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4 09:03:00

導語:高原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原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高原地區CFD流行病學特征。方法對1995年1月~2004年1月發病患兒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3~8歲年齡段占72.3%,生活條件較好家庭占71.62%,獨生子女占67.10%,不同程度體重減輕占24.31%,學習成績不良者占43.38%,微量元素缺乏占51.24%,5個亞型分別占50.36%、17.90%、13.68%、12.37%和5.69%。結論CFD好發年齡為3~8歲,良好的生活條件及溺愛導致兒童挑食、偏食為重要誘因,CFD與微量元素缺乏之間存在惡性循環,并可影響兒童身體及智力發育,在亞型分布上以運動不良型居多。

【關鍵詞】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學;高海拔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childrenfunctionaldyspepsia,CFD)是兒科門診常見病,既往報道多側重于治療方法的報道,較少涉及流行病學分析。我院近10年來收治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687例,現對其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兒計687例,均符合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1],發病地海拔>3900m。男356例,女331例;藏族498例,漢族189例。年齡1.5~12.5歲,平均8.5歲;干部、知識分子及軍人家庭227例,城鎮居民215例,農牧民195例;獨生子女461例;有家族史者86例;1995年1月~1999年1月發病209例,1999年2月~2004年1月發病478例。

1.2臨床特征低于標準體重[2]10%者104例,10%~20%者47例,20%以上者16例;微量元素缺乏者352例,其中缺鈣、鋅、鎂者分別102、201、49例,學習成績顯著下降者298例(43.38%);好吃零食者467例,有偏食傾向者506例,反流樣亞型94例,吞氣癥85例,非特異性39例。

1.3亞型[1]運動不良型346例(其中腹壁薄弱320例),占50.36%,潰瘍型123例,占17.90%,反流樣亞型94例,占13.68%,吞氣癥85例,占12.37%,非特異性39例,占5.68%。

2討論

2.1基本特征男女分別占51.82%及48.18%,無性別差異;藏族占72.49%,但考慮到本地居民以藏族人群為主,其意義不大;3~8歲年齡段占72.20%(496/687),明顯高于0~3歲,提示CFD之好發年齡;干部、知識分子、軍人及城鎮居民家庭計492例,占71.62%,盡管不排除因地域偏遠就診率偏低的情況,仍可認定其發病率明顯高于農牧區。結合獨生子女高達67.69%(465/687)及后5年較前5年發病率高的情況(69.58%對30.42%),預示隨生活條件的改善發病率呈增高趨勢,加之好零食及偏食者比率高(分別為67.98%及73.65%),考慮CFD的發病與良好的生活條件及溺愛下可供選擇的食物種類較多而致兒童挑食相關;具有家族史者僅86例,無明顯特征。

2.2臨床特征體重減輕者計167例,占24.31%,其中體重減輕<10%者居多為62.28%(104/167),學習成績不良者占43.38%(298/687),提示CFD影響兒童身體及智力發育或致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微量元素缺乏者占29.26%(201/687),以缺鋅、鈣為主,分別占57.10%(201/352)和28.98%(102/352),是CFD致微量元素缺乏抑或相反,尚不能定論,但從臨床觀察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惡性循環,提示在治療CFD時為患兒補充微量元素的重要性。

2.3亞型特征運動不良型、潰瘍型、反流樣亞型、吞氣癥及非特異型之百分比分別為50.36%、17.90%、13.68%、12.37%和5.69%,可見以運動不良型為主體,且此類兒童大多安靜少動,腹壁薄弱(92.49%,320/346),在治療中輔以仰臥起坐等腹肌鍛煉收效奇佳(顯效率95.63%,306/320),提示體質鍛煉在CFD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2.4結論本地區CFD以3~8歲為好發年齡,且無性別及民族差異,良好的生活條件和溺愛致兒童挑食、偏食是重要誘因。CFD可影響兒童身體及智力發育或致精力不足。微量元素缺乏與CFD之間存在惡性循環,補足微量元素是治療的重要環節。5個亞型中以運動不良型居多,體質鍛煉在治療中應有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彭勃.中西醫臨床消化病學.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7,172-180.

2王慕逖.兒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