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在胃癌診斷中臨床應用論文
時間:2022-10-02 03:05:00
導語:超聲在胃癌診斷中臨床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超聲;胃賁門癌;診斷價值
【論文摘要】探討利用超聲診斷儀,檢查胃賁門癌具有鋇餐及胃鏡難以代替的優點,而與之聯合則可明顯提高胃賁門癌的準確率,對胃癌患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更有較深的意義,應予推廣應用。
由于胃腸道內氣體和內容物的存在,已往被視為超聲檢查的盲區。早在60年代我國學者曾采用A型超聲應用空腹水法充盈胃腔做胃定位檢查,判斷有無胃部疾病,但應用范圍較為有限,診斷率較低。70年代的中后期隨著超聲儀器的更新快速發展,檢查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高分辨力和內窺鏡超聲的問世,以及各種胃部造影劑的研制與應用,使胃腸道超聲已成為腹部超聲檢查的重要內容。
本文總結我科室2003-2007年間,我們以胃賁門癌為主要的病例,利用超聲診斷60例胃賁門癌的經驗,結合文獻對其聲像圖特點及臨床應用進行分析探討。
1資料和結果
使用RTfino5.0凸陣探頭,頻率3.5MHz。檢查前1d進易消化的飲食或晚餐禁食。受檢前飲水500ml加B超快速顯像液,坐位觀察水通過賁門及充盈后胃壁各部分情況。左側臥位觀察賁門及胃底,站立觀察胃竇部及胃體。詳細記錄聲像圖特點范圍及部位。
43例經鋇餐或胃鏡證實胃賁門正常者為對照組,除2例未能顯示賁門外,余41例均清晰顯示.正常賁門無食物通過時“靶環”直徑不超過2.0cm,一側壁厚不超過0.6cm。60例患者為2003-2007年門診及住院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齡40~69歲,平均56.2歲,病程20d~19個月。12例B超首先發現后檢查鋇餐及胃鏡,全部病例均有鋇餐對照,13例胃鏡確診,48例經手術或活檢病理證實,14例晚期患者因病變難以切除而未行手術探查。B超診斷符合57例,漏診3例(經手術證實)總診斷符合率96.6%。48例病理為:腺癌36例,低分化腺癌7例,鱗癌4例,慢性炎癥增生1例。
本組病例顯示賁門癌有如下聲像圖特點:①壁增厚,三條強回聲線間距離增寬,賁門部胃壁不規則增厚,賁門內徑增大(正常直徑為1.5~2.0cm左右),一般>1.4cm,靶環增大,靶心縮小,管腔偏移,變形,氣體強回聲偏心,有時可見腫瘤突入胃腔,黏膜層被破壞。胃體受侵時亦表現為壁增厚,食道下段受侵時除壁增厚處還可見長度增加;②回聲較未侵部分為低;③黏膜改變:胃底及賁門病變黏膜絕大多數增粗或不平,但進展期癌累犯胃體或全胃時,胃體及竇部黏膜多呈光滑,為均勻一致性增厚。4轉移時可見周圍臟器轉移征象、胃周及腹主動脈淋巴結腫大、肝臟轉移結節、腹水等。2討論
2.1B超診斷胃癌已為許多學者承認和證實,本文中3例未能顯示,2例為肥胖體型,肝橫徑小,1例消瘦體型,左肝位置較高,探頭與皮膚接觸不佳。賁門總顯示率為97.1%,因此我們認為,左肝橫徑小,位置較高,探頭受肋骨影響接觸皮膚不佳均可使賁門失去良好透聲窗而影響顯示。采用凸陣探頭及腹式呼吸,飲水后左側臥位使液體充分積聚于胃底,均有利于獲取良好透聲窗,使賁門與胃底得以良好顯示,坐位或半坐位,使食道下段稍下移,雖可部分增加賁門區顯示長度,但常受胃腸氣體及肋骨影響而使總顯示率不會有明顯改善,胃腸顯像劑,提高了胃部診斷的準確率。
2.2當病變特征明顯時,可明確提示腫瘤存在。賁門癌時賁門壁增厚,并向四周伸展,致使賁門壁各型之間界限不清,呈現中央反射較高,四周以外均質性低回聲團塊,其形狀似胃,邊緣不清晰且不規則但當病變僅表現為輕度異常或不典型時,則有賴于胃鏡活檢確診才明確診斷。本組B超聲發現12例中,4例需經胃鏡活檢才明確診斷,另外本組1例手術病理為慢性炎癥增生,參考病理回顧聲像改變,賁門壁厚1.0cm,胃底壁厚1.2cm,病變部分回聲較正常壁回聲增強,這是否可作為良惡性區別尚待進一步觀察探討。
2.3胃癌組織擴散主要沒黏膜下層以下呈連續性或跳躍性浸潤擴散,因而胃鏡及鋇餐對浸潤范圍常估計過少或漏診。B超除能清晰顯示壁浸潤范圍及腔外情況,還可以顯示周圍臟器有無轉移,可彌補產兩個方法的不足。本組鋇餐漏診1例,術中發現黏膜損害較輕,管腔狹窄不明顯,15例B超提示胃大部分受侵病例,鋇餐及胃鏡均未能提示,胃體及胃竇病變,其中5例手術探查與B超全部符合。
綜上所述:B超檢查胃賁門癌具有鋇餐及胃鏡難以代替的優點,而三者聯合診斷則可明顯提高胃癌的診斷準確率,有利于早期確診,選擇治療方案及估計預后,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建國,等.中華醫學雜志.張景榮.實用腫瘤學雜志.
- 上一篇:卵巢妊娠臨床分析論文
- 下一篇:衛校護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