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克氏針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4 04:20:00

導語:經皮克氏針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皮克氏針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探討論文

【關鍵詞】克氏針不穩定性肱骨外科頸骨折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不穩定性肱骨外科骨折18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齡13~60歲,平均45歲。致傷原因:墜落傷12例,車禍傷4例,重物砸傷2例。按AO分型[1],A3.2型14例,A3.3型4例。傷后至手術時間:48h內7例,1周內11例。1.2治療方法臂叢麻醉下患者仰臥位,患肩置于手術床外。復位時,上臂置于內收、前屈及輕度內旋位,放松胸大肌,牽引并將肱骨干壓向后方,必要時加大前屈以糾正向前成角,骨折復位后維持此位置,患肢逐步外展約20°,進行穿針固定。選用直徑2.5mm的克氏針,其入點在三角肌止點以上。選擇肱骨干前外側進針,克氏針在冠狀面上與肱骨干成45°,在矢狀面上與肱骨干成30°,透視下向肱骨頭中心點進針,至肱骨頭下0.5~1cm處,位置滿意后在其旁邊再穿入2枚克氏針,若固定欠牢固,可于大結節進針,由外上向內下進針穿入1枚克氏針,穿針過程中注意保護軟組織,避免損傷腋神經。透視下證實固定牢固后,將針尾盡量剪短并埋于皮下。1.3術后處理手術后用頸腕帶懸吊傷肢,5~7d開始進行輕度的擺動練習,術后3~4周根據情況開始主動活動,術后4~6周根據愈合情況停止懸吊保護,并開始力量練習,同時可在局麻下去除固定的克氏針。2治療結果本組18例術后X線片復查,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13例,功能復位5例。術后3~4周有骨痂生長,4~8周骨折基本愈合。隨訪6個月~3年,平均1年,骨折均愈合。按骨折療效標準草案評定[2],優12例,良5例,差1例。3討論肱骨外科頸位于解剖頸下2~3cm,相當于大小結節下緣與肱骨干的交界處,為松質與密質骨相交處,常易發生骨折[3]。肱骨外科頸骨折是近關節的骨折,周圍肌肉比較發達,肩關節的關節囊和韌帶比較松弛,骨折后局部血腫機化使周圍軟組織易發生粘連。骨折移位直接影響結節間溝的平滑,使肱二頭肌長頭腱發生粘連。如長期固定可導致肌肉萎縮,甚至嚴重地影響肩關節的活動度。尤其是老年人的肩關節,經過固定后,往往并發凍結肩。對無移位的肱骨外科頸骨折,不需復位,用三角巾將患肢懸吊于胸前3周即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但對于不穩定性肱骨外科頸骨折治療比較困難,因為它可引起多種并發癥而導致肩部功能障礙。如采用閉合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治療,因骨折不穩定,可在治療過程中再發生移位,且外固定不能消除疼痛,病人因疼痛不愿早期功能鍛煉,同時外固定限制了肩部的活動范圍不利于早期功能鍛煉。如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需切斷三角肌起始部,打開關節囊,剝離肱骨頭周圍的軟組織,這不但增加創傷,也影響血運;兒童還可損傷骺板,日后導致生長畸形;老年患者可引起肱骨頭無菌性壞死,術后關節周圍粘連,關節囊攣縮,影響肩關節的功能。肩關節創傷后關節僵直在全身大關節中發病率最高,主要是由于術后患肢未能及早進行功能鍛煉,關節周圍發生粘連所致。經皮穿針內固定是間接復位和最小限度穩定固定的極好范例,可加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它可以保留肱骨頭脆弱的血供[4]。此法采用閉合復位,對肩關節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無侵襲,減少了手術切開復位的創傷,避免了對肱骨頭血供的進一步破壞和對肩周圍軟組織的剝離,減少了關節周圍粘連的發生。應用數枚克氏針經皮固定,可在一定范圍內維持骨折的穩定,避免了單純外固定因不穩定而發生移位。因骨折得以固定,患肢疼痛明顯減輕,肩部又無外固定的約束,患者可以早期鍛煉,有利于肩部功能的恢復。但本方法也有一定的適應證,最常用于二部分骨折,病人必須意識清晰合作。操作過程中進針要定位準確,避免損傷腋神經及旋肱后動脈。術后醫生要認真指導功能鍛煉,患者要積極配合,只有早期正確的功能鍛煉,肩部才能恢復滿意的功能。【參考文獻】[1]王滿宜,楊慶銘.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4557.〖1〗[2]尚天裕,顧云武.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臨床經驗集[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335339.〖1〗[3]裘法祖,孟承偉.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745749.〖1〗[4]范華,孟賓鈞.骨折[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