤塌陷區整治工程和撫順市采煤沉陷區避險搬遷安置情況,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發展中首先要解決好民生問題、保障好困難群眾生活。黨的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全面部署,今后一個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煤炭需求仍將保持適度增長。國家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促進脫困發展,行業平穩運行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行業發展基礎將更加堅實;以信息化、大數據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快速發展,為煤炭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站在新的起點上,煤炭行業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推進能源革命、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和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為主攻方向,著力推動煤炭產業技術升級、產品升級、質量升級、管理升級,培育新模式、發展新業態、提升新動能,實現煤炭上下游產業協同、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創新有機結合,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建設、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2.1建設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創新發展體系圍繞煤炭工業科技發展。“十三五”指導意見提出的重點任務,加強煤炭資源綜合開發、煤礦重大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煤炭高效轉化與清潔利用等基礎理論研究;加快煤礦巷道高效快速掘進與支護技術及裝備、千萬噸級煤炭綜采成套裝備研發,提升我國煤炭智能化開采水平;重點開展煤炭精細化重介質分選、高效干法選煤、高效超低污染燃煤鍋爐等技術攻關;深入推動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等現代煤化工工程示范和裝備研制,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重點開展采空區水害致災因素快速探測、掘進工作面遠距離超前探測技術與裝備研制,實現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采,推動煤炭產業技術升級。2.2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煤炭市場體系完善煤炭現貨市場,發展期貨市場;建立全國煤炭生產、供應、消費大數據平臺,健全煤炭應急保障機制;推動煤炭產運需企業間長期戰略合作;健全完善“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建立中長期合同監督、評價和考核機制;健全社會誠信機制,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2.3建立和完善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綠色發展體系。建立以生態環境承載力確定資源開發規模的評估機制,完善清潔生產機制,統籌推進采煤塌陷區生態保護和修復,以最小的生態擾動獲取最大的資源開發收益。鼓勵煤炭綠色開采、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等技術進步,鼓勵原煤全部洗選,向社會提供優質、潔凈、適用的商品煤。加大力度支持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改造、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煤炭深加工、民用散煤清潔化技術和低階煤分級分質技術發展。加強系統優化和集成,促進煤炭全產業鏈清潔高效利用,實現煤炭利用價值最大化,推動煤炭由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的戰略轉型。2.4建立煤炭行業高素質人力資源支撐體系。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健全行業高等教育、學歷教育、專業學習、崗位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一批行業創業創新服務體系和創新創業基地,加快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研發人才、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一批面向行業需求的煤機裝備制造業、煤炭深加工、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緊缺的工程技術類人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優化行業人才引進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和行業發展急需人才的引進力度,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形成行業人才高地,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2.5建立健全煤礦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保障體系。加大煤礦安全生產投入,加強煤礦安全基礎建設,推進安全科技進步,發展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優化系統、減頭、減面、減人,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修訂完善煤礦安全作業規程,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煤礦強制性塵肺病篩查、鑒定、治療制度,嚴格煤礦生產作業場所粉塵監管,加強職業病危害宣傳教育,全方位提高煤礦職業危害防治水平。2.6建立煤炭行業國際化發展的開放體系。堅持以“一帶一路”主要產煤國家為重點,支持煤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鼓勵企業到境外開展產能合作、專業化合作、技術服務,培育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優勢。加強與國際能源組織、煤炭和采礦界的對話與交流,構建煤炭國際貿易及技術信息交流平臺,探索與沿線國家企業、相關機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深化互信合作、促進互利共贏。以煤炭產能合作為契機,帶動我國煤機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產品。2.7健全和完善煤炭產業政策保障體系。完善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相關政策,深入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文件精神,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產能,推動結構優化調整、供需實現基本平衡、行業效益提升、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獨立工礦區分離移交。

作者:王顯政 單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