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的效果探析

時間:2022-03-24 09:41:42

導語: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的效果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的效果探析

【摘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通過雙盲法分組標準將2017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接收的12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術后功能恢復效果、疼痛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χ2=5.9259,P<0.05);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t=6.1826,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8.2924,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運用在骨科護理中效果確切,能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減輕疼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骨科;并發癥;預見性護理;疼痛

骨折是因骨骼疾病或創傷誘發的骨的完整性及連續性中斷[1],患者臨床表現一般為局部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等[2],病情嚴重者可出現發熱、休克等全身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重要臟器或組織損傷及并發癥[3]。骨折術后并發癥會直接影響到康復效果,嚴重情況下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對骨折患者而言,治療的難點在于如何有效防治術后并發癥。有資料顯示,骨折術后并發癥好發于下肢,尤其是盆骨骨折與胸腰椎骨折,由于此類患者需長期臥床休息,無法下床開展運動,故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較高[4]。預見性護理屬于超前護理模式,能夠在問題出現前做好超前性預防處理,以預防問題的出現或降低問題的嚴重程度,使患者獲得最佳治療體驗,取得最佳療效[5]。2017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我們對120例骨科患者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預見性護理,并進行比較分析?,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20例患者均來源于本院骨科,納入時間2017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按雙盲法分組標準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21~87(57.18±5.62)歲;骨折類型:15例開放性骨折,45例閉合性骨折;致傷原因:9例墜落傷,27例摔傷,22例車禍傷,2例其他;受傷部位:38例上肢骨、關節損傷,20例下肢骨、關節損傷,2例其他。觀察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22~86(57.54±5.70)歲;骨折類型:13例開放性骨折,47例閉合性骨折;致傷原因:10例墜落傷,26例摔傷,23例車禍傷,1例其他;受傷部位:36例上肢骨、關節損傷,21例下肢骨、關節損傷,3例其他。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完整,護理配合度高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將伴有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和言語障礙者排除。兩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類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和用藥護理等。1.2.2觀察組實施預見性護理。1.2.2.1入院護理協助患者保持臥位,對其生命體征進行評估,結合評估的結果選擇對應的處理方式,其中危重癥者需立即建立兩條靜脈通路,必要時給予深靜脈置管;將術前各項準備工作落實到位,例如配血、藥敏試驗等;對患者采取氧療,以維持呼吸道暢通;對患者的病情詳細記錄,并落實各項搶救措施;若患者年齡<6歲或>70歲,入院時需增高床欄,避免下床過快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進而導致跌倒;對跌倒的高危人群及因素進行評估,并安排專人陪護;為患者創建安靜安全的休養環境,將防滑標識張貼于醒目之處,確保地面整潔干燥,無障礙物,室內光線調節到合適狀態;強化衛生健康教育;遵醫給予患者降壓、降糖及利尿藥物使用;若患者過于煩躁,必要時可給予保護性約束,并對受壓肢體遠端血供進行監測,嚴格遵照醫囑給予鎮靜劑使用,使Ramsay評分維持在2~3級;做好床旁監護,使用軟枕對床邊進行隔檔,防止患者撞傷。1.2.2.2疼痛護理傷后與術后麻醉清醒后,患者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疼痛應激反應。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疼痛產生的原因,向患方詳細講解疼痛產生的機制,使之做好思想準備,并遵醫給予專業處理,以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感和配合度;若患者疼痛較強,可鼓勵其通過看電視、聽音樂和閱讀等形式轉移對疼痛的關注度,或通過抬高患肢、局部冷敷等措施減輕疼痛;若患者疼痛較重,可及時通知醫生,并給予鎮痛藥服用。1.2.2.3并發癥護理①健康教育:術前將麻醉、手術方式以及臥床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將適當的翻身方式教會給患者,例如軸型翻身;為患者建立翻身卡,詳細記錄患者臥位、翻身皮膚情況和時間;維持壓迫部位清潔干凈,囑患者勤換洗衣物,維持床單被褥清潔干燥;結合患者的病情具體情況選擇懸浮床墊,以防止局部受壓;依據營養狀況合理規劃患者的飲食,以增強抵抗力,減少壓力性損傷;協助患者床上移動與翻身時禁止拽、拉、拖,對氣管套管固定帶、約束帶、肝素帽、骨牽引和三通等部位的皮膚情況進行重點監測,必要時將康惠爾減壓帖粘貼在骨突出;若患者大小便失禁,應做好肛周和會陰部清潔工作,維持其清潔干燥。②泌尿系統感染:骨科患者術后臥床時間久,由于肢體活動受到限制,故生活環境與排尿姿勢出現變化,極易發生排尿困難,護理人員術前需指導患者于床上排便;若患者術后留置導尿管,每日還需對其留置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保障無菌技術、無菌物品和無菌插管,同時保證管路暢通和封閉良好,防止頻繁更換導管;每日指導患者多飲水,一般為2000~3000ml,及時采用碘伏消毒外導尿管和尿道口,每日更換引流袋,對尿液量、顏色和性質進行詳細記錄;待患者麻醉蘇醒后再將導尿管夾閉,間隔4h開放1次,以有效訓練膀胱肌的舒縮功能,及時拔除導尿管。③肺部護理:若患者有吸煙史,需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引導患者開展擴胸運動,并督促其戒煙;每日定時開窗通風,維持室內空氣流通,必要時可采用蒼術、艾葉對室內進行熏蒸;結合患者病情遵醫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④便秘護理:術前合理評估患者的排便習慣,每日指導患者定時排便,必要時可于清晨采取灌腸清潔措施,以積極預防術后便秘;術后幫助患者合理調節飲食結構,鼓勵患者多飲水,多攝入新鮮的果蔬和纖維素豐富的食物,以促進胃腸蠕動,減少便秘。⑤預防靜脈血栓:臥床期患者活動量減少,導致血液循環減慢,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術后早期結合病情抬高雙下肢,對腿部肌肉進行按摩擠壓,引導患者進行主動鍛煉,密切觀察雙下肢血運,了解下肢運動感覺,以積極預防關節畸形、肌肉萎縮和垂足等并發癥;確保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若患者清醒,可協助其于床上開展主動活動;若患者處于昏迷狀態,需進行肢體被動功能鍛煉,并于雙足底放置軟枕或穿布鞋,避免垂足。1.2.2.4生活護理若患者生活不便,需主動熱情給予幫助,將可能影響活動的障礙物妥善放置,避免二次受傷;鼓勵患者術后適當參與戶外活動,功能訓練時,由醫護人員或家屬陪護,以免出現意外事件。1.2.2.5出院指導將復查時間告知患者及家屬,并對其功能恢復的情況進行評估,鼓勵患者堅持開展功能訓練,并詳細講解功能訓練的意義及注意事項,使患者能夠長期堅持,樹立康復信心;若患者外固定或帶石膏出院,需提醒其做好保護措施,若發現松動,需及時來院檢查;另外,若患者出院后自覺肢體疼痛感加重、腫脹、發涼、麻木等,應立即就診。1.3觀察指標。①參考Flynn[6]評估關節功能恢復效果:關節功能恢復判定為優;關節功能接近恢復判定為良;關節功能受到輕微影響判定為可;關節屈伸<30°受限且受到嚴重影響判定為差。②參考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7]評估疼痛程度:評分為0~10分,無痛計0分,劇痛計10分,其中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7分、重度疼痛8~10分。③觀察患者靜脈血栓、便秘、泌尿系統感染和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匯總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見表1。2.2兩組護理前后疼痛評分比較見表2。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見表3。

3討論

有文獻記載,骨折會引起疼痛、出血、畸形、感染、活動異常及休克[8]。骨科患者常因突發性事故傷、疼痛以及功能障礙等產生心理壓力,外加臥床時間較長,生活無法自理,對疾病知識缺乏了解等,常常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因此除了需要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還應配合規范的護理干預,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9]。預見性護理能在科學評估患者病情的前提下,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這種護理服務的根本目的在于認識和防治并發癥,其中預防為主要原則,旨在提供給患者有目的性、有計劃性的護理服務,最終改善病情,幫助患者盡早康復[10]。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關節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優于常規護理,能提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使患者獲得理想的臨床結局。頓雙杰[11]研究中,對100例骨科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8%,與本研究結果對比一致性好。預見性護理用于骨科患者中,由于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預見性準備,因此能協調各項工作的開展,進而縮短救治時間[12];另外,因預見性護理能預防各類并發癥,因此能夠大大保障治療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3.33%(P<0.05),進一步表明與常規護理相比,預見性護理防治并發癥的作用更理想。蘇春霞[13]研究指出,預見性護理重視“先預防后治療”,能結合患者病情恢復情況給予針對性處理,例如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即判定其一般狀況,并對其生命體征加強監測,通過吸氧、吸痰等方式維持呼吸暢通;休克患者則及時建立靜脈通路;嚴重出血者及時止血。梁麗瑞等[14]認為,骨科患者疼痛較明顯,采取預見性護理時可結合疼痛的程度與性質制定不同的干預方案,例如骨盆骨折者可將其臀部定時托住,以緩解長期受壓引起的骶尾部疼痛;體位更換時,盡可能對患者的患肢進行有效保護,此舉能防止壓迫或轉動加劇疼痛;定時對患者采取藥物鎮痛干預。本研究表明,兩組護理后疼痛評分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降低的幅度與對照組相比更接近理想值,進一步證實觀察組采用的護理措施更可靠,能減輕疼痛,使患者的生理舒適度得到提高。與常規護理相比,預見性護理的優勢如下:①能將被動式護理轉變為主動式護理,使護理人員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進而使其工作積極性得到調動;②能提高護理人員的思維獨立性,使之形成安全護理行為,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③預防在前,治療在后的原則能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減少護理差錯,避免出現護理糾紛;④能提供給患者安全、優質、規范的個性化護理,幫助患者盡快痊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5]。

總之,在骨科患者臨床護理中采用預見性護理實用性強,適合臨床推廣。

作者:滕云 徐愛花 孫文莉 單位: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