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填埋坑綜合治理工程方案設計

時間:2022-08-27 11:33:46

導語:污泥填埋坑綜合治理工程方案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污泥填埋坑綜合治理工程方案設計

摘要: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組分復雜,重金屬和有機物含量高,處理難度大,污泥填埋坑對周圍環境存在持續污染的風險。結合工程實例,闡述污泥填埋坑綜合治理技術方案,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垂直防滲;污泥固化/穩定化;噴射井點;堆載預壓

隨著我國城市化不斷深入和發展,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量越來越大,目前國內對污水廠污泥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協同處置、資源化利用等。由于污泥填埋成本低,大多數污水處理廠采取了“部分脫水后填埋”的方式處理污泥,全國各地存在數量眾多的污泥填埋坑。污泥自身具有含水率高、有機污染物濃度高、重金屬含量高等物理化學特性,如何科學地治理污泥填埋坑,一直是環境修復行業的難題。

1工程概況

某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填埋坑面積約16萬平方米,原為天然坑塘,底部及四周未做任何防滲處理,污泥最大深度16.5m,平均深度11m,淤泥總量約163萬立方米,污泥來源為污水處理廠污泥和印染工業污泥??觾任勰喽酁榱魉軤?,含水率分布在79.4%~90.7%之間,坑內垂直方向上各層污泥含水率差別不大。污泥夾雜部分建筑垃圾,有機質含量較高,力學性能極差,大型機械無法直接進場施工。經調查,污泥超標污染物為鉻、鋅、鈷、銻、釩、六價鉻、砷、氯仿、苯、氟化物、六氯苯、總石油烴(C10-C40)等。

2方案設計

根據巖土工程勘察和場地補充調查報告,構建場地概念模型,明確場地風險區域,結合場地實際條件,提出“風險管控+排水固接+生態復綠”的技術路線,篩選可行技術,制定出場地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污泥填埋坑周邊土壤與地下水均存在超標污染物,污染物種類多、遷移性強。為管控風險,防止污染物持續擴散影響周邊場地,參考相關技術導則、標準和規范,采用先阻隔、后治理的方式。具體方案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切斷污染源,阻止污染物隨地下水向周邊遷移擴散;(2)降低污泥含水率,加速污泥排水固結,減小填埋坑內污泥體積;(3)對表層污泥進行固化/穩定化,降低有機物含量,提高表層污泥承載力;(4)表層生態復綠,提升場地整體環境質量。2.1垂直防滲阻隔。根據場地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的要求,沿污泥填埋坑四周施工形成垂直的防滲帷幕,帷幕底部插入下部相對不透水的土層中2m,使污染源與外界環境隔絕,阻隔污染物進入周圍的土壤和水體,同時也防止四周地下水和地表水進入場地內,達到控制污染物擴散的目的。參考《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巖土工程技術規范》(CJJ176-2012)對垂直防滲帷幕厚度設計中的相關規定,可取垂直防滲帷幕外側邊界污染物濃度達到內側邊界的10%作為垂直防滲帷幕被擊穿的標準,污染物向下游的遷移距離和遷移深度也按10%相對濃度等勢線確定。場地環境綜合治理方案要求垂直防滲帷幕的設計使用年限為30a,故在擊穿判別驗算中,垂直防滲帷幕的擊穿時間應大于30a。當防滲帷幕滲透系數達到10-7cm/s量級,且帷幕底部插入到不透水層時,污染物在防滲帷幕內側的豎向滲流可忽略不計,污染物溶質在土體中形成近似一維水平向滲流和擴散。對于溶質在飽和工程材料中的一維遷移問題,當吸附達到平衡狀態時,則半無限空間內考慮對流、分子擴散、機械彌散和線性吸附的溶質遷移控制方程可表述為:(1)式中,Cr為土中孔隙液的溶質濃度;Dh為溶質遷移通過土的水動力彌散系數;vs為溶液在土孔隙中的平均流速;Rd為土吸附溶質的阻滯因子;t為溶質遷移時間;x為溶質遷移方向的距離。以上控制方程可采用《工業污染場地豎向阻隔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工行業標準)推薦的半無限空間一維對流-彌散解析解,對防滲帷幕外側污染物濃度進行計算。公式如下:(2)(3)式中,Ce為豎向阻隔屏障下游段滲出液中的目標污染物濃度;C0為滲入豎向阻隔屏障的污染物濃度;Ci為初始狀態下豎向阻隔屏障孔隙液中目標污染物濃度;L為屏障厚度;vs為污染液在屏障孔隙中的平均流速;k為屏障滲透系數;i為屏障兩側水力梯度;n為屏障孔隙率;Dh為目標污染物遷移通過豎向阻隔屏障的水動力彌散系數;Rd為豎向阻隔屏障吸附目標污染物的阻滯因子;t為設計使用年限。其中阻滯因子Rd反映了防滲帷幕材料特性以及污染物類型的影響,而水動力彌散系數Dh反映了污染物種類、防滲帷幕整體性能的影響。這兩個參數與防滲帷幕的孔隙通道、材料性質、污染物種類有關,合理取值是計算準確的關鍵。通過專業軟件GMS的兩個模塊MODFLOW和MT3DMS對擊穿時間進行數值模擬計算。MODFLOW是地下水滲流三維有限差分分析模塊,可以對地下水在飽和土層中的滲流進行分析;MT3DMS是污染物運移三維有限差分分析模塊,在MODFLOW模塊分析得到的滲流場基礎上,對污染物的運移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如圖1。根據計算可知,2m厚的垂直防滲帷幕滿足擊穿時間大于30a的要求。綜合考慮場地條件、施工成本和以往工程經驗,選擇水泥攪拌樁作為垂直防滲帷幕。設計采用單樁直徑為850mm的三軸水泥攪拌樁,咬合250mm,底部深入相對不透水層2m,三排水泥攪拌樁的厚度為2.05m(見圖2),滿足設計厚度大于2m的要求。水泥攪拌樁材料采用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1.5,水泥摻入比為20%,膨潤土摻入比為5%,防滲帷幕的設計滲透系數為n×10-6(n=1~9),水泥土攪拌樁加固體28d無側限設計抗壓強度≥0.8Mpa。樁體施工采用標準連續方式和“四攪兩噴”工藝,嚴格控制下沉及提升速度,使水泥漿液與原狀土充分均勻拌和,施工采用的漿液配比須根據現場試驗進行修正。2.2表層污泥固化、穩定化。因污泥含有揮發性的可燃有機物,表層污泥上覆有的枯草、樹枝等易燃物經可燃有機物浸泡過之后,極易發生自燃。為降低表層污泥的有機物含量,杜絕自燃隱患,同時讓表層污泥具備一定的承載力,滿足大型機械設備進場施工的要求,為后續排水固結和復綠工程提供條件,方案采用環保型化學藥劑對表層1.2m厚的污泥進行固化/穩定化處理。固化/穩定化藥劑主要成分為CaO、SiO2、MgO、Al2O3、Fe2O3等。最主要的反應是利用鎂、鈣、硅、鋁的凝硬反應等,使污泥得到固化。其固化反應包括水酸化物生成時的固化,難溶性鹽生成時的固化或者水化合物生成時的吸附固定。該固化劑適應性廣,對銅、鋅、鎳、總鉻、鉛、鎘、汞、氟、硒、砷、六價鉻等都有較好的適應性,且反應后的堿性比水泥要低,減少惡臭的發生。經固化/穩定化的污泥承載力可達100kPa,滿足履帶式機械設備進場承載力要求,同時固化/穩定化后的污泥有機物含量大大降低,有機物去除率高達78%,基本消除了自燃風險。對固化/穩定化后的污泥進行浸出毒性檢測,其浸出污染物濃度均低于《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浸出毒性鑒別》的要求,降低了表層污泥污染物浸出之后污染地表水環境的風險。2.3深層井點噴射排水+堆載預壓排水。污泥具有較高的有機物含量和較低的滲透系數,污泥中的水分不但以孔隙水和表面結合水的形式存在,還存在有機絮凝體內部的結合水和微生物殘體內部的細胞水。由于污泥的滲透系數比普通淤泥低一個數量級以上,同時大量有機物絮凝體存在于污泥組分中,使得污泥所含的液體難以排出,導致污泥排水固結的所需的時間要遠大于普通淤泥。針對污泥以上特性,為了取得較好的排水效果,加快污泥固結,采取了“深層井點噴射排水”與“堆載預壓排水”聯合工作的方式(見圖3)。(1)深層井點噴射排水:采用的特制槽孔管,深入污泥填埋坑底部,通過注入高速氣體在排水井底部形成負壓,把污泥中的滲濾液快速導出,加速污泥堆體固結。排水固結完成后,該系統可繼續發揮作用,對污泥中的有害揮發性有機物進行氣相抽提,必要時可以通入熱空氣,加速有毒有害氣體排出。整個污泥填埋坑內布置排水豎井共計430孔,孔徑273mm,井深12m-15m,距離污泥填埋坑底面2m。每一個水平橫向管可以牽引50~100個抽吸豎井,配備高效自動控制系統,根據孔內水位自動切換抽排豎井,循環抽排,不會因污泥滲透系數低而斷流,使排滲效率大幅提高。(2)堆載預壓排水:采用特種承壓水囊平鋪于污泥填埋坑頂部,將井點導出的滲濾液注入水囊中,水囊注滿后可達2.5m高,單個水囊重達300t,實現了堆載預壓的目的。特種承壓水囊還能解決固結排水產生的大量滲濾液無處儲存的問題。壓載完成后,可逐個排出水囊中的滲濾液,進行處理后達標排放。

3結論

綜合治理方案實現了以下環境治理目標:(1)對污泥填埋坑內的污染源的進行了長效風險管控;(2)促進了污泥堆體的持續排水固結;(3)污泥固化/穩定化技術降低了表層污泥的有機物含量,消除了自燃隱患,同時為后續工程提供了穩定耐壓的下部土層;(4)表層生態復綠提升了項目整體環境質量。經過工程實踐應用,上述綜合治理方案是一種可靠、經濟的工程技術方案,為類似污泥填埋坑環境治理項目提供了一些解決思路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朱偉,吉順健,李磊等.污泥固化/穩定化技術現場試驗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9;32(5):131-134.

[2]孫政,朱偉,賀敏杰.污水廠污泥固結特性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3,13(11):3146-3150.

作者:程立 許妍妍 單位:光大環境修復(江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