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損傷患者護理論文
時間:2022-01-05 04:07:00
導語:顱腦損傷患者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資料中110例患者均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8歲。其中硬腦膜外血腫23例,硬腦膜下血腫17例,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3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顱骨骨折5例,患者均處于昏迷狀態。患者致傷原因有:交通事故傷86例、摔傷9例、打擊傷15例。患者傷后就診時間在30分鐘~3天,平均5.4小時。
方法:采用開顱血腫清除和去骨瓣減壓術等手術治療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脫水、激素、抗炎、營養神經等非手術治療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顱內引流術,用持續顱內高壓(ICP)監測:①患者取頭部水平臥位,固定壓力傳桿器與耳尖同一水平,顱內引流管連接1只三通管,側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壓力監測套,扣于模式壓力傳感器接監護儀,彼此緊密連接,持續監測顱內壓,直通道連接沖管用生理鹽水;②測壓時將三通管引流通道關閉,開通測壓通道,并將側口打開調為0后,蓋上即可,從監護儀顯示屏觀察到顱內壓波形及壓力情況。
評分標準: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標準,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對疼痛喪失定位能力。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用X2檢驗。
結果
本組資料110例患者中,治愈64例,中殘18例,重殘14例,死亡10例,放棄治療自動出院4例。有效率為58%。
術前護理:護士要正確連接監測裝置,監測前對監護儀進行性能測試,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在每次監測前均要校準“0”點,監護時患者保持平臥或頭高10°~15°為宜,妥善保護監測裝置的接頭導線,防止扭曲、折疊或脫出。要密切觀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情況,每15~30分鐘觀察并記錄1次,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由于顱腦損傷患者極易發生頻繁嘔吐,因此要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必要時置氣管插管,吸氧3~5L/分,以改善腦缺氧,減輕腦水腫和降低顱內壓[2]。對于急需手術患者,要在30分鐘內完成術前準備。及時評估患者傷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的患者35例,顱腦損傷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術后護理:對昏迷較深的患者,應及早行氣管切開,并嚴格執行氣管切開術后護理。要及時叩背吸痰,操作動作必須輕柔,盡量減少刺激,吸痰時要施行無菌操作,常規行霧化吸入和氣道內給藥,根據培養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發癥的發生[3]。當顱內血腫、嚴重腦水腫、傷口疼痛、缺氧等時,患者可出現躁動不安,醫護人員應該及時查找原因,對癥處理。必要時使用鎮靜劑,讓患者平靜后再測量,以便確保顱內高壓監測的準確性。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合理使用脫水劑效果更好。由于顱腦損傷患者在急性期發熱很常見,我們必須要明白患者發熱的原因。一般中樞性高熱,主要是由于下丘腦功能障礙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我們可采用物理降溫,使患者的體溫控制在37℃以下。
一般護理:顱腦損傷患者,要注意室內溫濕度適宜,每天開窗通風2次,每次30~60分鐘。要定時為患者翻身叩背,每次翻身后用熱毛巾擦洗受壓的皮膚和骨突出部位,要保持床鋪的清潔與干燥,做好患者的口腔護理。對持續置尿管的患者,應加強會陰部的護理,并為患者行早期膀胱訓練,縮短導尿時間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本組病人置尿管時間在5~10天應激性潰瘍的預防及護理:顱腦損傷患者常伴有應激性潰瘍,本組發生率為62%。顱腦損傷后的患者應及時進食,可阻斷營養不良與免疫功能低下的惡性循環,對不能進食者要留置胃管,同時做好胃管的護理。危重病人因機體處于強烈應激狀態,體內兒茶酚胺大量釋放入血,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使胃黏膜血液供應減少,局部黏膜水腫,因此插胃管時動作要輕柔,避免反復插管。有學者認為,將插管長度改為從發際到劍突(實測距離)至5cm時,對胃黏膜損傷較輕[4]。適當約束煩躁病人的雙手,可防止自行拔管,保持胃管暢通,防止堵塞。避免過頻更換胃管,防止造成胃黏膜機械性損傷出血。在鼻飼時應給予半臥式頭部抬高30°~45°,并觀察胃液性質、顏色,定時測定pH值,使pH值保持4~7。鼻飼時要調整“三度”,即濃度、溫度、輸液速度。一般溫度在35~37℃為宜,過熱可導致黏膜燙傷,引起出血;過冷則易致腹瀉。發生應激性潰瘍的早期,患者常有呃逆,一旦出現應激性潰瘍,除遵醫囑應用制酸劑、止血藥、擴容藥物外,還要嚴密觀察嘔血和黑便的變化,并記錄其量和性質,并做好監測血壓、脈搏、呼吸、神志、尿量等變化。準確記錄引流量及顏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脫出。
飲食指導:營養支持對腦組織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進食時應仔細觀察患者的吞咽動作及嗆咳。若有吞咽而無嗆咳,應先喂密度均勻的糊狀飲食,如藕粉、雞蛋糕、流質等;若病人無吞咽動作或嗆咳較明顯,要盡快進行鼻飼,使患者的鼻飼液更接近于日常飲食習慣,減少了腹脹的發生。本組有6例發生心衰、3例發生腎衰,其中4例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病史,這些患者心功能代償能力較差,當傷后處于高動力狀態時,心臟負荷增大,出現失代償。大量脫水劑的應用,易加重腎負荷,因此要及早補充和注意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康復期的護理:顱腦損傷后,患者易引起偏癱和失語,早期進行康復訓練能夠達到腦功能區的轉移或重組,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因此,生命體征穩定后一般24~48小時即可進行肢體功能鍛煉。運動時應在護士的示范指導下,從大關節到小關節、運動量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要求肢體的每個關節都要運動。我們對患者的每一點進步要及時恰當的給予肯定,堅定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討論
顱內高壓監測,能準確判斷顱內傷情及腦水腫情況,降低了因使用甘露醇不當而引起的腎臟的毒性作用,減少了電解質紊亂、急性腎衰等并發癥的發生,改變了顱腦損傷患者治療的盲目性[5]。在監測過程中,要求將預防顱內感染作為護理的重點,必須保持監護及引流裝置的全封閉,避免漏液,操作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因此,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和判斷各種異常壓力波型,各項操作要嚴密遵守無菌技術原則,防止顱內感染。監測過程中盡量減少對患者的刺激,要及時準確判斷患者病情的變化,做好各項護理,提高搶救患者的成功率及生存率。
論文關鍵詞顱腦損傷顱內壓護理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與護理效果。方法:對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110例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死率、致殘率以及臨床治療與護理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嚴重,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極高。本組110例患者,治愈64例,中殘18例,重殘14例,死亡10例,放棄治療4例。有效率為58%。結論:提高臨床救治和護理水平,加強患者術前和術后生命體征的監測,做好呼吸道和引流管的護理,早期給予營養支持,可以減少患者肺部并發癥,從而保證患者的生命質量。
顱腦損傷是腦外科常見急診,患者顱腦損傷后直接造成的繼發性損害一般都是顱內高壓(ICP),其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和致殘率也在50%以上[1]。因患者自身的生理特點,加上合并損傷多和腦損傷嚴重,傷后昏迷時間長,因此傷后并發癥發生率很高。
參考文獻
1周燕,劉英.老年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護理68例.中華現代臨床醫學,2004,(2)7:1039.
2周玉娟.老年顱腦損傷病人的臨床評價及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1,8:34.
3丹金秀,李淑迦,王軍.1例顱腦損傷合并多臟器功能受損患者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4,39(2):147-148.
4代懷靜,金耀華,朱傳賢.改良鼻飼法在預防腦卒中應激性潰瘍發生中的應用.山東醫學,2007,47(1):20.
5蔡友錦,李雪冰,國寧,等.持續顱內壓監測在神經外科ICU的應用與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6,21(8):704-705.
- 上一篇:兒科低年資護士經驗技巧論文
- 下一篇:鎖骨骨折治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