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高熱護理認識思索

時間:2022-06-11 10:22:00

導語:小兒高熱護理認識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兒高熱護理認識思索

高熱是兒科急癥中最常遇到的急癥之一。高熱是臨床各種疾病的嚴重反應,護理治療不當會引起各種嚴重的并發癥如高熱驚厥、昏迷等。周明芳提出常用的降溫方法:(1)擦浴法:常用28~32℃、25%~35%的酒精或32~36℃的溫水。(2)冷敷法:常用冰袋、冰帽、冰枕等置于患者頭部、掖下、腹股溝等大血管經過處。(3)灌腸法:一般采用28~32℃的灌腸液或4℃的冷鹽水。(4)穴位刺激法:針刺十宣、曲池、大椎、外關有助于降溫。(5)藥物降溫法:給予藥物對癥支持治療,對于炎癥引起的發熱可給予抗生素和退熱藥物,亦可口服退熱藥[1]。呂華等提出對小嬰兒,特別是新生兒期的高熱患兒采取物理降溫好,但對其他年齡段的高熱患兒采取物理降溫前應計算肛指溫差值(肛溫、指溫之間的差值)此值>6℃,物理降溫非但無效,反而更加刺激機體能量消耗增加,寒戰反應增多,應盡快使用降溫藥物[2]。蔡栩栩提出小兒發熱應合理使用降溫藥物。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穩定,原則上不宜采用藥物降溫,3個月以內嬰兒發熱應慎用退熱藥。退熱藥應根據體溫情況,按需服用,用藥間隔4h以上,不得長期使用。激素不能作為小兒高熱抗炎降溫的常用藥物[3]。

1臨床資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兒科共收治高熱患兒138例。新生兒4例,嬰兒36例,1~3歲42例,4~5歲26例,6歲以上30例。疾病分類:上呼吸道感染68例,肺炎42例,腸道感染8例,其他感染性疾病20例。

2護理

2.1物理降溫

(1)局部療法:頭部冷濕敷或置冰袋。可以減少腦細胞耗氧量,利于健康的恢復。(2)全身療法:溫水浴:本組2例新生兒和28例嬰兒給予此方法。即用32~36℃的溫水擦浴或浸潤[4]。擦浴用溫水擦洗或按摩小兒全身皮膚。每次溫水浴5~10min為宜。酒精浴:用濃度為25%~35%,溫度為41~43℃的酒精擦浴。擦掖窩、腹股溝、足心、掌心時要稍用力,反復來回幾次,擦至皮膚發紅為止。酒精可使毛細血管擴張,散熱增加。本組22例患兒采用此法,年齡都在3歲以上。(3)冷鹽水灌腸:適用于年長兒,本組9例患兒給予此法降溫。用20℃的生理鹽水100~200mL低位灌腸[5],臀部稍抬高,速度要慢,注意降溫程度及大便情況。

2.2藥物降溫

小兒退熱藥的劑型有糖漿、片劑、栓劑、沖劑、針劑,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合成酶,減少中樞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使發熱的體溫降至正常[3]。臨床常用的退熱藥有APC、瑞芝清、安瑞克、安痛定等。本組8例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體溫超過38.2℃立即給予退熱藥物。

2.3臥床休息

患兒高熱時,體內各種營養物質代謝增加及氧消耗量增加,心率加快,易于疲倦,患兒應臥床休息,通風良好,室內溫濕度要適中,避免對流風。

2.4保證充足的營養和水分

機體高熱時,消化道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蠕動功能減慢,要給患兒進食易消化、高熱量、少油膩、多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豆漿、稀粥、果汁、菜汁,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等。

2.5密切觀察體溫變化

一般每4小時測體溫1次。給予降溫處理后1h測體溫1次。對于8例有熱性驚厥史和8例超高熱患兒1h測體溫1次。

2.6加強皮膚護理及口腔護理

高熱患兒常出汗較多,要及時用干毛巾給患兒擦干汗液,更換干凈衣物和被褥,注意皮膚清潔衛生和床單平整干燥。患兒高熱,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內消化酶降低,利于各種口腔細菌生長繁殖,容易發生舌炎、齒齦炎等并發癥。應注意清潔口腔,重視口腔護理。

3護理效果

138例高熱小兒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和降溫方法,體溫多在1h左右降至正常,經綜合治療后均得到良好控制,無高熱驚厥等并發癥的發生。

4討論分析

(1)根據不同年齡,采取適宜的物理降溫措施。本組4例新生兒其中2例給予打開包被多飲溫開水,改善通風,2例新生兒入院后立即給予溫水浴,降溫效果滿意。28例1歲以內的嬰兒給予溫水浸浴,既將患兒全身浸入32~36℃溫水中。新生兒和嬰兒禁止酒精擦浴,本組22例酒精擦浴患兒均在3歲以上。年齡較大的患兒給予局部擦浴,溫水或酒精擦浴。酒精擦浴我們采用了41~43℃溫熱酒精,降溫效果明顯優于常溫酒精擦浴。熱酒精揮發快,從機體帶走的熱量多,且由于酒精溫度接近患兒皮膚溫度,擦浴時不會因冷刺激引起患兒不適[2]。(2)合理使用退熱藥物。不同退熱藥的適應年齡、劑型、劑量、使用間隔時間和給藥途徑均不同,必須按規定給藥。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穩定,不宜采用藥物降溫,嬰幼兒應采用物理降溫、多飲水等措施,而不過早、過多的使用退熱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