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職業安全防護論文
時間:2022-11-09 11:12:00
導語:護理職業安全防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護理職業安全
護理職業安全是現代醫院及護理人員關注的問題,由于醫院工作環境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護士是職業暴露的危險群體,尤其是剛步入臨床的新護士,缺乏實踐經驗和自我保護意識,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更是一種極大的潛在危險。為了解護士這一特殊群體的職業暴露情況,尋求降低護士職業暴露的有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作者對本院護理人員共119人進行職業暴露情況調查,在此基礎上,提出防護對策,開展新護士崗前職業安全防護培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職業暴露情況調查119人,均為女性。年齡:18~54歲,平均33歲。學歷:本科9例、大專41例、中專69例。2005至2007年新入院護士31人,設為培訓組(A組);2000至2004年新入院護士25人,設為對照組(B組)。
1.2調查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表,問卷內容包括護理人員姓名、年齡、學歷、來院時間、科室及職業暴露情況(包括危害物名稱、暴露部位、程度及次數)。有效問卷率為100%,資料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見表1。表1護理人員職業暴露調查情況(略)
2結果
通過調查發現,本院護理人員職業危害因素主要為針刺傷、切割傷、直接接觸及心理性損傷四個方面。兩組進行比較,B組的職業暴露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而同一護理人員可發生多次或多種職業暴露,據調查結果統計25人中共發生職業暴露109人次,其中針刺傷的發生率最高,25人有22人發生47人次針刺傷,發生率達89%,高于美國1998年HomryHB的針刺傷61.1%的年發生率。
2.1針刺傷的發生情況
針刺傷主要發生在輸液完畢拔針處置時,針頭使用后回套針帽、分離針頭、抽血后處置、整理用后針頭時。發生針刺傷的原因為新來院護士臨床經驗不足、操作不熟練、職業防護知識缺乏、無自我保護意識等。
2.2切割傷的發生情況
主要發生在瓶蓋開啟、折斷安瓿、清洗器械、清理破碎玻璃等過程中。切割傷主要原因為操作不當,注意力不集中所致。
2.3直接接觸的發生情況
主要發生在各種管道護理、抽血、輸血、助產、切口處理、分泌物處理時。操作前未帶手套、口罩、護目鏡,污染物直接或飛濺到操作者眼睛、口腔及鼻腔。
2.4心理性損傷
隨著醫療環境的惡化,醫護人員得不到社會的尊重,病人無理取鬧,甚至發生毆打事件,使年輕護士身心受到傷害。
3討論
本院護理人員職業危害因素分析,新護士臨床經驗不足,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缺乏,無自我保護意識是導致職業暴露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地開展新護士崗前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和防護知識的培訓,是提高護理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意識,防護技能,降低和控制護理職業暴露發生率的有效舉措[1]。
3.1培訓內容與方法
內容包括護理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培養、職業暴露危害性教育、護理職業標準預防知識及防護技能等。培訓方法采取理論授課、技能操作演示、現場教育等形式,并通過理論考試、實際操作考核,調查職業暴露發生率,評價確定職業防護培訓效果。
3.2護理職業安全防護意識的培養
在新護士崗前培訓中,加強職業防護教育,樹立護理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在不斷提高護士業務素質的同時促進護士群體的健康,培養和影響護士對安全護理的信念和態度,以促使安全護理行為的養成。
3.3護理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培訓
大部分新護士對護理職業防護知識了解甚少,針對這種情況,本院對新來院護理人員的崗前培訓中重點加強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培訓,并且有目的針對幾種職業危害因素進行專門的防護知識培訓[2]。(1)物理損傷所致的職業危害:針刺傷、刀、玻璃切割傷除對皮膚組織損傷外,還可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感染多種傳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2)生物損傷所致的職業危害:標準預防的三個基本概念中明確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視為有傳染性。因此,護理人員直接接觸病人體液和血液等污染物,均可通過皮膚或粘膜引起傳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3)心理性損傷:由于生活、工作環境改變帶來的不適應,年輕護士常被病人歧視,并且遭受人格侮辱等,均可導致心理性損傷。(4)護理職業安全防護措施及防護技能培訓在強化護理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和知識的基礎上,重點進行防護措施和技能方面的培訓。對針刺、切割等利器損傷,首先是培養護士良好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的工作態度。正確使用或處理各種利器物,如針類的使用和去除中可借助其他器械設備(如持針器、血管鉗),避免雙手直接接觸針頭,并有準備、有計劃地保護針套或去除針頭,不得手持針頭或利器隨意走動或徒手傳遞,不單手回套針帽。在開啟安瓿瓶及鋁制瓶蓋時,可用紗布保護或盡量應用新型開瓶工具,如安徽省銅陵市人民醫院護士研制的國家專利產品藥瓶開啟器,即輕便又安全。在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時,首先應規范操作,采取標準預防措施,實施雙向防護,應戴手套,接觸前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洗手。佩帶面罩、護目鏡、口罩,防止病人的體液、血液、分泌物等傳染性物質污染皮膚、粘膜,必要時穿隔離衣。當發生意外暴露時,應及時正確處理,降低感染風險。如皮膚意外接觸到病人的血液、體液等,應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搓洗沖凈;如病人的血液、體液濺入眼睛、口腔,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皮膚被污染的銳器刺傷或割傷后,應立即用肥皂和流水沖洗傷口,同時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出傷口的血液,然后用碘伏消毒傷口,用無菌敷貼包扎,傷后<48h報告上級并填寫報表,<72h作HIV、HBV等基礎水平檢查,傷后立即采集血樣作病毒血清檢查,若確定被感染病人血液污染的銳器刺傷,應在盡早的時間內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3]。在預防心理性損傷方面,主要是培養年輕護士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遇到事情沉著冷靜,對待病人主動熱情、理解包容,同時學會寬慰自己,這樣能有效地減輕自身的心理壓力,減少心理損傷。(5)護理職業安全防護培訓效果評價經過理論講課、操作演練,現場教育和臨床實踐,并經過考核、考試,成績合格率為100%,職業暴露發生率明顯下降(總暴露率從往年的47.25%下降至18.91%),達到預期目的。
隨著醫療環境日趨復雜,作為擔負護理工作任務的護理人員,將面臨著更多的職業性危害。而崗前培訓是新護理人員實現角色轉變,以良好的心態走向護理工作崗位,提高護士素質的重要舉措,并在護理職業安全防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斯,杜賢德,朱宗明,等.湖北省醫護人員健康教育培訓現狀與培訓需求.中國健康教育,2000,16(6):34.
2陳陽生.醫院新職工崗前培訓形式探討.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03,14(4):39~40.
3方詠梅.護士職業暴露和職業防護研究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8):65~67.
- 上一篇:腸鏡檢查的護理論文
- 下一篇:水文測站長競聘演講稿
精品范文
10護理論文參考文獻